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自拟薄荷饮对家兔温病卫分证病理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探讨卫分阶段应用活血化瘀药的依据和意义.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为4组,银翘散组、薄荷饮组于攻毒前2 h及随后5 min,分别经腹腔注射银翘散煎液、薄荷饮煎液,观察各组家兔症状、体征,攻毒后0.5、1、1.5 h各测肛温1次,心脏采血测内皮素-1(ET-1)水平.处死动物,对主要脏器进行大体观察,并做病理镜检.结果 模型组体温净增值、1.5 h体温反应指数(TRI1.5)和ET-1显著增高,肺脏轻度充血.银翘散组症状改善,体温净增值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但体温反应指数、ET-1改变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肺部充血无明显改善.薄荷饮组症状、各项指标、肉眼和病理观察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而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薄荷饮治疗温病卫分证能有效降低体温,改善ET-1指数和肺部充血.温病卫分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既起到"先证而治"的作用,而且符合"微观血瘀"病理改变的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儿清热栓对内毒素性发热兔及正常兔的退热作用。方法选用7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ET)、正常组(NS)、小儿清热栓组(QRS)、对乙酰氨基酚栓组(PS)、ET+小儿清热栓组(ET+QRS)、ET+对乙酰氨基酚栓组(ET+PS)、ET+PEG600赋形剂组(ET+PEG),每组10只。各组给与相应药物,观察测定最大体温上升高度(ΔT)和6h体温反应指数(TRI6)。结果 ET组注射ET后体温明显升高,并出现双峰,平均体温变化曲线明显高于ET+QRS组与ET+PS组,ET组ΔT和TRI6均高于ET+QRS组和ET+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T+QRS组与ET+PS组ΔT和TRI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清热栓对正常兔体温影响小,QRS组ΔT和TRI6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S组比较,降低发热兔体温曲线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DT和TRI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清热栓对正常兔的体温无退热作用,对发热兔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其作用与阳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栓相当。  相似文献   

3.
建立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观察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及下丘脑cAMP、IL-1β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解热醒神注射液组的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ΔT)、体温反应指数(TRI3)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P>0.05),表明解热醒神注射液对正常体温影响不大.而解热醒神注射液+内生致热原组的ΔT、TRI3及下丘脑cAMP、IL-1β含量明显低于内生致热原组(P<0.01),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与cAMP及IL-1β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说明解热醒神注射液不但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而且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下丘脑cAMP及IL-1β含量的增多.  相似文献   

4.
建立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 ,观察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及下丘脑cAMP、IL 1β 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解热醒神注射液组的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 (ΔT)、体温反应指数 (TRI3)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表明解热醒神注射液对正常体温影响不大。而解热醒神注射液 +内生致热原组的ΔT、TRI3及下丘脑cAMP、IL 1β 含量明显低于内生致热原组 (P <0 0 1) ,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与cAMP及IL 1β 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说明解热醒神注射液不但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而且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下丘脑cAMP及IL 1β 含量的增多。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清开灵注射液的解热机制 ,建立家兔内毒素 (ET)性发热模型 ,观察清开灵对发热家兔体温的影响和下丘脑、脑脊液cAMP及隔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ET组的ΔT、TRI1、下丘脑cAMP含量、脑脊液cAMP含量、隔区AVP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及清开灵注射液 +ET组 ,下丘脑、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 4组隔区AVP含量变化亦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说明清开灵能够抑制ET性发热家兔的体温升高 ,在降低下丘脑、脑脊液cAMP水平的同时促进隔区释放精氨酸加压素 (AVP)。这可能是清开灵解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气养阴治疗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清气养阴法治疗家兔温病气分证模型,与清气组(白虎汤组)相比,对改善动物体温、PT、KPTT、3P试验等实验指标,前者比后者疗效明显提高,提示温病气分证应注意加强养阴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小儿清热栓的退热作用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法观察其对正常家兔及发热家兔的退热作用。结果:从家兔退热实验可知:小儿清热栓对正常家兔体温其DT和TRI6与N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ET组在注射ET后体温明显升高,而小儿清热栓 ET组平均体温变化明显低于ET组,且DT和TRI6与ET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小儿清热栓对正常家兔的体温无退热作用,对发热家兔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其作用与阳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栓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的症状、体征动态变化,探讨其与卫气营血阶段性辨证及传变的相似性。方法将2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4只,采用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的方法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空白组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观察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症状和体征动态变化,不同阶段发热净增值的平均值(△T)。结果 (1)1阶段(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2 h),模型兔出现耸毛、发抖、喷嚏、流涕等症状。