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总结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介入治疗联合手术取栓的经验。方法: 对46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结果: 术中发现左髂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随访1~36个月,肢体肿胀完全消退37例,肢体肿胀消退2/3以上5例,肢体肿胀消退1/3以上3例,肢体肿胀消退略有减轻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手术取栓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DVT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外科干预经验。方法:对急性下肢DVT患者66例进行股静脉切开取栓,合并有左髂静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3天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退。至出院时,肿胀完全消退56例,肿胀消退2/3以上8例,肿胀消退1/3者2例。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良好,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3.
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16例手术取栓的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201例1次取栓成功,另15例再次取栓并行髂静脉人造血管移植术。结果 一半以上病例于术后1~3d患肢肿胀消退,少数患者肿胀消退稍慢约需5~7d,仅个别患者需再次取栓及人造血管移植。全组病例得到随访者167例,占77.3%,远期疗效好。结论 手术取栓是治疗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术中要正确判断取栓是否成功。对髂总静脉闭塞的处理要慎重。  相似文献   

4.
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48例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结果: 随访1-38个月,26例肢体肿胀消退,无浅表静脉怒张,11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症状有所减轻,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无滤器内血栓残留。1例术后1个月对侧肢体发生DVT。结论: 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DVT较好的选择,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手术治疗32例(36条肢体)经验。方法: 32例(36条肢体)下肢DVT患者进行顺行深静脉造影及彩超确诊。运用Fogarty取栓管逆行取栓,29例重建主干血管,其中Palma手术3例,左右股静脉人工血管搭桥23例,股总→髂总静脉搭桥2例,股总→下腔静脉搭桥1例。术中术后用肝素及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术后下肢症状完全消失17例(18条肢体),活动后小腿水肿休息后消失9例,3例血栓复发。10天内急性期25条肢体,治愈16例(64.0%),超过10天慢性期治愈4例(36.4%),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 急性期下肢DVT手术取栓合并主干血管重建效果较好,同时配合术后综合治疗预防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7.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病人,先经对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然后手术取栓,术后溶栓、抗凝、去聚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无肺栓塞发生,肢体肿胀消除满意,静脉造影5例深静脉主干通畅、7例以再通为主,滤器无移位。结论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静脉取栓然后溶栓是治疗下肢D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外科治疗方法 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治疗18例急性重症DVT患者,均有肿胀和肢体疼痛;16例伴有皮肤颜色青紫(1例小腿皮肤坏疽),2例伴有皮肤苍白;10例出现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8例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下肢深、浅静脉均有血栓形成.1例因患肢坏疽行膝上截肢手术.17例采用手术切开取栓,仅3例单纯采用手术切开取栓术,5例加用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术,6例加用人工血管耻骨上转流术,3例采用髂静脉松解成形术.结果 手术死亡1例(5.6%).下肢肿胀消失7例(41.2%),明显减轻10例(58.8%).除截肢的1例外其余患者皮肤颜色均基本恢复正常,动脉搏动也恢复正常.16例患者被随访,随访率为94.1%;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为34个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5例,占31.3%;肿胀明显减轻者8例,占50%;肿胀复发3例,占18.7%.复发的3例中,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晚期恶性肿瘤,2例分别于35个月和48个月后因移植血管桥内膜增生导致闭塞而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取栓是治疗急性重症DVT的有效方法 ;当髂静脉受压,耻骨上转流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取栓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施行单侧Fogarty导管取栓时,持续按压腹部脐周,静脉腔内肝素盐水及尿激酶中洗溶解残留附壁血栓碎屑,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狭窄。结果:全组病例手术顺利,未发生肺栓塞,肢体肿胀次日明显减轻。术后超声证实下肢深静脉通畅。结论: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狭窄是保证疗效和防止复发性血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8例的治疗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治疗。方法 1985-01/2000-12我院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8例(男52,女96)例,年龄26-78(平均45)岁,对左下肢129例,右下肢14例,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治愈55例(37%),基本治愈82例(55.4%),好转10例(6.7%),无效1例(0.7%)。结论 发病时间≤48h者手术取栓效果满意,尿激酶是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i X  Yu C  Nie Z  Zho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35-136
目的 探讨对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外科处理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 左下肢静脉曲张或慢性肿胀46例,行介入治疗32例,进腹行髂静脉松解、右髂动脉后置吻合8例,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6例,同时或二期手术处理大隐静脉及股静脉瓣膜41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取栓后行左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25例,髂一下腔静脉搭桥11例。随访6~66个月。结果 无手术死亡和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左髂静脉病变是左下肢静脉曲张或肿胀和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尽早处理。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在临床中开展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例IVCS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50例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直径选择为820 mm;41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PTA+stent),其中19例置入国产Z型支架,22例置入Wallstent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3年。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在置入国产Z型支架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置入支架患者术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无狭窄及侧枝循环显影,支架到位后扩张良好,未发生移位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和溃疡愈合;31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6例减退;75例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7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崔健 《医学综述》2014,(24):4586-4588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临床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治疗,下肢功能损害评价优56例,良21例、中2例、差1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损害程度评价优40例,良27例、中10例、差3例。术后随访1230个月,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髂静脉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0.0%。结论临床中纠正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或者联合静脉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并且提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能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基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郑卫华  庹艳红  代芬  雷红卫 《医学综述》2014,20(21):4023-402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伴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ICS经左侧腘静脉穿刺、插管造影可见左侧髂静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并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造影示左侧髂静脉恢复通畅,侧支循环减少或消失。患者左下肢肿胀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5.
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在左下肢静脉曲张及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单侧左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静脉造影,对33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急诊顺行取栓,左额静脉探查术。结果:左髂静脉闭塞或明显狭窄61例。结论: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在左下肢静脉曲张和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37例IVCS中,男13例,女24例,年龄14~53岁,平均32.5±6.5岁,均行血管造影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IVCS经血管造影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发现IVCS为单纯左髂静脉受压者23例,单纯右髂静脉受压9例,双侧髂静脉受压5例。11例急性血栓形成者经综合溶栓治疗后获得成功, 16例行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者14例取得明确的效果,5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随访了3~2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血管造影有利于IVCS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下肢静脉栓塞性疾病申的应用。方法对41例下肢病变患者进行下肢静脉血管造影(CTV),评价其在下肢静脉栓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41例病例中,17例髂总静脉、大隐静脉及股深静脉、腘静脉栓塞,13例髂总静脉栓塞合并股动静脉瘘。8例下肢动静脉畸形,3例正常。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静脉病变中有较高的;住确性,可成为筛除下肢静脉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99mTc-MAA的局部动态法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髂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利用SPECT^99mTc-MAA局部动态法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rdRNV)对179例可疑髂静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1)根据血栓的部位及阻塞血管的程度把髂静脉的rdRNV影像分为5种类型并总结了各型的影像特征。(2)rdRNV诊断髂静脉血栓的灵敏度为98.1%,特异性96.8%,符合率93.8%。结论 rdRNV诊断髂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可行,简便,安全,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可列为诊断髂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因其他病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2.7±1.3)mm.右侧(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7.3±1.5)min,右侧(7.8±2.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12.46,P〈0.05)。观察组30例患者CTA诊断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6例,右髂静脉受压4例,其中,14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结论: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方便.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及下肢静脉继发血栓情况,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