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金正格    刘景  李书琴    蒋志成    李若瑜    张诗晨    万宇辉   《现代预防医学》2021,(17):3187-3190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1-12月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院校8 198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F)、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PA和抑郁症状。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剂量-反应关系,据此将PA分成4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0.001),按PA分为4组:<570 MET-min/week组(1636例)、570~1331.5 MET-min/week组(2131例)、>1331.5~1848 MET-min/week组(1075例)、>1848 MET-min/week组(2692例)。7 534名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1%,其中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五号.EPS;P〗=24.20,P<0.001)。以>1848 MET-min/week为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在总人群以及男、女生中,PA<570 MET-min/week均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OR=1.50,95%CI: 1.28~1.77;OR=1.90,95%CI: 1.41~2.55;OR=1.36,95%CI: 1.11~1.65)。结论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关系,增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  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 < 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  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 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合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暴露类型和时相探索ACEs暴露模式,探索ACEs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广东省阳江市和河南省郑州市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 853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questionnaire, ACE-IQ)调查ACEs暴露情况,通过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探索ACEs暴露模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性别差异。结果 根据LCA可将ACEs暴露模式分为高ACEs(10.0%)、高虐待忽视(20.3%)、中等ACEs(26.7%)和低ACEs(43.0%)4组。与低ACEs暴露相比,其余ACEs暴露模式均能增加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ACEs组:OR=5.37,95%CI:4.74~6.08;高忽视虐待组:OR=2.30,95%CI:2.06~2.60;中等ACEs组:OR=1.53,95%CI:1.37~1.70);暴露于同等水平ACEs时,女生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均高于男生(高ACEs组:ROR=1.96,95%CI:1.52~2.52,P<0.001;高忽视虐待组:ROR=1.60,95%CI:1.27~2.00;中等ACEs组:ROR=1.31,95%CI:1.06~1.63)。结论 ACEs暴露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有关,女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减少ACEs暴露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探究其与进食障碍的关联。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期创伤问卷和进食态度量表,于2020年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3所院校共计655名女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童年期创伤经历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与进食障碍的关联性。结果 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分为无/低创伤组(73.9%)、高创伤组(4.3%)和高忽视组(21.8%)。调整自评人际关系、自评学习压力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创伤组(OR = 12.771,95%CI:5.555~29.360,P<0.01)和高忽视组(OR = 4.530,95%CI:2.935~6.992,P<0.01)与进食障碍存在关联。结论 女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具有明显的类别特征,且高创伤组和高忽视组是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今后应精准识别童年期创伤的潜在类别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干预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男性工人体力活动度对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大同煤矿共3 656名男性矿工进行调查。血脂异常的诊断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并分为四种情况。体力活动度的评价依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处理指南的要求分为低、中、高三水平。结果 在男性煤矿工人中,体力活动低、中、高三水平所占比例分别为17.65%、15.18%和67.17%。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的情况下,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相比,高体力活动水平与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OR=0.72,95%CI:0.58~0.90)、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OR=0.68,95%CI:0.55~0.84)、高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OR=0.68,95%CI:0.55~0.85)、血脂异常A(OR=0.68,95%CI:0.55~0.84)、血脂异常B(OR=0.67,95%CI:0.54~0.84)、血脂异常D(OR=0.44,95%CI:0.20~0.97)均有关联(均有P<0.05),而中体力活动水平与血脂异常的发生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是男性煤矿工人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都市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状发生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成都市锦江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社区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共7个睡眠维度。采用老年抑郁问卷自评版(the self-reported version of geriatric depression inventory,GDI-SR)评估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人不同睡眠维度问题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87名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0%,总体睡眠障碍率为39.5%。社区老年人主观睡眠质量(OR=2.738,95%CI:1.394~5.378)、睡眠紊乱(OR=2.351,95%CI:1.060~5.211)、日间功能障碍(OR=5.063,95%CI:2.911~8.805)、使用催眠药物(OR=2.521,95%CI:1.164~5.461)与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8.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于2013年5月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3所小学,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参加研究的3~4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情感、躯体和性虐待)和抑郁症状等;父母问卷包括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2017年3月进行随访。