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菌群与粪便性状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肠道菌群与粪便性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受试者的粪便,将其分级后培养,计数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落数,比较不同级别的粪便中各细菌数量及所占比例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I级与III级、II级与III级粪便的所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级与II级比较,双歧杆菌、6种菌的总菌落数、厌氧菌、益生菌、硬壁菌门/总菌数、硬壁菌门/非硬壁菌门菌、产气荚膜梭菌/总菌落、拟杆菌/总菌落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道细菌与粪便性状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粪便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体肠道菌群数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2.
不同体脂人群肠道主要菌群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要肠道菌群在不同体脂人群间数量变化及其对脂质代谢可能具有的影响。方法按照BMI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采用选择性培养法测定研究对象新鲜粪便中5种主要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随着BMI值的升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拟杆菌数量则显著升高(P<0.01),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结论拟杆菌对脂肪积累和肥胖形成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肠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则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辅食添加种类及摄入营养素对耍幼儿肠道菌群及定植抗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对336名婴幼儿分5组进行3日膳食调查,并随机抽取55名母乳喂养儿进行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肠道杆菌培养测定;菌群定植抗力用粪便中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量的比值(B/E)表示.结果 婴幼儿肠道菌群总量在109cfu/g以上,拟杆菌属数量最高,其次为双歧杆菌属、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乳酸菌属.肠道B/E值平均大于1.与肠道菌群及定植抗力有显著相关性或被多因素分析选入方程的膳食因素有辅食添加的豆类、蛋类、水果类食物及摄入的营养素辅食纤维、维生素、脂肪、碘、锰等,它们对提高肠道有益菌数量,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有很重要的作用.结论 应及时给婴儿添加优质的辅食,有利于促进儿童肠道有益菌的繁殖与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嗜酸乳杆菌NCFM和乳双歧杆菌HN019联用对Balb/c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低、中、高剂量的嗜酸乳杆菌NCFM和乳双歧杆菌HN019混合菌粉灌胃雄性Balb/c小鼠14 d,收集0、7、14 d小鼠粪便,梯度稀释后平板培养计数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以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的比值(B/E值)。结果益生菌低剂量组小鼠第7天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基质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小鼠第7天肠道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高剂量组小鼠肠道B/E值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基质对照组(P0.05)。结论嗜酸乳杆菌NCFM和乳双歧杆菌HN019联用对Balb/c小鼠肠道菌群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聚果糖口服液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受试人群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连续服用低聚果糖口服液或安慰剂14天,采集服样前后粪便,接种至不同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试食前后人群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结果试食组试验后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0.22和0.29cfu/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聚果糖口服液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有利于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低聚果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低聚果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00名受试者随机分成试食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食组每天服用低聚果糖20ml,连续14d,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食组试验后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聚果糖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且对受试者身体健康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探讨夹江石斛这一川产石斛新品种的多糖提取物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方法水提醇沉法提取夹江石斛多糖提取物(Dendrobium jiajiangensepolysaccharides,DJPs)。以生理盐水为对照,采用14天灌胃的方式分别给与BALB/c小鼠DJPs高(600 mg/kg·bw)、中(400 mg/kg·bw)、低(200 mg/kg·bw)三个干预剂量。采用传统培养法检测受试前后小鼠粪便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变化。结果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乳杆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肠球菌、肠杆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JPs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肠道常见菌群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别建立检测部分肠道常见菌群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快速、敏感、准确的检测手段。方法根据肠道细菌16S r RNA基因序列,选择针对不同肠道细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及重复性实验。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肠道常见菌群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作为PCR检测定量参考。