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免疫反应紊乱是IBD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细胞因子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参与IBD的发展和缓解。白细胞介素-37(IL-37)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通过胞外和胞内途径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多项研究显示,IL-37可限制肠道炎症损伤和促进炎症缓解,在IBD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本文就IL-37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近年有所上升.IBD病因学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免疫调节紊乱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克罗恩病是Th1介导的肠道免疫反应.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IL-23在Th1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IL-23及其受体IL-23受体(IL-23R)与克罗恩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 ldisease,IBD)是一种以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未明,肠道黏膜异常的免疫反应在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最近发现一类辅助T淋巴细胞Th17细胞,能在肠黏膜中大量分泌IL-17A和IL-17F.减少肠道Th17细胞数量和其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够缓解肠道炎症反应,预示Th17细胞在IBD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肠道共生菌与IBD的发病也有着密切关系,肠道共生菌群的变化可能导致Th17细胞的数量发生改变引起炎症,或者通过其他机制和途径诱发免疫紊乱,从而使得炎症得以发生.本文就Th17细胞的分化与其在IBD中的作用,以及共生菌群和Th17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基因易感性、免疫应答异常、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近年来IL-33在IBD中的作用及机制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IL-33可抑制肠道炎性反应,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的IL-33可促进肠道炎性反应相悖.该文从T细胞、巨噬细胞、杯状细胞、肠...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新发现的IL-1超家族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ST2介导的通路参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炎症性肠病(IBD),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显示IL-33在肠黏膜中可能发挥促炎和保护的双重作用。本文就IL-33/ST2信号通路与IB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曾昭静  吕小平 《山东医药》2012,52(13):93-9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遗传、感染、免疫和环境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对IBD的研究中发现,肠道黏膜免疫异常在IB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其中细胞因子调节在介导这一免疫反应异常中扮演重要角色。IL-27是新近发现的IL-12家族成员之一,与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过程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可介导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有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有研究表明Th17/Treg转化平衡是维持肠道免疫稳态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导致人类IBD的原因之一.最近研究表明TGF-β,IL-6和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可能是调控二者平衡关系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intestinal flora)与IB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益生菌(probiotics)对IBD的治疗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深化对Th17/Treg转化调控关系的研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IB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Th17是一种T淋巴细胞亚群,成熟的Th17可以分泌IL-17A、IL-17F、IF-21、IL-22等一系列炎症因子,其中IL-17A在肠上皮黏膜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对IL-17A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针对IL-17A分泌过程进行调节干预也成为IBD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炎症性消化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免疫功能紊乱在IBD发病中占据关键地位。Th17细胞是能特异性产生IL-17的CD4~+T细胞,近年研究证实其在IBD异常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h17细胞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表明,腺苷及其受体调控肠道的运动、分泌、感觉、免疫和炎症反应等,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拟对腺苷及其受体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沈建冲  陈维雄 《胃肠病学》2010,15(3):178-181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用于IBD的治疗,这是其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本文就IBD生物药物治疗现状和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李山山 《胃肠病学》2010,15(11):693-695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致的炎症反应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IBD的常用药物,其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来调节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进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现已发现人类GR与IBD的发生以及GC的治疗反应密切相关,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Th17细胞是一类能特异性产生白细胞介素-17(IL-17)的CD4~+T细胞亚群,研究显示其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Th17细胞在IB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纳入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和53例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CD)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28例,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实时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IB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活动期又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PBMC中IL-17 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活动期与缓解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h17细胞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对临床疾病活动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其中肠道菌群所构成的肠道微生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已日益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的新进展作一概述,旨在加深对肠道微生态与IBD关系的认识以及探讨治疗IB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严冬梅 《胃肠病学》2010,15(11):684-686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L1A)属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其受体包括死亡受体3(DR3)和诱骗受体3(DcR3)。近年研究发现,IBD肠黏膜TL1A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可能与本病的发生相关。本文就TL1A及其受体与IB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显示免疫紊乱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SC的免疫调节特性为治疗IBD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就MSC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其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我国人群IL-23R基因Val362Ile和Thrl75Asn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对198例IBD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IL-23R基因Val362Ile和Thrl75Asn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其等位基因的表现频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多态性与...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4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这两种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不少。多数研究表明IFN-γ基因的CA重复序列、+874T/A和+5644A/T,IL-4基因的-589C/T和-33C/T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及哮喘表型存在相关性,而对IFN-γ基因-179G/T多态性的研究甚少。本文就IFN-γ和IL-4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细菌代谢产物改变等因素参与IBD致病过程。近年,细菌代谢产物丁酸盐因在IBD发病过程中发挥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抗炎症反应、预防IBD相关肿瘤发生等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丁酸盐与IBD的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在不同地区、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近年来,IBD在既往高发病率的西方国家趋于稳定,而在亚洲国家呈逐渐增加趋势。IBD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逐年增高,可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有关,提示环境因素在IBD病因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国内关于IBD流行病学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联合更多医学中心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IBD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