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疫时的有效深度.方法 将慢性阻塞性肺病须行机械通气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 cm)和观察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 cm).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生命体征、痰鸣音改善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吸痰效果如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肺部感染、气道损伤、痰痂堵塞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痰时在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回提2 cm的情况下,可明显改善吸痰效果,改善部分生命体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并对两组吸痰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密闭式吸痰对气道损伤、引起患者剧烈咳嗽及痰液喷出较少(P<0.05),平均每次吸痰操作时间缩短(P<0.05),吸痰后心率、收缩压增高较对照组减少(P<0.05),血氧饱和度减少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简便、安全,可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保证机械通气效果,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浅层吸痰法和深层吸痰法在危重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危重早产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深层吸痰法吸痰,研究组接受浅层吸痰法吸痰。观察两组患儿吸痰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潮气量的变化情况和吸痰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吸痰后心率、呼吸频率、潮气量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吸痰比例[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2例(6.67%),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7例(23.33%)。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早产儿机械通气中选择浅层吸痰法吸痰,可显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降低患儿应激反应,提高吸痰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研究影响。方法:选取收入ICU的84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密闭式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观察组使用改良方法,即在吸痰管插入气道内提前给予负压,直至吸痰结束;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前后2 min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以及两组患者气道损伤、痰液喷溅及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前后2 min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痰液喷溅和VAP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不但可以发挥密闭式吸痰的优点,更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密闭式吸痰管和开放式吸痰管在ICU机械通气治疗中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吸痰包开放式吸痰的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后血氧饱和度(Sp O2)、心率(HR)、吸痰时间、耗材费用、有无痰液外喷、气道黏膜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道感染率、Sp O2下降、吸痰时间、有痰液外喷及吸痰耗材费用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操作简单安全,能降低感染发生率,无痰液外喷,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缩短吸痰时间,降低吸痰费用,可作为机械通气吸痰首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浅层式吸痰法在脑出血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深层式吸痰,观察组则给予浅层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气道吸痰前1 min与吸痰后5 min时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IP)以及潮气量(TV)水平值.结果 气道吸痰后,观察组患者的BP、HR指标升高值分别为(15.20±7.63)mmHg、(12.51±5.93)次/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3±10.24)mmHg、(15.75±6.10)次/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吸痰后观察组患者的SpO2升高值与PIP下降值分别为(7.84±2.42)%、(18.68±4.01)cmH2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2.86)%、(14.57±5.13)cmH2O,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因吸痰而引起的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分别为5.0%、2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6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采取浅层式吸痰法,其吸痰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优势,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吸痰,比较吸痰后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对照组心率明显上升,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而观察组则相对稳定,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达46.2%远高于观察组的23.1%,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6.9%高于观察组的1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方法在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方法:将64例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HR、SPO2、血压、情绪的变化以及操作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痰液喷出情况、吸痰时对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式更合理,更科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管插入的不同深度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将我科近来收治的45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给予密闭式吸痰法,按吸痰管插入的不同深度随机分为浅部吸痰组(A组)、深部吸痰组(B组)和标准吸痰组(C组),每组各15例。比较三种吸痰法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B、C组较A组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气道峰压显著下降、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χ2=10.31、8.98、12.43、21.44,P均<0.05);A、C组较B组引发的剧烈咳嗽、心率加快、气管损伤的程度低(χ2=10.23、20.34、14.45,P均<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安全、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ARDS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急性呼吸机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的病人一共有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开放式吸痰,研究组对病人采取密闭式吸痰,对比两组病人吸痰以后的效果.结果:吸痰后,研究组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以及心率稳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RDS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采取密闭式吸痰,可以使治疗顺利进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邝雪仪 《中外医疗》2013,32(17):144-14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和护理要点。方法将42例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各21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e)、肺顺应性(Crs)及床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PH、PaO2/FiO2)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病人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密闭式吸痰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能更好维持病人氧合,避免出现低氧过程,同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ICU机械通气后肺部感染病人吸痰效果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ICU机械通气后肺部感染病人260例,根据不同吸痰方式分为对照组(n=115)及观察组(n=145)。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比较2组吸痰情况及吸痰前后1 min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排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肺部啰音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吸出痰液中或吸痰管管壁有新鲜血液及吸痰时有痰液喷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与吸痰前1 min比较,吸痰后1 min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升高(P < 0.05和P < 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 < 0.01);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均降低(P < 0.05和P < 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 < 0.05)。与吸痰前1 min比较,吸痰后1 min对照组呼吸频率、吸气末呼吸道平台压、呼吸道峰压均明显增加(P < 0.01),潮气量明显降低(P < 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或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改善吸痰后病人血气指标,同时不影响病人呼吸功能,吸痰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12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给予密闭式吸痰患者分成A、B、C三组,各40例。A组为浅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短1cm;B组为深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当感觉到有阻力时,再上提1cm;C组为标准吸痰法,即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后再延长1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前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B、C组吸痰前后有效性指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吸痰前后安全性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引发的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已经进行湿化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与否对吸痰效果以及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通气3咖以上患者101例,随机分成A组50例和B组51例,A组吸痰时不滴注生理盐水,B组吸痰时按传统方法常规滴注生理盐水2 m l,通过观察吸痰时患者咳嗽反应、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痰液和黏稠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2组吸痰时患者心率、收缩压以及痰液黏稠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滴入生理盐水后吸痰前心率、血压均升、而血氧饱和度下降,与B组比较,A组吸痰时呛咳、VA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湿化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舒张压升高、患者刺激性咳嗽、VAP的发生率升高等不利影响,因此,机械通气吸痰不应将滴注生理盐水作为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17.
杨杰民 《右江医学》2010,38(2):174-176
目的观察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对比观察两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工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浅层吸痰法在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气道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探寻更为适合的吸痰方法. 方法 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吸痰及浅层吸痰方法,对呼吸机肺炎发生率及气管黏膜损伤进行比较. 结果 常规吸痰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例数较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浅层吸痰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浅层吸痰法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疗效,减低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质量,是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性化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ICU收治的76例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吸痰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研究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总量和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以及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吸痰总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O2、PaO2水平均高于吸痰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水平均低于吸痰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吸痰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和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可提高吸痰总量,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Meta分析法分析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两种不同吸痰方式,即密闭式吸痰(CS)和开放式吸痰(OS)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8年至2012年)、维普数据库(VIP,1989年至2012年)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1990年至2012年),收集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通气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O2)、肺部感染和气道黏膜损伤等方面的有关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1 3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S和OS在SPO2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气道黏膜损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在维持机械通气患者SPO2、保护气道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均显示出优势且吸痰效果更好,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存在各种偏倚的可能性,可能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因此上述结论还有待于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实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