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剌配合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早期的康复作用。方法: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50例,与单纯用药物治疗50例作疗效对比并作随访观察。结果:经平均1个月治疗后,康复组显效率为82%,对照组为54%,差异有显著性(P〈0.05);康复组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经治疗后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肚0.05),且康复组对血液流变性、血脂有较好调节作用。结论:针剌配合运动作业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效果 ,探讨其生理学基础。方法 :以 12 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 6 9例采用传统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 ,对照组 5 1例采用常规中西药配合针刺治疗。结果 :治疗后 3个月 ,康复组肢体运动功能 Brunnstrom分级积分提高优于对照组 (P<0 .0 5 ) ,康复组步行能力和步态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较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效果好 ,急性期应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偏瘫患者有利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用Fugl-Meyer法评定三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Fugl-Meyer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及针康组Fugl-Meyer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针康组Fugl-Meyer值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针康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康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比单纯药物治疗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巨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巨刺加康复组)和对照组(单纯巨刺组),每组各45例,并进行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1.1%,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AsworUh评定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性。方法  9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 0例(针刺结合穴位注射 ) ,对照组 38例 (针刺疗法 ) ,并进行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 .2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 ( P<0 .0 1)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 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 ,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经治疗 1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少 ,ADL明显提高 ,与入院时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其中康复组的改善更为明显 ,6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ADL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君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28-43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个月后以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4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以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 5 2例为治疗组 ,同时随机设单纯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 5 0例为对照组 ,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4 .2 % ,对照组 80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帅  苏李  吕海波  刘建桥 《中国针灸》2013,33(5):399-402
目的:评价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处于痉挛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44例)与康复组(42例).针刺康复组采用关键点针刺法选取头面、胸腹、肩背、手、足、踝等部位的穴位,如攒竹、膻中、肩(髑)、养老等,并配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康复组单纯采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抗痉挛疗效.结果:针刺康复组抗痉挛总有效率为90.9%(40/44),优于康复组的73.8%(32/42,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可改善Fugl-Meyer评分及FIM评分(均P<0.05),针刺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均P<0.05),且在第1个疗程治疗后对FIM评分的改善针刺康复组即显示出优势,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期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偏瘫患者分为针康组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 10 0例 ,针刺组及康训组各 6 0例 ,采用针刺体穴和康复训练 ,并在治疗前后 ,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针康组与针刺组、康训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P<0 .0 1,差异明显 ,而针刺组、康训组比较P>0 .0 5 ,无差异 ;3组自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其中针康组治疗前后 P<0 .0 1,差异明显 ,而针刺组、康训组治疗前后 P<0 .0 5 ,也有差异。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 ,而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疗效 ,两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偏瘫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24例(采用运动疗法)。疗程结束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评定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SEP的N2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间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头针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87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07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再用中医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P&lt;0.05)。结论:中风偏瘫应用中医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分别为7例、28例、21例及9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C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7%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结论:头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与头针配合传统针刺法相似,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穴位贴膜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膜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 3组 ,针刺组 2 8例 ,穴位贴膜组 2 7例 ,综合治疗组 3 1例 ,分别应用针刺、穴位敷贴以及二者综合的方法同期用来治疗中风偏瘫。结果 各组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与肌力。针刺组、穴位贴膜组和综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4.4%、71.0 %和 93 .9% ,其中综合治疗组优于其他二组 ,与穴位贴膜组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针刺治疗配合穴位贴膜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华  刘仲杰  施土生 《中国针灸》2006,26(5):337-338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法对中风偏瘫麻木症的疗效,寻找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中风偏瘫症患者95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十二井穴或十宣穴刺络放血,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四肢穴常规针刺方法,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均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与对照组的77.59/6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刺络放血法是治疗中风后偏瘫麻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致假性延髓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致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治疗组采用通关利窍针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 ,均 14次为 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 3日 ,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4 % ,对照组 2 4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治疗组疗效和年龄、病程、病情轻重有关。结论 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优于康复训练法  相似文献   

18.
梁洁玲 《新中医》2012,(5):93-9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97例,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10次为1疗程,4疗程后评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81%,对照组79.3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ADL评分上升幅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