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比胆道支架和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1年1月在该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失败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支架引流组(n = 38)和鼻胆管引流组(n = 36)。支架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胆道支架引流,鼻胆管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胆管缝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鼻胆管引流组术后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支架引流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引流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支架引流组,术后总补液量多于支架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可降低LCBDE术后一期缝合的胆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更快,补液量更少。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021年该院收治的83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因胆管总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EUS分为观察组(n = 40)和对照组(n = 43),观察组采用EUS+ERCP,对照组采用ERCP,分析观察组E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对比两组患者ERCP成功率、插管次数、操作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透视时间和总辐射剂量,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入组患者ERCP手术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EUS诊断准确率(90.00%)高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79.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10,P = 0.203);观察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插管次数和辐射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取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4.64、t = -3.64、t = -4.33、t = -8.64和χ2 = 4.60,P < 0.05);单因素分析发现,EUS、腹腔镜手术和多发结石是影响ERCP取石成功率的因素(χ2 = 16.32、χ2 = 12.22和χ2 = 7.47,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EUS和腹腔镜手术是影响ERCP取石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0.573~1.215,95%CI:0.958~1.969)。结论 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前行EUS,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取石成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胰腺炎(PEP)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1年2月该院343例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胰腺炎分为PEP组(n = 51)和非PEP组(n = 292)。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PE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 60岁、胆总管结石、胰腺炎病史、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显影、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行Oddi括约肌测压术、ERCP手术结局、插管困难和导丝多次进胰管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总管结石、胰腺炎病史、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显影、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行Oddi括约肌测压术、ERCP手术失败、插管困难及导丝多次进胰管是PEP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胰腺炎病史、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显影、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行Oddi括约肌测压术、ERCP手术失败、插管困难及导丝多次进胰管是PE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瘘口或原始乳头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旁瘘(PCD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25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取石方式,分为乳头组(n = 141)和瘘口组(n = 118),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总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术中扩张或切开使用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9 390例患者行ERCP下胆总管结石取石。其中,259例(2.8%)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经瘘口胆管造影成功率为100.0%,145例因各种原因经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插管造影,成功率为97.2%(141/145)。两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77.1%(91/118)和79.4%(112/141),P = 0.652]、取石总成功率[86.4%(102/118)和87.9%(124/141),P = 0.718]、机械碎石率[9.3%(11/118)和8.5%(12/141),P = 0.819]和操作时间[(19.83±12.24)和(18.52±11.90)min,P = 0.5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瘘口组术中使用切开或扩张的比例明显低于乳头组[44.9%(53/118)和88.7%(125/141),P < 0.05],瘘口组术后急性胰腺炎[0.0%(0/118)和9.2%(13/141)]和并发症总发生率[5.1%(6/118)和22.0%(31/141)]低于乳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经瘘口行ERCP取石,可达到经原始乳头取石的同等疗效,且可降低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操作更简单。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PCDF患者,行ERCP应优先考虑经瘘口取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应用于高龄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8年6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行ERCP检查的300例高龄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分为两组,A组为十二指肠憩室患者,B组为非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胆管结石的复发率、不同憩室类型的胆管结石复发的差异、ERCP应用于高龄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胆管结石复发率为32.08%,B组为18.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患者的胆管结石复发率高于憩室旁乳头及憩室间乳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00例患者的取石成功率为93.00%,其中一次性成功取石231例,48例行第2次ERCP术后完全取出,21例取石失败。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3%,其中高淀粉酶血症8例,一过性胆管炎2例,轻型急性胰腺炎3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应用ERCP治疗高龄胆管结石的安全性较好,十二指肠憩室可促进胆管结石形成,其中憩室内乳头对结石的复发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该院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 = 53)和治疗组(n = 53),治疗组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常规组接受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效果、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 < 0.05)。术后3 d,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 < 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 < 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结石复发率,还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促进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道留置导丝取石在胆管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308例胆管大结石(1.2~1.5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网篮组152例,气囊组42例,联合组38例,导丝组76例,分析不同取石方法的效果。结果 308例患者均成功取石或置入胆道塑料支架。导丝组取石成功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导丝组结石嵌顿率较其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丝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5%(8/76),低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低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患者术后胆管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网篮组和联合组各有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经内镜止血后好转,4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孔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导丝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住院时间较其他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胆道导丝留置法联合网篮或者气囊取石,对于1.2~1.5 cm的大结石,能够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结石乳头嵌顿率,缩短ERCP操作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导丝进入胰管的困难性胆管插管策略应用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63例导丝进入胰管的困难性胆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次采用双导丝法、胰管预切开法和胰管支架法选择性胆管插管,根据不同胆管插管方法分为双导丝组、胰管预切开组和胰管支架组。