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对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的63例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心率的变化,并分析心率与年龄、封堵伞大小以及术前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结果: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心率较术前显著降低[(64.87±10.65)次/min比(75.22±8.23)次/min,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心率变化与年龄、应用封堵伞大小、肺动脉收缩压无关(r=0.017~0.182,P均0.05)。但术前出现肺动脉收缩压升高(≥25mmHg)的患者术后心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术前未出现肺动脉高压患者[(11.35±10.73)次/min比(2.28±9.81)次/min,P=0.038]。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心率会出现下降,术前出现肺动脉高压可作为术后心率下降的风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总结经皮介入封堵治疗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行右心导管检查,测体、肺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直径、形状,选择封堵器,实施封堵,术后24h,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105例患儿中102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7.1%,PDA最窄径(4.1±2.5)mm。2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中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分流、股动脉搏动减弱及伤口出血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介入封堵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临床经验和疗效,探讨其适应证和操作原则。方法选择老年ASD患者38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ASD大小、类型、边缘残端条件、分流方向,确定适应证。选12~32 mmASD封堵器,在放射线导引下封堵ASD。术后1、3、6、12个月复查。结果介入封堵成功37例,占97.4%,封堵失败1例,无死亡,无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发生残余分流1例,术后早期发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2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6例。随访期间患者右心室内径明显减小,三尖瓣反流面积明显缩小,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明显降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老年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综合治疗各种合并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高海拔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均采用介入封堵术,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监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首先试堵PDA,连续动态监测肺动脉压,只有在肺动脉压下降60%后,才能完全封堵PDA并释放封堵器,并给降压治疗,以巩固疗效。结果:6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肺动脉压平均下降68%,动脉血氧饱合度提高,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随访28d~27个月,患者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恢复至1~2级。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近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与肺动脉压力变化的规律.方法 选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男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肺动脉平均压(mPAP)分为4组: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 d、4 d、1月行经胸心脏彩超(TTE),记录各时间点肺动脉收缩压数值.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术前、术后1 d、4 d、1月、血NT-proBNP浓度含量变化,并分析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结果 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封堵术后第1天、第4天SPAP、NT-proBNP持续下降(P<0.05),以重度PAH组下降最明显.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NT-proBNP水平持续下降,其改变与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相符.介入封堵术前后监测血浆NT-proBNP浓度可作为判断患者转归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月、3月、6月分别运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呈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间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月及6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d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月、3月、6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24h及1、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19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6.3 ̄11.0(8.2±3.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81 ̄128(97±26)mmHg,平均压为69 ̄102(80±23)mmHg,封堵后30min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5 ̄78(55±19)mmHg,平均压为42 ̄66(49±16)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5),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未行封堵。封堵后30min降主动脉造影示16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及左肺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术后右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青海省交通医院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64例,均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肺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及右心功能指标。结果患者术后1 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肺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均短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1 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右房室瓣口血流速度、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均低于术前,右心房内径、右心室上下径、右心室前后径均短于术前(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右心功能的评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不同年龄组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4至2018-12共100例接受PDA介入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40岁或≥40岁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收集临床症状、合并症、血压等。术前行心脏彩超检查,术中、术后经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力。出院后随访1-3年,记录患者情况及复查心脏彩超。结果 两组患者共100例PDA均封堵成功。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比例大于青年组(P=0.009,P<0.001),外周收缩压高于青年组(P<0.001),术前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0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7)。术中两组封堵前右心导管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两组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封堵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下降幅度大于青年组(P=0.013)。随访期间,中老年组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1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4)。与封堵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均较前下降(P<0.001),射血分数均较前升高(P=0.003)。结论 青年组PDA患者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少,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通过TTE随访,与中老年组PDA患者比较,介入封堵术后青年组肺动脉压更低,EF更高,故成年后发现PDA应尽早行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后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封堵器脱落、Ⅲ°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术后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主动脉轻度关闭不全、少量残余分流各2例,封堵器脱落、溶血各1例;3个月后仅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认为术前依靠超声心动图严格筛选适应证,术中选择适当封堵器,术后严密随访是成功行VSD介入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手术的单中心辐射剂量值,以加强国内先心病介入医师的术中辐射防护意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低辐射剂量影像策略下进行的先心病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值,包括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和剂量-面积乘积(DAP)。纳入先心病介入手术种类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主动脉缩窄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复杂体-肺动脉侧支堵闭术。