心率略增快,发热净增值(△T)比空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阶段(攻毒后2~6 h),模型兔小便黄、呼吸明显增快增粗、心率增快,耳廓发热、充血明显以及结膜充血,△T比前一阶段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阶段(攻毒后6~36 h),模型兔精神萎靡,活动度和灵敏度下降,出现便血、耳廓发凉、结膜充血明显,口周青紫、耳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眼球突出、鼻衄、嗜睡、全身瘫软无力、角弓反张、抽搐和死亡,△T比前一阶段降低,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毒素血症兔的症状、体征出现有规律性的阶段性表现,1阶段(攻毒后2 h)与温病卫分证相关,2阶段(攻毒后2~6 h)与气分证相关,3阶段攻毒后6~36 h与营、血分证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热清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建立内生致热原(EP)性发热家兔模型,观察脑热清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及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变化.结果 EP组的ΔT及TRI4变化、下丘脑及脑脊液中cAMP含量、腹中隔区AVP含量显著高于脑热清 EP组(P<0.01).4组的体温变化分别与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以及腹中隔区AVP的变化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热清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通过促进腹中隔AVP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清热化瘀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家兔热瘀证病理模型,用数字温度计观察清开灵对发热家兔体温的影响;用放免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并观察肺、肾、肝的形态改变.结果 清开灵治疗组的最大体温上升度(ΔT)[(0.66±0.08)℃]、体温反应指数(TRI2)(4.67±0.66)、血清TNFα[(3.54±0.78)μg/L] 的含量和血浆PAI[(0.84±0.02)AU/mL]的活性明显低于内毒素组的ΔT[(1.31±0.13)℃]、TRI2(8.44±0.98)、TNFα[(6.10±3.25)μg/L] 的含量和PAI[(0.86±0.01)AU/mL] 的活性,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血浆t-PA[(0.26±0.01)IU /mL]的活性则明显高于内毒素组[(0.21±0.02)IU/mL],两者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光镜显示,清开灵可减轻发热家兔肺、肾、肝组织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形态的改变.结论 清开灵可能通过抑制发热家兔致热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调节血液中纤溶和促凝物质的活性达到清热化瘀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大黄芒硝汤结合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s,LPS)复制发热模型,并对其免疫功能进行评价,为研究人参白虎汤解热机理提供发热动物模型。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灌胃 0、1、3、5、7 d 组,分别使用大黄芒硝汤给予0、1、3、5、7 d的灌胃,末次灌胃后腹腔注射LPS。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粪便状态与体温变化情况,检测粪便含水量、脾脏指数,并对血液样本进行血细胞计数,评价不同天数的大黄芒硝灌胃所致腹泻及对经LPS诱导发热的大鼠的体温、粪便含水量、脾脏指数以及血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 与灌胃0 d组比较,灌胃1、3、5、7 d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升高;且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多,淋巴细胞数降低;另外脾脏指数也有所降低。其中灌胃5 d组的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与灌胃0、1、3、7 d组相比有显著增多,且灌胃5 d组模型升温最早,体温极值最大。结论 灌胃苦寒性泻下中药大黄芒硝汤再结合腹腔注射化学药物LPS可成功建立符合人参白虎汤证的体虚高热模型,模型大鼠的体温、粪便含水量及免疫功能与大黄芒硝的灌胃天数密切相关;其中以灌胃5 d组所建立的腹泻发热大鼠模型为佳,该模型可用于人参白虎汤解热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LPS对不同状态大鼠体温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发热组(正常+LPS)、脾虚发热组(脾虚+LPS)共3组,每组10只。脾虚发热组先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复制脾虚模型,连续21天,每周末称量体重1次,并观察其外观行为表征变化。于造模第22天的上午8:00,脾虚发热组大鼠和单纯发热组大鼠腹腔注射LPS(80μg/kg),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30、60、120、180、240、330min测肛温,绘制各组平均体温曲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发热组比较,脾虚发热组大鼠在3周末的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较之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发热组,脾虚发热组大鼠第3周出现动作迟缓、神情倦怠、饮食减少、毛发不泽、倦卧、便溏等变化,外观行为变化积分值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发热组大鼠的体温在60、120、180、240、330min时均明显升高,脾虚发热组的体温在30min时有一过性降低,之后体温显著升高,其中在60、120、180、240min时的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或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单纯发热组相比,脾虚发热组大鼠体温在30、60、120、330min的体温降低,其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LPS对正常和脾虚大鼠均可引起体温升高,但升高的体温在幅度和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所不同。提示LPS引起机体发热的反应模式因机体状态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解毒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温病气分发热主要是毒邪入里,毒无出路。毒邪是致热、致变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观察解毒通腑法治疗温病气分发热的疗效,选用解毒通腑法的代表方加味凉膈散为基本方作观察组,并设立西药对照组,治疗气分发热患者73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用肺炎双球菌接种制造家兔气分发热模型,对解毒通腑法治疗气分发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提示解毒通腑法是气分发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实验通过观察柴胡-黄芩水煎液以及从柴胡-黄芩水煎液中分离出的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学成分群配伍后对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考察了全煎液与煎液中挥发油-黄酮类化学成分群配方的作用差异。方法:以80μ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LPS诱导大鼠发热模型;造模同时,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全煎液和挥发油-黄酮类化学成分群配方(剂量均为折合原药材10 g/kg);分别于造模后连续测定体温390 min,计算各组体温变化值。