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沈建伟  曾丽芬 《山东医药》2005,45(36):38-39
对9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结果MPS诊断为间质细胞瘤40例、恶性间质细胞瘤5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食管囊肿6例、息肉15例、食管静脉曲张11例、食管腔外压迫12例。其中38例在MPS检查后于内镜下切除病变。48例有手术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其诊断与MPS诊断完全相符。MPS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鉴别诊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MP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或间质瘤56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1例;食管静脉瘤52例;食管外压性隆起38例;食管囊肿34例;食管息肉9例。结论MP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和层次,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诊断及套扎治疗食管静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48例胃镜检查疑诊为食管静脉瘤的患者采用MPS检查,23例较大的食管静脉瘤患者采用套扎治疗.结果 食管静脉瘤MPS表现为扁平状或类圆形无回声区,起源于黏膜下层.套扎治疗后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者,8周后复查胃镜静脉瘤消失,局部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MPS能准确诊断食管静脉瘤,套扎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食管、胃隆起性病灶系一形态学改变,在内镜检查时可见病灶向腔内隆起,表面覆盖着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粘膜。其可能是由食管或胃粘膜、粘膜下病变或壁外压迫、粗大皱襞所致的隆起,诊断较为困难。由于内镜超声检查(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和胃壁及其周围结构,因此能对...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在诊治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MPS提供的诊断资料对内镜医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隆起的大小、件质和存管壁的层次等超声资料来诊断黏膜下隆起病变并选择切除方法。结果在24例患者中,对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1例(良性问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5例,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黏膜切除术、氩离子体凝固治疗),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对于MPS诊断直径2cm以上或位于固有肌层以下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例,良性胃肠道问质瘤6例,脂肪瘤1例,异位胰腺2例)行外科手术。其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MPS可诊断黏膜下隆起的大小、层次和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黏膜下隆起病例,内镜下治疗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SM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探讨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改变的有效诊断方法。经粘膜切开活检、B超、CT、ERCP和超声内镜对43例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改变做了检查,明确了诊断。结果是粘膜下肿瘤28例,为食管、胃平滑肌瘤和癌症、胃血管瘤、食管神经鞘瘤、异位胰腺:15例为肝癌、胰腺癌、胀大的胆囊、脾肿大引起胃壁受压。B超、CT、ERCP对粘膜下隆起性改变有一定诊断价值,超声内镜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食管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下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分析其病变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治疗的方式、术后情况。结果 共142例患者,男73例(51.4%),女69例(48.6%),年龄(53.83±0.95)岁。食管上段、中段、下段各有23例(15.6%)、98例(66.7%)、26例(17.7%)发生病变,20例患者行EMR,81例行ESD,7例行高频电切,3例行内镜下套扎,13例行内镜下钳除术,6例行APC;10例选择内镜观察,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为平滑肌瘤,共69例(46.9%)。7种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隆起性病变在成年患者多见,好发于中下段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多见。EUS可以评估病变性质及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内镜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内镜超声检查(EUS)被称为胃肠道内镜学中最为精确的影像技术[1],对食管、胃粘膜及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检查有着其他现有检查仪器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将我院22例内镜检查食管、胃粘膜及粘膜下隆起病变的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9年7月至12月共对内镜检查提示的食管、胃粘膜或粘膜下病变患者22例进行了EUS,其中粘膜病损9例,粘膜下隆起病变13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6.1岁。12 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 仪器设备为日产PentaxFG36ux/HITACHIEUB555G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超声频率为7…  相似文献   

10.
<正>食管良性肿瘤样病变中,食管囊肿的发病率仅次于平滑肌瘤及食管息肉[1],临床上可表现为食管反流、吞咽困难、恶心、呕吐、消瘦等症状。随着超声内镜的问世和发展,目前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能很好地鉴别食管隆起性病变的性质。近年来本院消化内科在临床上采用MPS诊断了许多食管小囊肿患者,全部是食管潴留囊肿,局部病变多数较小,在普通内镜下很容易漏诊,并易与平滑肌瘤或间质瘤相混淆。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评价MPS及内  相似文献   

11.
背景:微探头超声(MPS)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并初步定性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病变,目前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研究少见。目的:评价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8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然后采用ESD切除病变,分析手术情况。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MP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83.1%对51.7%,P〈0.05)。8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平均直径为12.6mm,平均手术时间28.2min,ESD完整切除率100%;5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平均直径为13.8mm,平均手术时间48.5min,ESD完整切除率71.4%,其余2例固有肌层病变因难以控制的出血和黏连而行外科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MPS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MPS引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应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PS)对30例癌病人进行检查,结果显示:MPS 能对局限于粘膜层抑或粘膜下层的早期癌做出准确诊断。对于进展期癌,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为81.5%,食管邻近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8%,并能准确诊断有无胸主动脉等纵隔重要脏器受累,可成为手术可切除预测和预后估计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采用小探头超声胃镜进行检查。结果 46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为平滑肌瘤、息肉、异位胰腺、静脉曲张、脂肪瘤。其中17例手术病例中有14例明确诊断,诊断率82.24%。结论超声胃镜检查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常规内镜及活检可使许多消化道黏膜的表浅病变得到明确的诊断,但对黏膜深层及黏膜下的病变,多难达到满意结果。小探头超声可直接通过内镜活检孔道进行超声扫描,无需更换内镜,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为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对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我院内镜确诊的223例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检查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内镜微超声探头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TEMP)对食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对食管粘膜下肿瘤、食管癌、贲门失驰缓症、食管炎、食管息肉及静脉曲张等53例病变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TEMP检查能正确反映粘膜下肿瘤起源、癌肿侵犯深度,鉴别食管疾病的良恶性,判断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改变病人的体位,对检查不部位病灶有助。结果说明TEMP检查对食管病变诊断与鉴别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PS)对30例癌病人进行检查,结果显示:MPS能对局限于粘膜层抑或粘膜下层的早期癌做出准确诊断,对于进展期癌,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为81.5%,食管邻近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8%,并能准确诊断有无胸主动脉等纵隔重要脏器受景,可成为手术可切除预测和预后估计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0岁,因上腹不适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镜下见食管距门齿约27cm处右前壁一直径约0.7cm半球形隆起突向腔内,表面黏膜尚光滑,略有透明感,局部色微蓝,钳触之有韧性(图1)。胃镜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27cm处隆起位于第3层,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3岁,因胸骨后疼痛2个月外院胃镜检查提示食管后壁一隆起型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超声内镜检查:距门齿24cm处食管后壁见隆起型病变,可在黏膜下滑动(图1);超声提示病灶位于固有肌层,呈均匀回声,边界清晰,大小约1.2cmx4.0cm,横向厚度约0.8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EG-450型胃镜,Olympus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食管上段5例,中段22例,下段16例。超声内镜提示间叶源性肿瘤40例,脂肪瘤3例。病灶位于黏膜肌层25例,黏膜下层18例。所有隆起性病变高频电切除后行"全瘤"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43例患者半年至一年复查均痊愈,无复发。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小于2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高频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