结果纳入496例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主动脉缩窄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复杂体-肺动脉侧支堵闭术分别为178例、77例、96例、68例、36例和41例,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DAP/kg中位数分别为7.25μGy·m2/kg、8.99μGy·m2/kg、24.61μGy·m2/kg、12.61μGy·m2/kg、11.68μGy·m2/kg和30.74μGy·m2/kg。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低辐射剂量影像策略下六类常见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的单中心辐射剂量值,可用于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辐射防护质量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即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封堵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675例成功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者,根据肺动脉压力大小分为正常肺动脉压力组、轻度肺高压组、中度肺高压组。经导管测定术前及术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肺动脉平均压(PAMP),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VSD患者术后3 d、1、3、6个月的PASP与PAMP。结果 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P在术后即刻及随访期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术后即刻后无明显变化,术后6个月PASP与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术后即刻升高,但是该升高在术后得到抑制,术后1、6个月与术后即刻比较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术后即刻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随访期较术前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3、6个月较术后即刻降低(P0.05)。4PASP和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显著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评估临时封堵试验和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对分流闭合前确定PAH是否可逆的长期预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2018年8例ASD合并显著PAH患者。采用联合评估方法确定患者是否能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因介入术后肺动脉压力仍较高而接受PAH特异性药物治疗。整理分析患者介入封堵前、术后1d、术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终点时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直接进行介入封堵治疗。随访6~48(27.63±15.22)个月期间,超声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estimated 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52.00±17.73)mmHg∶(27.63±7.42)mmHg,1mmHg=0.133kPa,P=0.002]。其中2例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过高,在PAH特异性药物终止后仍能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结论:对符合联合评估的与ASD相关的显著PAH患者采取先手术后PAH特异性药物的治疗策略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AH)介入封堵联合盐酸伐地那非综合治疗的应用。方法:术前、后常规给予29例患者口服盐酸伐地那非治疗,对有介入封堵适应证的患者置入封堵器进行试验性封堵测压,若肺动脉压降低幅度为原来压力的20%或下降30mmHg(1mmHg=0.133kPa)以上后进行永久封堵,术后继续采用超声多普勒心动图随访患者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循环、体循环收缩压比值(Pp/Ps)、右室大小(RV)、左室射血分数(LVEF)12个月。结果:本组29例患者经术前、后常规予盐酸伐地那非治疗后,27例行介入试验性封堵测压,随后有25例肺动脉压降低幅度为原来压力的20%或下降30mmHg以上。对这25例患者进行永久封堵,且5例使用带孔封堵器,随访12个月,除1例死亡外,其余心功能恢复Ⅰ级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恢复在0.95以上、SPAP、Pp/Ps、LVEF、RV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4例无法封堵的患者除1例转心外科手术后死亡外,其余心功能由Ⅳ级恢复到Ⅲ级、SaO2在0.90以上、动脉血氧分压>60mmHg。结论:介入试验性封堵联合盐酸伐地那非综合治疗微创、简便、安全、可靠,给CHD并发重度PAH的患者带来根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行经导管VSR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由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研究其临床特点、介入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并随访至今。结果 6例患者中5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5/6),1例打开封堵伞后出现封堵伞固定欠佳,即刻撤回封堵伞,于术后半年死于心力衰竭。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4例封堵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封堵后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院内死亡2例(围术期死亡率2/5),其中1例封堵后心脏压塞,并于术后3 h死亡,1例患者术后因患者家属拒绝继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在撤出IABP后随即出现心原性休克并死亡;其余3例随访至今均存活,超声心动图示患者心功能均显著改善,且无心力衰竭发生。结论介入封堵术是治疗AMI并发VSR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手段,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1997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有动脉导管未闭178例,其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者32例。32例中2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1例接受Amplatzer法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32例患者无死亡。外科治疗组发生15例并发症,包括8例低血压,2例术后再通(后行二次手术修补),2例快速心房颤动,1例肺不张,1例乳糜胸,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介入封堵组发生1例溶血。Doppler超声测外科手术组术后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4·3±5·1mmHg,介入封堵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5·5±12·4mmHg。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较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对于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仍应用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策略与经验。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巨大PDA的患者166例,通过术前心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行经皮PDA封堵介入治疗,10 min后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66例患者中男43例(25.9%),年龄6个月~63.0岁(18.8±16.3)岁。心血管造影检查排除合并畸形血管患者2例,PDA试封堵术排除不适合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3例。最终161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1例发生封堵器脱落,其余160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术后10 min肺动脉平均压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有7例患者虽然肺动脉压力较封堵前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值,术后给予口服靶向降肺动脉压药物治疗,术后中远期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5例(3.1%,5/160)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给予激素、止血药物等相关处理,其中4例患者于出院前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院前血小板虽未恢复至正常,但无下降趋势,于术后半年恢复正常;1例(0.6%,1/160)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给予激素、止血药物、降压药物等相关处理,尿色逐渐变浅,于术后第4天恢复正常。术前伴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狭窄和二、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随访复查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减轻,且无明确血流动力学意义。结论巨大PDA行介入封堵治疗有其特殊性,也存在一定风险,但介入治疗策略正确,仍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11年来进行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的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方法 全组共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5个月~30岁,体重7~46(17.9±9.1)kg.其中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结果 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的患者,共栓塞23支侧支血管,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均无残余分流.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1例心室水平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患者,原狭窄处压力阶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介入前为(59.3±15.1)mm Hg(1 mm Hg=0.133 kPa),介入后为(16.8±10.7)mm Hg,P<0.001];置入支架后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螺旋CT显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无夹层形成.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的创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