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动脉弓位于胸腔右侧,在第二胸肋关节高度由升主动脉形成,分为凸侧和凹侧.主动脉弓凹侧发出细小的支气管支和气管支,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个大的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起自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左右汇和成基底动脉[1].我们在收集制作解剖陈列标本中,发现椎动脉与锁骨下动脉、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起始处变异1例,均起自于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2.
右锁骨下动脉变异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右锁骨下动脉是头臂干的重要分支 ,我们在解剖一正常中年男尸时 ,发现其起点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方 ,绕食管后方斜向上行。上述变异报道较少[1] ,现报告如下。  该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后壁 ,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点左后方 1 5cm处 ,平对第三胸椎 ,经食管与椎前筋膜间斜向右上穿行 ,斜跨食管后方长达 3 3cm。穿出点平对第二胸椎 ,位于右胸锁关节下 ,后方毗邻胸膜顶及肺尖。动脉穿出后 ,走行于右锁骨内端后方 ,紧贴臂丛上方横穿右斜角肌间隙后续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走行均正常。纵观该变异动脉 ,管径呈现由粗到细的变化趋势 :起…  相似文献   

3.
成年,男尸。在制做标本时,发现在主动脉弓凸缘有三个分支,但居右侧的不是头臂干,而是右颈总动脉。在主动脉弓凸缘未见右锁骨下动脉,具体报告如下: 右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凸缘右侧,起点外径0.85cm。左颈总动脉紧贴右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凸缘,起点外径0.70cm。左锁骨下动脉在距左颈总动脉左缘1.45cm处,起于主动脉弓凸缘,起点外径0.65cm。右锁骨下动脉在距左锁骨下动脉左缘1.10cm处,起于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转折处后壁,起点外径0.70cm。自左向右走行,跨过第3胸椎和第4胸椎间的椎间盘,经食管和脊椎之间斜向右上方,进入右斜角肌间隙。 另外,在本例尸体还伴有右椎动脉的变异。右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中,未见右椎动脉。右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起点3.50cm处,起于右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壁,起点外径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解剖尸体过程中 ,发现了 1例右锁骨下动脉变异 ,此类情况罕见[1,2 ] ,特报道如下。女尸 ,5 0岁左右 ,身长 1.62m ,石炭酸福尔马林固定。变异动脉发于左锁骨下动脉远侧 0 .91cm处 ,发出后与正中矢状面成 30°夹角向右上方走行于食管后方。起始处距食管左缘 3.8cm ,距右锁骨下缘 10 .5cm ,其分支椎动脉距右锁骨下 4 .2cm ,胸廓内动脉距右锁骨下 3.4cm。起始部主动脉压扁径3.80cm ,右锁骨下动脉 1.5 5cm ,左锁骨下动脉 1.0 5cm ,左颈总动脉 0 .95cm ,右颈总动脉 1.15cm。此动脉变异在食管钡餐照影及通过右锁骨下动…  相似文献   

5.
观察53具成人尸体腹主动脉主要的脏支及其分支:腹腔干均为单支,46例起于T12高度,全发自主动脉前壁,90%相当于12点钟位,47例腹腔干为典型的三主支型,变异的仅6例;肠系膜上动脉均为1支,其中36例起于L1高度,全起自主动脉前壁,行向右前下,分支变异很少;肠系膜下动脉亦为单支,44例在L3高度发自主动脉前壁,全部行向左下,分支极少变异,左、右肾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左右侧壁,全部位于L1~2高度,始段与主动脉呈近直角的方向行向外侧入肾,左侧50例右侧49例均为单支型,余为双支型,肾副动脉出现率33%,均发自主动脉或肾动脉;左侧51例右侧50例具肾上腺中动脉,全为1支,101支肾上腺中动脉中,95支起自主动脉。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尸体时,见腹腔动脉变异.脾动脉起至腹主动脉.无肝总动脉,肝左动脉直接起于腹主动脉,肝右动脉则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自肝左动脉远侧段发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则由脾动脉分支,并发出肝中动脉.查阅文献见这种变异较少见[1],本文详细描述腹腔动脉分支及其次级分支的来源、行程,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各动脉长度和外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观察53具成人尸体腹主动脉主要的脏支及其分支:腹部干均为单支,46例起于T12高度,全发自主动脉前壁,90%相当于12点钟位,47例腹腔干为典型的三主支型,变异的仅6例;肠系膜上动脉均为1支,其中36例起于L1高度,全起自主动脉前壁,行向右前下,分支变异很少;肠系膜下动脉亦为单支,44例在L3高度发自主动脉前壁,全部行向左下,分支极少变异;左、右肾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左右侧壁,全部位于L1 ̄2高度,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肺癌疗效肯定,但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较多,常给选择性介入治疗带来困难.作者就3例异位支气管动脉供血肺癌的介入治疗,浅谈体会如下.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咳嗽,痰中带血5个月就诊.胸部平片发现右中心型肺癌,大小约4.0 cm×5.0 cm,CT示右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2000年1月5日行介入治疗,使用6 F Simmon导管,胸主动脉内未找到支气管动脉开口,仅于胸5椎体水平发现右侧肋间动脉,但无明显肿瘤血管分支.遂行后侧锁骨下动脉DSA检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动脉起于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增粗、扭曲,端部连于肿瘤血管,实质期于右肺门区形成团块状染色,证实该支气管动脉系肿瘤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该院诊治的30例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脑、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主动脉内与左锁骨下动脉内各植入1枚支架;未有患者出现脑、上肢缺血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随访调查均显示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在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的方式可有效延长锚定区,同时使左锁骨下动脉保持通畅,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臂干是主动脉弓凸面自右向左发出的第一条分支,其上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包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我们在解剖一男尸时,发现头臂干缺如,主动脉弓自右向左发出四条分支: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作为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相比较,具有易操作、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作者就CS的现状、操作方法及并发症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AAs) are present at birth, but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 and are found du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examinations. Their prevalence is less than 1.3% based published series.1'2 The most common coronary anomaly is separate origi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 and 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LCX) from the left sinus of the Valsalva. The second most common anomaly is the origin of the LCX artery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or right sinus of the Valsalva.