分析各组的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ERCP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总体插管成功率为96.8%。双导丝组、胰管预切开组及胰管支架组的插管时间分别为(70.7±28.6)、(116.6±43.2)和(129.1±88.2)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总体发生率为39.3%,胰管预切开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ERCP术后胰腺炎(PEP)总发生率为21.3%,胰管预切开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ERCP出血发生率为6.6%。未发生重症胰腺炎和十二指肠穿孔病例。结论 导丝进入胰管后依次采用双导丝法、胰管预切开法和胰管支架法选择性胆管插管,上述方法插管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血清瘦素变化与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于该院住院并接受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体重指数(BMI) = 24 kg/m2为标准,分为超重组(BMI ≥ 24 kg/m2,n = 21)和正常体重组(BMI < 24 kg/m2,n = 22);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前后及术后药物干预后血清瘦素水平、手术前后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A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术后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术前:超重组TAG和LDL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超重组血清瘦素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超重组TAG和LDL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超重组血清瘦素高于正常体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超重组术前HDL、TC、TAG和LDL等血脂水平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6个月,超重组血清瘦素高于正常体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随访期间,超重组结石复发1例,正常体重组无结石复发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血清瘦素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明显降低,术后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6个月亦无明显增高,术后结石复发病例少,血清瘦素可能作为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检测指标,对于术后结石复发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术后经鼻胆引流管注射生理盐水在超声检查残留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诊治胆总管结石的术后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联合鼻胆引流管注射生理盐水检查,对比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超声测量胆总管长度、宽度及残留结石的检出率。结果 50例患者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胆总管全程显示率分别为18.00%(9/50)、90.00%(45/50);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超声检查胆总管长度分别为(2.63±0.26)cm、(5.79±2.17)cm,宽度分别为(0.49±0.35)cm、(0.99±0.3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3、10.81,P均<0.01)。注射生理盐水前疑似胆总管结石1例,注射生理盐水后另增5例疑似存在胆总管结石,其中5例行ERCP检查:ERCP检查4例证实为胆总管结石,1例未见明显结石;1例经手术证实为胆总管结石。结论 经鼻胆管引流管注射生理盐水可提高胆总管显示率,进而提高对残留结石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诊疗价值。方法:2001年4月~2004年7月对12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造影,乳头切开、取石、放置鼻胆管或塑料内支架引流等诊疗方法。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2例,共行ERCP15次:胆管吻合口狭窄、胆总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急诊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再次内镜胆总管塑料内支架引流。胆管吻合口狭窄伴胆管泥沙样结石2例,内镜乳头切开、取石、引流。胆管吻合口狭窄5例,其中塑料内支架引流2例,未置引流1例,鼻胆管放置失败1例,胆管吻合口严重狭窄导丝无法通过1例。胆漏2例,因胆总管吻合口严重狭窄,导丝未能通过。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经内镜诊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有一定的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辅助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合并憩室内乳头的困难胆管插管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10月因各种胆道疾病在该院行ERCP的8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困难胆管合并憩室内乳头初始行常规插管失败的127例患者,使用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辅助技术再次行胆管插管,观察患者胆管插管成功率、辅助后插管成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困难插管患者127例(14.61%,127/869)。其中,14例合并有憩室内乳头的困难插管患者,经常规插管方法无法进入胆管,采用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的辅助技术再次进行胆管插管后,13例(92.86%)患者插管成功,插管时间(6.23±2.87)min,1例尝试数次仍未能进入胆管。术后2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1例发生轻度胰腺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可拆卸钛夹联合橡皮圈的辅助技术用于合并有憩室内乳头的困难胆管插管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辅助胆管插管技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ERCP诊疗过程中,对困难插管的23例病例采用圈套器辅助预切开技术进行胆管插管。观察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22例插管成功。术中出血1例,观察后自行停止,无胰腺炎和穿孔发生,无操作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圈套器辅助预切开能充分暴露胆总管,层次更加清楚,操作方法简单,可以作为解决困难插管的一个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不成功时如何选择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 1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拟分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RCP患者,行常规ERCP治疗失败,立即静吸复合全麻下完成LC+胆管探查取石术(LCBDE)。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C+LCBDE,并取净结石。术后3例出现高淀粉血症,全组无胆漏、肠漏、胆管炎、胰腺炎和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ERCP治疗不成功的患者,急诊行LCBDE是安全、可行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procedures are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treatment of bile duct stones. However, repeat endoscopic procedures and sometimes even open surgery are needed in difficult cases with retaining bile duct ston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success of ERCP procedures in the treatment of bile duct stones in extremely old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data review comprising prospective data collection and double-entry bookkeeping of 23 therapeutic ERCPs in 20 nonagenarians with bile duct stones was conducted between 1997 and 2007. The primary ERCP procedure was the definitive treatment in 17 out of 20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stones, giving a clinical success rate of 85 % for the first endoscopic procedure. In the remaining three patients, a repeat ERCP procedure had to be done in the follow-up. After these three repeat procedures with successful outcome, the clinical succes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was 100%. There was no further recurrent biliary obstruction in any of the patients prior to death which occurred after a mean of 38 months (two patients are still alive), and no open surgery had to be performed in these patients. To be concluded, endoscopic treatment modality seems to be excellent in extremely elderly patients with bile duct stones.  相似文献   

16.
仲恒高  范志宁  缪林  刘政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1):1133-1135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患者,共行ERCP124次,其中行ERCP次数最少为1次,最多为17次,平均为3.54次。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扩张、EST、取石、鼻胆管引流、内支架置入等治疗。结果13例为单纯的胆道吻合口狭窄,经胆道扩张后胆道梗阻症状解除,其中1例术后4个月因肝癌远处转移死亡;3例为单纯吻合口胆瘘,经EST及支撑管,胆瘘愈合;7例胆道狭窄合并胆瘘,经EST及胆道扩张后放入支撑管,胆瘘愈合;12例胆道狭窄合并狭窄上端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经胆道扩张后取出部分结石。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酶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安全而有效,避免了患者再次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