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72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临床报告的163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引发药物、严重程度、损伤类型、主要表现、发生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63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72例,占全部报告的44.17%,严重程度4例,涉及5个器官/系统、12个品种药物.结论:对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2010年上报且录用的1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所涉及的药品种类、患者年龄、性别、报告科室、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位居药物类别首位,其次为抗菌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其次是免疫系统损害等。  相似文献   

3.
仝敏  吴琳 《中国药业》2011,20(21):42-43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8年至2010年上报的28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报告科室、给药途径、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由干内科上报最多(47例,占16.61%);抗感染药物引起的比例最高(占49.82%),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7.31%);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引起的249例,占87.9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5.58%。结论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并考虑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瞿艳红 《中国药业》2012,21(17):49-5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报道的114份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5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不良反应药物以银杏达莫最多。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和手工筛查,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对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中,女性使用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例数远高于男性,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其次是中药片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2010年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连续7年再居首位,中药注射剂占全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71.26%,口服剂型不良反应以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为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陆琳 《抗感染药学》2014,(5):463-464
目的:分析2011年萍矿湘雅医院220例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方法:采用22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分析其对人体损伤的发生特点与规律。结果: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中主要以静脉滴注为多;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高,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解淑琴  柯园  贾丹春 《安徽医药》2013,17(2):350-351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水平,提高监测报告的质量。方法对我市2009年争2011年上报的14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的原因、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4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医疗机构上报984例,药品零售店上报443例,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数为零。抗感染药物引起的占47.93%,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占22.56%;静脉给药引起占52.42%,口服药品占39.4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7.63%。结论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在涉药单位的监测,注意抗感染药物与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从我院临床科室上报的41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的44.6%,反应多以变态反应为主。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较普遍,临床表现多样在使用中应引起重视,加强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赵纳  郭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641-643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市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我市共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982例,其中中药注射剂报告共352例,占7.06%。ADR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65%。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陈平  杨莉  徐永祥  崔影  刘治安 《中国药房》2012,(19):1806-180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430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43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加强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收集的121例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7种中药注射剂;0~9岁年龄组患者35例,比例最高(30.5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避免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本院2010~2012年收集的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21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9个品种,产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1%),儿科患者次之(27.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为七叶皂甙钠针,有180例,占86.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如双黄连粉针、喜炎平针等,有24例,占11.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居多,占(61.1%),其次为皮肤症状及附件损害。其中新的、一般的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18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对原患疾病影响小。结论应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发掘警戒信号,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报告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监测数据反映了全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静脉注射用药;1起不良反应数量最多;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数量和严重程度均居前两位;病例报告的填写尚不完善,质量有待提高;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警戒信号明显。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的安全性监测,重视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5.
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2,自引:3,他引:82  
目的:了解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宜昌市收到的528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有197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范围较广,从药物剂型分类统计以注射剂品种居多(113种,占57.36%),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315例,占58.99%),其次为中药的报告例次(68例,占12.7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合理用药,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2011年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传 《安徽医药》2012,16(11):1713-171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该院收集到的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43例(占65.15%),男性23例(占34.85%),且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有58例(约占87.87%)。引起不良反应的的药物中多为生脉注射液(13例),参麦注射液(13例),注射用双黄连(12例),痰热清注射液(6例)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的为全身性损害,有31例,约占38.7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12例,约占15.00%。结论辩证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3月收集的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占首位;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慎用中药注射剂。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4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宁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收到的247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73例,占29.55%。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芬丽  熊芬  罗骞  唐洪梅  席萍 《中南药学》2009,7(8):633-636
目的了解本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因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55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涉及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55例不良反应涉及9类19种中药注射剂,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使用时要加强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合理规范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