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丛祥凤,张春玲,刘俊明,张英珊(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北京100037)动脉壁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是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的重要成分之一,有的还嵌入细胞膜。它有多种重要...  相似文献   

2.
N91对局部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杨国君,张琪,丁金凤,孙巨忠(阜外医院生物化学研究室,北京,100037)已知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的重要因素,且已经证明硫酸乙酰肝素蛋白...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多糖与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蛋白多糖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细胞外基质的破坏和重构与腹主动脉瘤密切相关。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是蛋白多糖的最主要成份,以其为底物的肝素酶活性增强,它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及对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某些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节在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蛋白聚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观察牛主动脉硫酸肝素蛋白聚糖、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硫酸皮肤-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和三种蛋白聚糖的混合物对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细胞计数计算硫酸肝素蛋白聚糖(1.5 ̄7.0mg/L)对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0.55%和76%;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15.0 ̄60.0mg/L)的抑制率分别为23%、34%和65%;硫酸皮肤素  相似文献   

5.
刘志伟  刘金禄 《内科》2008,3(3):418-420
肿瘤的侵袭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寻找引发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因素并进行有效阻断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肿瘤细胞要实现侵袭和转移首先要穿越由细胞外基质(extmcellularmatrix,ECM)及基底膜(basement menbrane,BM)组成的屏障。该屏障主要由Ⅳ胶原(collagen Ⅳ)、层黏连蛋白(laminin)以及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 fate proteogycans,HSPGs)等构成,  相似文献   

6.
用苏丹Ⅳ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内脂质聚积的变化;通过酶-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并检测125Ⅰ标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降解量来反映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的活性,以探讨硫酸乙酸肝素蛋白聚糖及肝素对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组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可见较多苏丹Ⅳ着色红染颗粒,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十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5.5mg/L)组0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十肝素(200mg/L)组巨噬细胞内红色颗粒明显少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十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组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十肝素组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明显低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P<0.05,P<0.01);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组及肝素组125Ⅰ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降解量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和肝素可能是通过下调清道夫受体活性减少了巨噬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而抑制脂质在巨噬细胞内的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乙酰硫酸肝素是一种线性多糖,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中,并在此与生长因子、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细胞外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化学物质和黏附蛋白相互作用.乙酰硫酸肝素在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对乙酰硫酸肝素合成调控和功能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将近年来对乙酰硫酸肝素在造血调控以及免疫学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室以往的研究发现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培养的胎儿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采用Northernblot的方法观察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胎儿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c-fos,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的影响,发现前者能抑制后者的表达。因此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途径之一可能为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室以往的研究发现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培养的胎儿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采用Northernblot方法观察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胎儿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c-fos,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的影响,发现前者能抑制后者的表达。因此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途径之一可能为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软骨是关节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软骨细胞是一种高分化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细胞外基质,维持软骨的正常代谢从而维持关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蛋白多糖(proteoglycan)是软骨细胞的产物之一,与Ⅱ型胶原同为关节软骨的主要构成成分。关节软骨中80%~90%的蛋白多糖以大的聚合体——蛋白聚糖(aggrecan)的形式存在。在关节出现异常病变时,例如受到挫伤、受压、炎性病变或异物沉积等,软骨细胞的正常代谢受到损害.导致蛋白聚糖的合成或降解产物出现异常的增多或减少,不同数量和质量的代谢片段可释放到一些体液中,例如关节液、血液。  相似文献   

11.
肿瘤转移的两个必备条件为瘤细胞侵犯基底膜(BM)与细胞外基质(ECM)和肿瘤血管的生成。BM及ECM的重要成分之一为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s),其作用酶为肝素酶。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进一步探讨控制侵袭转移的方法,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肺腺癌组织中肝素酶基因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涉及多个步骤,其中穿越由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组成的屏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该屏障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二是糖氨聚糖,后者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乙酰肝素酶(HP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惟一降解HSPG硫酸肝素(HS)侧链的核苷内切酶。我们先前的研究显示,HPA mR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可能通过与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的协同作用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3.
南宁地区动脉内膜结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12例意外死亡的广西自治区南宁市年轻人(15~34岁)免疫组化染色证明,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的平滑肌细胞含有较多结蛋白。南宁是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最低发区之一,也是世界低发区。结蛋白阳性是平滑肌细胞成熟的标志。成熟平滑肌细胞为收缩型细胞,不易受生长因子作用而活跃增殖。因而认为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发区的特征。与北京相比较,本地区动脉壁含较多具有抗增殖活性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平滑肌细胞产生这种聚糖构成细胞外层,像筑茧自缚一样抑制自身生长,因而平滑肌细胞比较成熟稳定,显示较多结蛋白。  相似文献   