基线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价,随访期抑郁症状采用《心境与情绪问卷》评价。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结果 2013年基线调查1 172名学生,4年后随访1 021名(87.1%)。基线童年期虐待经历报告完整的学生为1 126名,其中躯体、情感和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8%(144/1 126)、11.1%(125/1 126)和10.9%(123/1 126)。基线与随访期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7.0%(82/1 172)和12.3%(126/1 02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基线抑郁症状、随访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婚、BMI分类后,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OR=1.86,95% CI:1.03~3.36;P=0.039)和躯体虐待经历(OR=2.37,95% CI:1.39~4.03;P=0.001)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结论 童年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可能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接受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女性孕早期膳食摄入频率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为ART女性的孕期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中国国家出生队列·辅助生殖技术子代胚胎源性疾病队列研究(China National Birth Cohort,CNBC)项目招募的1 211例ART孕早期女性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症状、食物摄入频率问卷评估膳食摄入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ART女性孕早期抑郁症状与膳食摄入频率的关联。结果 CNBC中ART女性孕早期抑郁症状患病率为32.62%。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抑郁与蔬菜摄入频率低于7 d/周(a OR=1.97,95%CI=1.1.50~2.60),与新鲜水果摄入频率低于7 d/周(a OR=1.58,95%CI=1.15~2.17),与畜禽肉类摄入频率低于7 d/周(a OR=1.86,95%CI=1.42~2.45),与蛋类摄入频率低于7 d/周(a OR=1.48,95%CI=1.15~1.91),与奶类摄入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生恋爱暴力现况及其与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的关联,为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学校3727名有恋爱经历的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和恋爱暴力等信息,分析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与学生主动和被动恋爱暴力的关联。结果医学生主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37.8%,被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27.8%。女生童年期情感虐待检出率(61.9%)高于男生(51.6%),男生童年期躯体虐待(28.2%)和性虐待检出率(19.4%)高于女生(24.3%和10.5%)(χ~2值分别为33.84,6.33,52.97,P值均<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均可能增加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主动暴力[OR值(OR值95%CI)分别为1.71(1.48~1.98)、1.55(1.33~1.82)、1.75(1.43~2.15)]和被动暴力的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84(1.43~2.16)、1.59(1.34~1.87)、1.62(1.32~2.00)](P值均<0.01)。童年期虐待和主被动恋爱暴力关联的强度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恋爱暴力的增加有关,减少童年期虐待有益于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治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A)、DSM-5一级跨界症状量表(DSM5-L1CCSM)、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深圳市某学校914名初中生进行相关评估,进一步分析结果。结果 该校18.9%的初中学生两周内存在自杀企图,20.9%曾有过自杀经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志行为(OR=0.923,95%CI:0.868~0.981)、儿童期躯体虐待(OR=1.977,95%CI:1.076~3.630)、物质滥用(OR=4.148,95%CI:2.898~5.939)可能是初中生自杀企图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意志行为(OR=0.898,95%CI:0.844~0.955)、童年期躯体虐待(OR=2.409,95%CI:1.313~4.421)、物质滥用(OR=4.991,95%CI:3.475~7.170)也是初中生自杀经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该校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精神行为症状、童年创伤经历、生活事件等因素影响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市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共3 470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结果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12%,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遭受校园欺凌(OR = 2.748,95%CI:2.257~3.346)、被家长打骂(OR = 2.025,95%CI:1.679~2.433)、学段(职高:OR = 1.883,95%CI:1.286~2.758;高中:OR = 1.242,95%CI:1.001~1.541)、上网时间越长(≥3 h:OR = 1.773,95%CI:1.366~2.302;2~<3 h:OR = 1.525,95%CI:1.190~1.954)、女生(OR = 1.352,95%CI:1.141~1.603)、农村地区(OR = 1.351,95%CI:1.126~1.622)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体育课时数多(2 节:OR = 0.685,95%CI:0.504~0.931;≥3 节:OR = 0.583,95%CI:0.425~0.799)、睡眠时间充足(OR = 0.676,95%CI:0.562~0.812)都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指数C - index = 0.700,95%CI:0.680~0.721)和准确度(Hosmer - Lemeshow检验χ2 = 2.885,P = 0.94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职高或高中、上网时间越长、女生、来自农村地区、体育课时数少、睡眠时间不足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可以利用列线图直观、有效地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群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STUD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iolence and abuse suffered by women during childhood or adult lif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a high level of common physical and mental symptom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A questionnaire was sent to a random population of women, 40 to 50 years of age, living in a rural Swedish community. The response rate was 81.7 per cent (397 women). Odds ratios were used to estimate bivari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violence/abuse and common symptoms.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test for confounding and effect modification. MAIN RESULTS: The experience of violence or abuse during childhood was reported by 32.2 per cent of the women, while 15.6 per cent reported being abused as an adult. In both cases, these experiences reach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ir association with a high level of common symptoms (OR=1.67; 95% CI 1. 