结果成功建立了检测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拟杆菌门菌、硬壁菌门菌以及肠道菌群总量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与待测菌以外的其他细菌无交叉反应。重复试验结果显示,各待测菌8次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各待测菌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4,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Eva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的从粪便中检出部分肠道常见菌群,且方法重复性好,是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肠道菌群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V9对便秘和腹泻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益生菌双歧杆菌V9对便秘和腹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该菌株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153例患有便秘或急慢性腹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双歧杆菌V9菌粉进行为期3 w的临床试验验证,菌粉服用剂量为1.0×1010cfu/d。试验期间,每3天记录一次受试患者的排便频率和粪便形态,并在试验前和试验后采集粪便,测定受试患者体内主要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试验结果证明,连续3 w服用双歧杆菌V9菌粉,对便秘、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3%、95.4%和89.9%,与试验前相比,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的数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P<0.01),接近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结论临床研究表明,双歧杆菌V9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对便秘和急慢性腹泻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医务人员肠道菌群生态分布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肠道微生态菌群,方法:采集30例大于60岁老年健康医务人员及32例小于60岁中青年健康医务人员粪便,每例作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9种细菌;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在19种细菌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肠杆菌、棒状杆菌、酵母样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梭菌和厌氧球菌的数值上两组人群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不同性别组对19种菌的数值差异表明,除乳杆菌外均无统计学差异,医务人员肠道菌群中的主要6种菌,包括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非医务人员P<0.01。结论;医务人员肠道菌群有意义的高于非医务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饮用含乳酸菌/双歧杆菌酸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5-6月在湖南省衡阳市募集58例健康成人(其中男性16名,女性42名),随机分为饮用含乳酸菌/双歧杆菌酸奶组及普通酸奶组,连续给予含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酸奶及普通酸奶15 d,评价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在含乳酸菌及双歧杆菌酸奶组,粪便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其试验前相比增加显著,而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显著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饮用普通酸奶组乳酸菌与试验前比较增加显著(P0.05),但饮用含乳酸菌及双歧杆菌酸奶组的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高于饮用普通酸奶组(P0.05)。结论饮用普通酸奶也可以增加肠道益生菌,并同时降低其他菌群,但是菌群总数基本保持不变;当饮用添加了益生菌的酸奶时,不仅可增加肠道益生菌及菌群总数,而且还可降低其他菌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住我科的重症脑卒中病人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14 d.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肠道有益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等)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肠道致病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等)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EN液中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重症脑卒中病人能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3.
初乳对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初乳对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生长的作用。方法 采用厌氧菌培养技术,对5-7天的32名初乳喂养儿和24名人工喂养的儿的粪便做双歧杆菌和直菌定量培养。结果 初乳喂养儿粪便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高于肠杆菌;人工喂养儿粪便直菌的数量高于双歧杆菌。结论 初乳对早期新生儿肠道菌群替发挥 发作用,它促进双歧杆菌生长,、抑帛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粪便和乙状结肠样本中的菌群种属分布特点。方法采用16sDNA测序技术对13例新鲜粪便样本及10例乙状结肠黏膜样本菌群分布进行鉴定,并对其差异及特定的菌群进行分析。结果粪便样本中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42,P=0.006)。门水平菌群类别相同,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们、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但含量不同,粪便样本厚壁菌门和拟杆菌们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黏膜组织,而变形菌门则显著低于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5,P〈0.001)。在属水平,粪便菌群以Faecalibacterium菌和拟杆菌属为主,乙状结肠黏膜组织以假单胞菌属、乳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和黄杆菌属为主。两组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均较低。