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one is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arising from the proximal RCA, the other is the LAD originating from the proximal RC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部位引起推动脉(VA)反流时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 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VA血流频谱出现反向血流,并准确诊断病变部位的125例患者.据病变部位不同分成锁骨下动脉(SA)病变组和VA病变组对比观察.结果 SA病变组81例,VA病变组44例,两组阃VA频谱类似者对比,SA组VA流速较VA组高(P<0.05).SA组较VA组病变侧上肢动脉频谱改变发生率高;病变侧流速较健侧低,AT延长(P<0.05).VA组双侧上肢动脉流速及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束臂试验阳性率SA组较VA组高(P<0.05).结论 VA反流可由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或推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结合病变侧椎动脉流速、上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束臂试验,可提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内动脉(IMA)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制备方法及吻合方式。方法:1998年7月-2001年4月本科共施32例CABG,27例采用左乳内动脉桥材与左前降支(LPDA)吻合。结果:随访1-28个月,3例发生急性IMA闭塞死于术中,1例术后2dIMA堵塞猝死,余28例临床效果。结论:规范化的IMA制备、吻合方法是保证IMA桥质及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65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常规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即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结果冠脉狭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内膜病变率和粥样斑块性质与未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P<0.01)。经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检出率和病变性质均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肾动脉成形术血运重建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压、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2004年2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201例(管腔狭窄≥70%),经肾动脉成形术重建。肾动脉血运。其中13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10)月,观察其血压、降压药物、肾功能的变化。结果201例患者肾动脉成形术成功率96%。病变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由70%±11%降至12%±10%。术后随访138例患者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由(20.1±3.3)kPa降至(18.3±2.1)kPa,舒张压由(10.9±2.0)kPa降至(10.3±1.5)kPa;口服降压药品种减少(P〈0.01),由平均(2.4±1.2)种降至(1.8±0.9)种;术后1至23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4例,非开口病变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高,并有助于此类患者血压的长期控制,支架内再狭窄与肾动脉狭窄病变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外周动脉超声检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5例连续冠状动脉造影(CAG)受检者术前进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并与CAG结果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的t、χ2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模式回归分析.结果CAG阳性组颈动脉(CA)、锁骨下动脉(SA)、腹主动脉(AbAO)、髂总动脉(CIA)和股动脉(FA)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内中膜厚度评分显著高于阴性组;Logistic回归显示FA、AbAO和CIA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否与冠心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β分别为3.6220、3.1169和2.5742,OR值分别为37.4123、22.5760和13.1211,P分别<0.005、<0.01、<0.05);CIA、FA的内中膜厚度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001),CIA与FA的内中膜厚度每增加1mm,LOG(1+Gensini′s评分)分别增加0.227、0.219;CA的内中膜厚度与LOG也显著相关(P<0.05);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范围总评分与CAD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001),外周动脉粥样硬化(EcAS)每增加一处,CAD发生的OR值、LOG则分别增加4.98倍.以各EcAS的发生与否为指标建立对CAG结果的判别函数,此函数对本组阳性判断的正确率为91.5%、阴性正确率为93.8%、总的正确率为92.5%.结论EcAS与CAD密切相关,通过超声对EcAS程度和范围进行总体评估,可预测CAD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CIA、FA粥样硬化是两个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可作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moyamoya病患者,应用STA-MCA搭桥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通过脑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成像对吻合口通畅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相关合并症及有无再发卒中,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2例术中发现吻合口不通畅,改行颞肌贴附术。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2例为手术侧硬膜下血肿,1例为手术对侧基底节出血,1例为头皮愈合不良。术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48例, CT脑灌注图像显示术后病变侧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增加[(37.79±9.76)mL/(min·100 g) vs.( 33.71±7.92) mL/(min·100 g), P<0.05],相对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明显减少[(8.49±1.97) s vs. (11.06±3.00) s, P<0.01]。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术前降低(1.37±0.66 vs. 1.58±0.64, 0.84±0.57 vs. 1.51±0.67, 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手术侧脑卒中发作。结论:对存在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STA MCA搭桥术可以增加患侧脑组织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并预防同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