14.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表面以及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聚糖(PGs)。PGs由核心蛋白和糖胺聚糖(GAGs)两部分组成。PGs的大部分生物学功能是通过GAGs实现的〔1〕。肝细胞表面表达的HSPGs主要包括多配体PGs-1,-2和-4(syndecan-1,-2 and-4)和磷脂酰肌醇聚糖-1和-4(glypican-1and-4)〔2〕。此外,还有分泌型的PGs,包括基底膜聚糖(perle-can)、集聚蛋白(agrin)、丝甘蛋白聚糖(serglycin)和胶原XⅧ  相似文献   

15.
人主动脉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对培养的胎儿主动脉平滑肌细胞c-fos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刘俊明,丛祥凤,张春玲,张英珊(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北京100037)人主动脉壁中的蛋白聚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而平滑肌细胞(S...  相似文献   

16.
乙酰肝素酶(Hpa)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基底膜中的硫酸乙酰肝素,破坏其完整性,同时释放在细胞外基质中储存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有利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现探讨Hpa、b-FGF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选取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区(北京)19例、低发区(宁波)13例年轻人冠状动脉,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图象分析系统对切片中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行定量分析及比较。1例心脏标本的冠状动脉行硫酸骨素蛋白电镜染色。观察分析结果为:①硫酸骨素蛋白聚糖阳性物质呈丝网状分布于细胞外间质中,内膜中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含量高于中膜;②胶体金颗粒多分布于细胞外间质的疏松区,少量贴附于胶原纤维上;③北京地区年  相似文献   

18.
蛋白聚糖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聚糖在糖尿病微现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出现质和量的变化。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硫酸皮肤等多种蛋白聚糖在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组织局部表达明显升高,而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无明显变化或表达下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表达明显下降。此外,由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中小分子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能结合并中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活性,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渔区36例意外死亡的年轻人(15~39岁)新鲜(死后24h内)主动脉进行了蛋白聚糖和嗜苏丹病变定量分析,同时与以往报道的南宁和北京人主动脉的蛋白聚糖和嗜苏丹病变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是:①蛋白聚糖总量2114±584(μg糖醛酸/g内中膜湿重,下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481±127,占蛋白聚糖总量的23.1%,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1004±386,占46.7%;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628±195,占30.2%;(2)主动脉内膜嗜苏丹病变测试结果明显好于南宁,更好于北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感染血管内皮细胞致多糖包被(glycocalyx,GCX)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HTNV感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在感染不同时间段,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GCX组分(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可溶性CD138和磷酯酰肌醇聚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聚糖中核心蛋白(CD138、磷酯酰肌醇聚糖和CD44)及相关分解酶(乙酰肝素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糖蛋白的分布情况,跨内皮电阻检测细胞通透性变化。结果HTNV感染HUVECs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释放至细胞上清液中的粘多糖成分(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逐渐增多。与其相连的核心蛋白在细胞中表达亦逐渐增多,其中CD138和磷酯酰肌醇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上升,在48 h和72 h分别上调3.68倍和2.47倍(P均<0.05),蛋白表达水平也出现上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TNV感染后细胞上糖蛋白表达减少。同时,乙酰肝素酶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mRNA表达水平出现上升,在48 h和24 h分别上调2.23倍和2.76倍(P均<0.05)。跨内皮电阻检测结果显示,弹性蛋白酶抑制剂(1μM)预处理后跨内皮电阻值上升。结论HTNV感染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GCX损伤,通过上调或活化某些脱落酶,酶解GCX,致屏障结构破坏和通透性增加,为阐明HTNV感染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