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单侧听神经瘤全切除且面神经结构完整保留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价术后8 d和1年的面神经功能,运用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大型肿瘤、囊性肿瘤、前位和上位面神经、面神经与肿瘤重度黏连与面神经功能受损相关(P0.01);而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与各临床因素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大型肿瘤、面神经与肿瘤重度黏连是术后8 d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8 d面神经功能良好119例,受损45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140例,受损24例。结论术后8 d面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不能预测病人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中型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0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的108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其中Ⅰ~Ⅱ为正常,Ⅲ~Ⅵ级为异常。结果 108例中,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正常74例,异常3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肿瘤囊性变、面神经与肿瘤重度黏连是术后面神经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大中型听神经瘤,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主要和肿瘤大小、肿瘤囊性变、面神经与肿瘤黏连程度有关,临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术前运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相对位置的可行性,为术中保护和术后改善面神经功能提供帮助。方法对23例直径≥3.0 cm的大型听神经瘤病例,术前采用DTI显示肿瘤侧面神经并定位面神经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术中通过观察和电生理监测,验证术前面神经影像定位的准确性,并采取措施保护,术后随访面神经功能。结果肿瘤直径3.0~6.0 cm,平均(3.8±0.8)cm;18例(78.3%)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其中8例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中部,6例位于肿瘤腹侧下方,2例位于肿瘤腹侧上方,1例位于肿瘤上极,1例位于肿瘤下极。术前DTI定位与术中定位吻合率为100%。1例直径5.0 cm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仅部分显示,3例术前面瘫者和1例囊性听神经瘤的面神经未显示。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随访4~28个月,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HB Ⅱ级13例。结论 DTI面神经成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中的面神经位置,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是降低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Koos3、4级(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Koos3、4级听神经瘤的患者。术后随访1—2年,根据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分为A组(H-B分级I~Ⅱ级)和B组(H—B分级Ⅲ~Ⅵ级),评价其面神经功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级(A组)53例,H—B分级Ⅲ~Ⅵ级(B组)19例,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囊变情况、面神经空间位置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肿瘤直径(OR=2.538,95%CI:1.231~5.231;P=0.012)、肿瘤囊变(OR=6.209,95%CI:1.635~23.582;P=0.007)及面神经空间位置(3型对比1型:OR=6.103,95%CI:1.218—30.586;P=0.028)与Koos3、4级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r=0.499,P〈0.05);肿瘤直径相对较小、无囊变和面神经位于肿瘤前方(1型)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结论肿瘤直径、囊性变及面神经空间位置类型是影响Koos3、4级(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精准的术前评估有益于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查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95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均行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前MRI记录肿瘤直径和分类、肿瘤体积和体表面积、肿瘤性质,术中观察面神经走行、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肿瘤切除程度和面神经功能情况,术后8 d评价面神经功能。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80例(84.21%),其中3例面神经未解剖保留;近全切除15例(15.79%),其中14例面神经残留少量薄层肿瘤、1例脑干残留少量薄层肿瘤且面神经未解剖保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与面神经重度粘连是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OR=22.349,95%CI:1.895~263.599;P=0.014)。结论对于与面神经重度粘连的前庭神经鞘瘤,手术应更加仔细,若肿瘤全切除和保留面神经功能困难,建议在肿瘤与面神经粘连最紧密处残留薄层肿瘤以保留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影响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局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影响面神经功能的因素。方法对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记录肿瘤的大小、切除程度及显微镜下肿瘤的囊性变,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及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等因素。结果肿瘤均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6.9%。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Ⅱ级52.4%,Ⅲ级42.9%,Ⅳ级4.7%;术后1年为Ⅱ级66.7%,Ⅲ级28.6%,Ⅳ级4.8%。术后面神经功能与肿瘤的大小、囊性变及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无关(P> 0.05),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与术后3 d和1周的面神经功能呈明显正相关(r= 0.560,P= 0.001;r= 0.478,P= 0.007)。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在保留面神经完整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全切,术后的面神经功能主要取决于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定位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治疗的106例听神经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前DTI定位与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 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位于腹侧中央者最多(44例,占41.51%),其次是腹侧前上部者(25例,占23.58%)。术前DT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相符合者有100例(94.34%),不符合者有6例(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面神经均实现解剖保留。术前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9.62%;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患者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74.53%、46.23%、53.77%及85.85%;患者术前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通过DTI定位面神经与肿瘤位置较准确,且手术效果较好、面神经保留率较高,术后面神经有一定损伤,6个月后开始恢复,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概率降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29-3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对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CPA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F波检测,对瞬目反射的R1波潜伏期及F波的平均潜伏期结果进行分级.