结果:两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其ΔT-Time曲线明显下移,ΔT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or 0.00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配方组ΔT-Time曲线始终位于全煎液组曲线下方,210~270 min时,两者间ΔT值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柴胡-黄芩全水煎液及其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学成分群均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且挥发油类-黄酮类化学成分群配方较全煎液表现出更强的解热趋势,提示柴胡-黄芩水煎液中所含的各类化学成分群在解热效用方面存在作用差异,挥发油-黄酮类为其重要解热物质基础,水煎液中可能有具拮抗作用的共存组分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钌红在脂多糖(LPS)致大鼠发热过程中对体温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LPS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观察不同浓度钌红对LPS发热曲线的影响及发热时下丘脑组织中TRPV4表达的变化.结果 (1)与单独给予LPS组相比,随着给予钌红浓度的增大,LPS致发热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单独给予钌红与给予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体温有所降低;(3)钌红组及钉红 LPS组TRPV4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1)钌红对LPS致热性有抑制作用;(2)钌红能调节TRPV4通道的表达;(3)TRPV4通道可能参与正常体温的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技术分析探讨广西“桂十味”之一桂枝解热的关键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同时采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利用TCMSP筛选桂枝的主要活性成分,PharmMapper反向对接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s、CTD和OMIM数据库预测发热相关靶点;通过交集映射得到桂枝和发热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建立调控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对交集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整体动物、生化、ELISA法验证网络药理学富集分析结果。结果:筛选出桂枝8个活性成分及其228个预测靶点,发热相关靶点12 882个,共同靶点213个,包括ALB、AKT1、SRC、EGFR、HSP90AA1等,KEGG分析结果富集出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桂枝对酵母诱导发热6~8 h大鼠的体温变化值(△T)、最大发热净增值(△Tmax)及8 h体温反应指数(TRI8h)降低(均P<0.05);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因酵母诱导发热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IL-6和PGE2等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SP70参与体温调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复制家兔LPS发热模型,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在发热过程中单核细胞IL-1β、TNF-αmRNA与HSP 70的表达。结果注射LPS0.5μg/kg后家兔体温明显升高,出现两个体温高峰;由LPS引起的发热过程中单核细胞TNF-α、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在60 min和180 min达高峰,400 min以内降至基础水平;单核细胞HSP70的含量在注射LPS后160 min时开始升高,实验结束时达最高值;LPS引起发热的过程中单核细胞HSP70含量与单核细胞TNF-α、IL-1βmRNA的表达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LPS致发热时,HSP70可能通过抑制TNF-α、IL-1β等内生致热原基因的表达而限制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SP70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热应激刺激大鼠HSP70表达,观察HSP70对TNF-α性发热时的体温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HS TNF-α组的体温变化最大值△Tmax(0.78±0.45)℃、TRI8为4.86±2.15、下丘脑PGE2含量为(595.1±143.56)分别低于TNF-α组的△Tmax(1.85±0.46)℃、TRI8(10.41±2.66)、下丘脑PGE2含量(816.99±105.44)。两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P<0.01)。结论HSP70的高水平表达可降低TNF-α性发热程度,此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PGE2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I)聚合对家兔脂多糖(LPS)诱发性发热反应的影响,并研究其与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讨HSF1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成4组:(1)对照组(N):注射无水乙醇;(2)槲皮素组(Q):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μmol/L);(3)LPS组(L):注射无水乙醇,10 min后静脉注射脂多糖(LPS,0.5μg/kg);(4)槲皮素 LPS组(Q L):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μmol/L),10 min后静脉注射LPS(剂量同L组).通过复制LPS性发热家兔模型诱导HSFl聚合.观察聚合的HSFl对LPS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Q L组与L组比较,在240~360 min期间即时体温与基础体温之差(AT)差异显著(P<0.05),6h体温反应指数(TRl6)为8.32±0.63,明显高于L组(P<0.01).Q L组各时间点的cAMP含量与L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HSFl三聚体的表达从致热后60 rain开始逐渐增多.达到体温最高值时(180 min)为对照水平的1.77倍.此后,随着HSF1三聚体表达水平的进一步升高.体温逐渐下降.而预先使用槲皮素抑制HSFI的聚合.Q L组的HSFl三聚体的表达量在60、180、240、360 min组均低于对应的L组(P<0.05),HSP70表达水平相应降低; cAMP含量增多,发热幅度升高,发热时程延长.结论:聚合的HSFI对LPS性发热有抑制效应,此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抗病毒口服液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抗病毒口服液药效学。方法:细菌内毒素致家兔产生发热模型后不同时间体温波动情况、对流感病毒所致小鼠肺部病变和病毒增殖的影响、测定小鼠最大耐受量。结果:以0.193g/kg抗病毒口服液ig后,家兔体温变化与0.6105g/kg双黄连口服液组比较在0.5h即有差异;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均有明显差异,且能维持4h降低体温。小鼠感染病毒后口服本品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能显著降低动物死亡率(P<0.05),平均生活日数延长。但死亡保护率低于病毒唑。本品及病毒唑组,肺病变程度和肺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但其治疗效果不及病毒唑。小鼠最大耐受量不及病毒唑。小鼠最大耐受量倍数为人用量的125倍。结论:抗病毒口服液能明显降低由细菌内毒素所致的发热,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能有效抑制病毒性肺部感染;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