08, 2.49 and OR=2.26; 95%CI 1.30, 3.92, respectivel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hood and as well adult experience of violence or abuse and common symptoms were largely independent of potential confounders such as unemployment, job strain, social support, and sense of coherence. The combined exposure to adult violence/abuse and low psychosocial coping resources, such as low social support or a low level of sense of coherence, considerably increased the odds ratio for common symptoms and a synergistic effect seemed to exist. CONCLUSION: Violence or abuse experie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en considering illness manifestations in terms of common symptoms in women 40 to 50 years of ag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 609名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24%( 95% CI: 46.52% ~ 49.93%)。存在抑郁症状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 均P<0.01)。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OR = 0.324, 95% CI: 0.139 ~ 0.758%);宗教信仰( OR = 1.808, 95% CI: 1.131 ~ 2.891)和家庭暴力( OR = 3.567, 95% CI:为1.551 ~ 8.205)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 OR = 1.781, 95% CI: 1.392 ~ 2.279)、负性学习压力事件( OR = 1.551, 95% CI: 1.207 ~ 1.993)、负性健康适应事件( OR = 1.302, 95% CI: 1.053 ~ 1.60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均P<0.05)。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有效预测因素,应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OCS)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的留守经历大学生,使用中文版强迫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自编大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2 291名,强迫症状检出率26.5%。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在与父母见面频率、看护人教养方式、与看护人之间的矛盾、吸烟和饮酒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OR=1.300,95%CI:1.025~1.649,P=0.030)、放纵型教养方式(OR=1.372,95%CI:1.017~1.852,P=0.038)、吸烟(OR=1.982,95%CI:1.305~3.011,P=0.001)、有抑郁症状(OR=2.423,95%CI:1.954~3.005,P < 0.001)、中自尊(OR=0.604,95%CI:0.481~0.759,P < 0.001)以及高自尊(OR=0.488,95%CI:0.362~0.659,P < 0.001)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论  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较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吉林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的8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生命质量量表、抑郁量表和大学生自杀意念量表。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及t检验和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低生命质量的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生命质量的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生命质量因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个人经济状况、学习压力状况、与他人关系、与朋友关系以及生命质量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OR = 0.57,95%CI:0.38~0.86)、与家人关系(OR = 0.75,95%CI:0.57~0.98)、与他人关系(OR = 0.66,95%CI:0.49~0.91)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生活压力(OR = 1.74,95%CI:1.18~2.56),抑郁(OR = 23.26,95%CI:7.15~75.62)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生命质量的大学生比高生命质量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为生活压力以及抑郁。  相似文献   

17.
陈威宇  林夕  崔宁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9):1351-1354
  目的  了解长春市脱发大学生抑郁情绪水平, 探讨影响脱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75名脱发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利用流调用抑郁量表、一般人口学问卷进行调查, 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脱发大学生中发生抑郁情绪者121名, 检出率为44.0%。女生(OR=2.26, 95%CI=1.22~4.20)、26~30岁(OR=2.43, 95%CI=1.01~5.85)、自评睡眠质量很差(OR=13.63, 95%CI=4.09~45.42)、自评人际关系受较大影响(OR=3.56, 95%CI=1.57~8.06)、感知到重度压力(OR=3.73, 95%CI=1.35~10.30)与脱发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每周锻炼1~2次或3~5次及>5次, 与脱发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脱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 年龄、性别、睡眠质量、人际关系困扰、压力感知与锻炼情况等均可能影响脱发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现状以及童年期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为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3—5月,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江苏与湖北省1 81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子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童年期积极经历、童年期不良经历以及不确定心理压力。运用Logistic回归探究童年期积极经历及不良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报告率为27.5%(500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 存在儿童虐待者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不存在组的2.10倍(OR=2.10, 95%CI=1.64~2.70), 有自我意识的青少年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没有自我意识组的37%(OR=0.37, 95%CI=0.24~0.57), 有积极的可预测生活的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发生风险是没有组的32%(OR=0.32, 95%CI=0.13~0.77)(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影响的敏感人群, 积极童年期经历的缺乏和高度不良的童年期经历都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的相关因素。建议尽早筛查遭受高度不良童年期经历伤害与缺少积极童年期经历的青少年, 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