结论粪便样本和乙状结肠黏膜组织中菌群分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变化和粪便菌群与黏膜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方法 收集4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粪便样本和其中7例腹型患儿的结肠黏膜样本,以11例健康儿童粪便样本为对照,采用试剂盒提取法提取样本DNA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HSP患儿与健康儿童粪便菌群存在结构差异,在门水平两组均以厚壁菌门(47.10%、57.75%),变形菌门(23.04%、10.13%),拟杆菌门(22.81%、21.74%)为主要优势菌群,在科水平,均以肠杆菌科(17.60%、8.72%)、拟杆菌科(18.90%、21.65%)、瘤胃菌科(16.44%、28.93%)、毛螺菌科(11.55%、10.74%)有较高的丰度.HSP患儿粪便菌群中变形菌门、欧文氏菌属(从目到属)、拟杆菌属-uniformis种、巨单胞菌属、肠球菌属(从科到属)丰度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而双歧杆菌属(从目到属)、链球菌属(从目到属)、普拉梭菌种(从科到种)丰度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腹型患儿粪便菌群多样性高于黏膜菌群;在门水平,粪便菌群以厚壁菌门(53.64%)、变形菌门(33.65%)、拟杆菌门(9.24%)丰度较高,黏膜菌群以变形菌门(88.13%)丰度最高,在科水平,粪便菌群以肠杆菌科(27.18%)、瘤胃菌科(15.58%)、毛螺菌科(12.31%)为优势菌科,黏膜菌群以肠杆菌科(87.19%)为优势菌科;粪便菌群以双歧杆菌属(从门到属)、链球菌属(从门到属)、动性球菌科(从门到科)、丹毒丝菌科(从门到科)、梭菌科(从门到科)、瘤胃菌科(从门到科)、毛螺菌科(从门到科)为主要特征差异细菌种类,结肠黏膜菌群以欧文氏菌属(从门到属)为主要特征差异细菌种类.结论 HSP患儿粪便菌群病原菌或机会致病菌增多而有益菌减少,腹型HSP患儿黏膜菌群与粪便菌群存在结构和多样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溧阳市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肠道菌群特征。方法 选取150例新确诊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及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提取新鲜粪便中纯化基因DNA后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同时将粪便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培养,对菌群进行鉴定及计数。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6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8±8.74)岁。NM分期:Ⅰ期26例、Ⅱ期94例、Ⅲb期30例。对照组中男性79人、女性71人,年龄30~68岁,平均(56.73±8.28)岁。2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结直肠癌组Shannon指数及Chao指数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直肠癌组患者厚壁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患者肠道内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溧阳市新诊断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比较多样性明显下降,患者厚壁菌门水平丰度下降,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初乳对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生长的作用.方法 采用厌氧菌培养技术,对5~7天的32名初乳喂养儿和24名人工喂养儿的粪便做双歧杆菌和肠杆菌定量培养.结果 初乳喂养儿粪便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高于肠杆菌;人工喂养儿粪便肠杆菌的数量高于双歧杆菌.结论 初乳对早期新生儿肠道菌群演替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进双歧杆菌生长,抑制肠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征,探索肠道菌群与机体的生理生化、免疫机能的相关性。方法对成都地区170名中老年人进行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的检测的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其粪便中的细菌总数、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拟杆菌(Bacteroides sp.)、梭菌属(Clostridium sp.)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结果 55~65岁乳酸杆菌浓度显著高于55岁及以下组(P0.05),拟杆菌和梭菌属浓度出现与乳酸杆菌相似的年龄趋势(P0.05);关联性分析显示年龄与总菌数(r=0.054,P0.05)、乳酸杆菌数量(r=0.150,P0.05)、拟杆菌数量(r=0.190,P0.05)、梭菌属数目(r=0.180,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乳酸杆菌与空腹血糖的相关系数为0.241(P0.01);拟杆菌/梭菌比例与HDL-C显著正相关(r=0.200,P0.05);总菌数与Ig G正相关(r=0.177,P0.05)。结论肠道乳酸杆菌、拟杆菌、梭菌数量显著地增多可能是人体肠内细菌老化的重要的特征之一;肠道乳酸杆菌数也许可作为早期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以提高肠道乳酸杆菌为目的中老年人群的益生菌的开发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状态之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吿62例肝硬化、14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肠菌群定性与定量检查结果。观察到:肝硬化患者的粪便中厌氧菌总数、总活菌数、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梭菌菌数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肝炎患者;新近发生过肝昏迷组肠球菌和梭菌数高于无肝昏迷组;肝功能损害较重组双歧杆菌数明显增高;但内毒素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粪便中G-细菌量无显著差异。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菌群繁殖增多现象,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肠菌群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儿肠道菌群流行病分析。方法64例RVE患儿作为RVE组,同期在医院儿保科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16S rRNA,并测定含量。比较两组常见肠道菌群含量,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和季节RVE患儿粪便四种主要肠道细菌含量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VE组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年龄段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岁RVE患儿粪便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P<0.05);藏族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含量显著低于汉族,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汉族(P<0.05);秋季和冬季RVE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结论青海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民族和季节轮状病毒性肠炎儿童主要肠道细菌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