术中均采用面肌运动诱发电位(FMEP)保护面神经功能,记录FMEP波幅的比值.依据House-Brackmann(H-B)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评估面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Lotistic回归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58例CPA区肿瘤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55例获得肿瘤全切除(94.8%),3例肿瘤行次全切除.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患者的瞬目反射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均P<0.05).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波反应检测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肿瘤最大径小于结局不良组[(31.9±10.2)mm、(31.9±9.3)mm对比(37.8±9.7)mm、(40.0±10.0)mm](均P<0.05).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MEP波幅比值高于结局不良组[(84.6±21.3)%、(83.0±19.0)%、(81.0±19.1)%对比(66.2±27.0)%、(63.4±29.0)%、(59.6±31.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MEP波幅比值为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为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瞬目反射结果分级是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F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截点值分别为89.2%、58.2%、58.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706、0.713.结论 瞬目反射及肿瘤最大径对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MEP波幅比值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波幅比值>60%预测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巨大听神经瘤的临床研究及面神经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7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资料,均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其中64例患者术中采取面神经刺激仪监测,而23例患者未监测,术后随访6~38个月,记录术后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的影响。结果 87例患者中,70例(80.46%)全切除,9例(10.34%)次全切除,其余8例(9.20%)由于肿瘤与脑干粘连紧密而广泛,仅行部分切除术;采取术中监测患者面神经保留率为95.31%,未监测患者面神经保留率为69.5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患者面神经优秀率为70.11%,术后7d为26.44%,术后3个月为32.18%,术后半年为39.08%,术后1a为75.86%,与术后3d比较,术后7d、3个月及半年患者面神经优秀率显著低于术后3d;术后1a患者面神经功能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治疗巨大听神经瘤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够获得较良的全切除率,术中采取面神经刺激仪监测,有利于对患者面神经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多学科协作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实行多学科协作流程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直径I〉3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66例。全部患者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术中面神经离断者行一期吻合修复,围手术期行心理评估,术后行面肌功能康复训练。结果26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61例(98.1%),次全切除5例(1.9%),无一例死亡患者。面神经解剖保留248例(93.2%);围手术期共济失调27例(10.1%),颅内感染23例(8.6%),耳鸣11例(4.1%),后组脑神经损伤7例(2.6%),脑脊液漏3例(1.1%);术后1个月内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I级和Ⅱ级者125例(47.O%),Ⅲ级者70例(26.3%),≥Ⅳ级者71例(26.7%)。随访252例(94.7%),随访时间为12—87个月,平均(42.7±19.9)个月。252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内面神经功能H—BI级和Ⅱ级者119例(47.2%),Ⅲ级68例(27.0%),≥Ⅳ级者65例(25.8%);术后1年I级和Ⅱ级者184例(73.0%),Ⅲ级36例(14.3%),≥Ⅳ级者32例(12.7%),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3例术前有残留听力的患者中,术后60例听力保留,总听力保留率为31.1%。结论多学科协作治疗大型听神经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并有效保护神经功能,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及并发症,术后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电图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术中记录的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的针状电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资料,分析术中A trains等自发肌电反应(spontaneous muscle activity,SMA)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状态的预测作用。结果 61例患者进行了面神经SMA监测,面神经均得到解剖保留。其中53例监测到SMA,33例患者的SMA中出现了A trains,20例患者出现其他形式的SMA。两组患者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损伤分别为21例和7例,短期面神经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分别为16例和5例,长期面神经功能损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0>0.05)。结论 术中SMA能够帮助术者定位面神经及减少其医源性损伤;A trains较其他SMA类型在评估术后短期(1周)面神经功能损伤方面具有意义,评估术后长期(1年)面神经功能损伤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术中记录的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的针状电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资料,分析术中A trains等自发肌电反应(spontaneous muscle activity,SMA)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状态的预测作用。结果 61例患者进行了面神经SMA监测,面神经均得到解剖保留。其中53例监测到SMA,33例患者的SMA中出现了A trains,20例患者出现其他形式的SMA。两组患者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损伤分别为21例和7例,短期面神经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3 0. 05),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分别为16例和5例,长期面神经功能损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 090 0. 05)。结论术中SMA能够帮助术者定位面神经及减少其医源性损伤; A trains较其他SMA类型在评估术后短期(1周)面神经功能损伤方面具有意义,评估术后长期(1年)面神经功能损伤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Wedekind C  Vahl J  Ernestus RI  Klug N 《Muscle & nerve》2000,23(12):1868-1871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nasal muscle F-wave recording to predict postoperative facial nerve function was assessed in 24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acoustic neuromas (mean diameter, 31 mm) and clinically intact facial nerve function. Latency of F waves and response to cortic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s well as F ratios,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the ratio of response latency to cortical and cistern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utcome analysi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reoperative electrophysiologic changes and postoperative facial nerve function. However,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umor diameter was detected. Thus, acoustic neuroma size seems to be the best predictor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after surge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接受伽玛刀治疗并随访的听神经瘤病例资料,伽玛刀治疗的平均中心剂量为20.86Gy(10~27.1Gy),平均周边剂量为10.64Gy(6~18Gy);平均肿瘤体积为11.54cm3(0.06~100.07cm3)。记录肿瘤KOOS分级,术后病人听力,面神经、三叉神经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5~86个月.平均39.3个月,术后病人无进展生存率为86.6%,听力功能保留率为82.3%。术后新出现面部麻木感3例,面瘫2例,三叉神经痛2例,病侧耳鸣4例,脑积水1例,性格改变1例,头晕22例。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体积和KOOS分级与病人预后有关(P〈0.05)。肿瘤体积大小是伽玛刀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术前肿瘤体积和KOOS分级对伽玛刀术后病人听力保留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术前肿瘤体积〈10cm3和KOOS分级较低提示病人无进展生存时间较长,术后较高听力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切除面神经保留技术探讨   总被引:84,自引:9,他引:75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大型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135例听神经瘤病人,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人路,显微外切除肿瘤,在面神经监护下,观察肿瘤与面神经的病理解剖关系,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结果,肿瘤全切除125例(93%),近全切4例(2.9%),次全切6例(4.4%),面神经解剖保留122例(90%),13例(9%)解剖未能保留面神经,结论:术中首先识别不与肿瘤粘连的面神经脑干端及内听道端,再从再端沿面神经锐性分离肿瘤,是面神经解保留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微创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功能保护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多模态技术辅助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88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常规复查增强MRI明确肿瘤切除程度,评估面神经功能。 结果肿瘤全切841例,全切除率为94.8%。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83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7%;解剖未能保留的55例,其中16例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另有3例术后行面神经移植。肿瘤切除3个月后复查,面神经功能Ⅰ~Ⅱ级695例(78.4%),Ⅲ~Ⅳ级176例(19.8%),Ⅴ级16例(1.8%)。 结论听神经瘤微创显微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是提高肿瘤全切除、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瘤周血管的保护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中瘤周血管保护的意义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与手术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听神经瘤64例,其中肿瘤全切52例(81.25%),次全切12例(18.75%)。术中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其主要的分支完整保留58例(90.62%)。面神经未能解剖保留11例(17.19%);术后早期面瘫21例(32.81%),6个月至6年的随访期中14例无改善;术后死亡3例(4.69%)。结论手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的供血动脉,对于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改善预后十分重要。熟悉解剖和细致的显微操作是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53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显微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手术中、术后如何最大可能的保存面神经功能。方法我们对1995-2005年收治的53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从切口设计、分离方法、术后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治疗质量,术后患者进行6个月至10年以上随访.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53例全部解剖保存了面神经:术后除部分患者不同程度面瘫外无明显其它手术直接并发症;经6个月至10年以上随访,48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8例恢复至基本正常。结论即使是大型听神经瘤。只要手术方法适合.术后管理得当,面神经功能保存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保留面神经的技术。 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8月至2010年12月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168例,术中在面肌肌电图监测下采取囊内切除与囊壁切除交替进行、双向会合、锐性分离面神经等技术切除肿瘤,并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的技巧和疗效。 结果 肿瘤全切149例(88.69%),部分切除19例(11.31%);面神经解剖学保留146例(86.9%);死亡2例(1.19%)。术后6个月按House Blackmann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Ⅱ级91例(54.16%),Ⅲ、Ⅳ级52例(30.95%),Ⅴ、Ⅵ级25例(14.89%)。 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安全有效;利用术中面肌肌电图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是全切肿瘤、解剖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Standar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nasal muscle F-wave recordings were used to assess proximal facial nerve function in 27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acoustic tumors (mean diameter, 29 mm) and clinically intact facial nerve function. Latency measurements for F waves and cortic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ere abnormal. Moreover, F ratios,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the ratio of response latency to cortical and cistern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mplitudes were unchanged.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tumor diameter as dependent variable yielded maximum r values for F-wave latencies (0.57) and F ratios (0.41), whereas for magnetic stimulation,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uld be found (0.4) only for cortical stimulation. Nasal muscle F-wave recording can reveal clinically inapparent facial nerve dysfunction. Its efficacy in predicting tumor diameter seems to be superior to that of standard magnetic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