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老年重症患者血栓发生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重症监护室(ICU)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TEG、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及血小板计数(PLT)检查,对TEG参数、凝血4项指标、PLT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TEG、常规凝血功能指标预测敏感度、特异度进行评价。结果 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与凝血酶原时间(PT)无相关性,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TEG参数凝血形成时间(K)与纤维蛋白原(Fib)、PLT呈负相关,TEG参数最大凝块强度(MA)与Fib、PLT呈正相关,TEG参数凝固角(Angle)与Fib、PLT呈正相关(均P<0.05);TEG参数R、K、MA、Angle与D-二聚体(D-dimer)均无相关性(P>0.05);TEG参数R与K呈正相关,MA、Angle与K均呈负相关,MA与R呈负相关,MA与Angle呈正相关,Angle与R呈负相关(均P<0.05);TEG、常规凝血功能指标预测血栓敏感度均<50.0%,但TEG参数预测特异度高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结论 TEG预测老年重症患者血栓发生的敏感度较低,特异度较高,能降低血栓发生误诊风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且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无法相互替代,实际应用需与临床、实验室检测结合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凝血纤溶指标及血脂标志物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标志物[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po)AI],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临床变量对老年创伤性股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DVT组PT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APTT水平显著低于非DVT组,TG及LDL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均P<0.05),D-二聚体升高(OR=1.78,P=0.013)、TG升高(OR=1.58,P=0.032)是老年患者创伤性股骨骨折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联合TG曲线下面积为0.72(P=0.002)。结论 血清D-二聚体水平联合血清TG水平对老年患者创伤性股骨骨折并发下肢DVT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肝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预测短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18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另选择无肝胆疾患,无血液系统疾病,未使用干扰凝血的药物,肝功能正常30例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4ml,其中2ml送检验科用于行常规凝血试验包括PLT、aPTT、PT-INR等,2ml用于进行TEG检测。并统计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以消化道出血为终点指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来衡量常用凝血试验指标和TEG检测指标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能力,常用凝血试验指标中INR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699),血小板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小(0.513);TEG指标中α角预测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12),LY30最小(0.624)。采用ROC曲线发现α角预测肝硬化患者短期消化道出血的临界值为44.6,低于44.6短期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灵敏度高达86.67%,特异度为67.96%。结论 TEG可全面反映肝硬化患者凝血紊乱状况,而且TEG检则中的α角较INR、血小板可更准确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短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价值;α角预测肝硬化患者短期消化道出血的临界值为44.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3例,均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及TEG指标。所有患者自出院开始随访3年,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05-31,根据患者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和对照组。采用LASSO回归筛选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凝血指标、TEG指标及其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期间,10例患者失访,共15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复发43例,复发率为28.1%。复发组年龄、血栓形成最大幅度(MA值)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血栓弹力图(TEG)预测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91例脑出血病人临床资料,根据超声检查有无DVT形成分为DVT组(24例)和非DVT组(67例),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固角(α)和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D,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计算TEG指标及D-D在诊断DVT中的效能。结果①DVT组与非DVT组比较R值(t=-4.422,P=0.000)、K值(t=-9.029,P=0.000),MA值(t=8.852,P=0.000)、α值(t=5.23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VT组与非DVT组比较FIB(t=2.223,P=0.029)、INR(t=6.187,P=0.000)、D-D(t=6.959,P=0.000)、PT(t=-3.764,P=0.000)、APTT(t=-4.270,P=0.000)、TT(t=-3.54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ROC曲线显示,TEG指标及D-D在预测DVT形成的AUC和95%CI分别为:R值[AUC=0.725,95%CI(0.613,0.836)]、K值[AUC=0.962,95%CI(0.924,0.999)]、MA值[AUC=0.914,95%CI(0.855,0.973)]、α值[AUC=0.857,95%CI(0.755,0.959)]、D-D[AUC=0.828,95%CI(0.710,0.947)];最佳截点分别为:R=5.03 min,K=1.22 min, MA=75.49 mm,α=72.16°,D-D=0.63μg/mL。③以ROC曲线获得的最佳截点,TEG联合D-D诊断DVT的准确率、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TEG和D-D单独诊断。结论 TEG联合D-D在早期预测DVT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R≤5.03 min,K≤1.22 min, MA≥75.49 mm,α≥72.16°,D-D≥0.63μg/mL可作为评估DVT形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2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规范的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发生PTS的情况,比较PTS组和非PTS组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危险因素。结果 262例下肢DVT患者中有75例在出院后1年内发生PTS,发病率为28.63%。与非PTS组相比,PTS组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更高,下肢DVT病程≥14 d、合并静脉曲张和髂股静脉血栓的人数比例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可有效预测下肢DVT患者发生PTS,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69~0.888;P=0.000),截断值为3.645 m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2.46)、髂股静脉血栓(OR=2.16)以及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3.645 mg/L(OR=2.92)是下肢DVT患者发生PT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下肢DVT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识别PTS高危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7.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82-1588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与出血的关系,探讨TEG是否可以用于肝硬化患者自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为其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4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74例无大的侵入性操作的肝硬化患者,根据出血情况分成为未出血组(n=64)、消化道出血组(n=61)和皮肤黏膜及口鼻出血组(n=49),通过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等收集患者信息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EG参数包括R(凝血反应时间)、K(血块形成时间)、a角(凝血固定角)、MA(凝血最大幅度)、Lys30(30 min纤溶率)及CI(综合凝血指数),常规凝血指标包括PLT、纤维蛋白原(FIB)、PT、APTT。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edCalc软件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常用凝血试验指标和TEG检测指标预测肝硬化患者出血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标准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各检测值对皮肤黏膜及口鼻出血的预测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MA、K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41、-2.605,P值均0.05)。皮肤黏膜及口鼻出血组、未出血组和消化道出血组3组间PLT及TEG参数K、a角、MA和CI比较有显著性差别(F=3.947、H=12.867、F=4.007、F=8.498、F=5.420,P值均0.05)。TEG参数中,R、Lys30大多处于正常值之间,K延长,a角、MA和CI下降。当PLT≤40×10~9/L、MA≤35.7 mm、K值 4.2 min、a角≤51.6和CI≤-5.9可以预测肝硬化患者皮肤黏膜及口鼻自发性出血(AUC均 0.7),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4、88.9、81.0、72.7、73.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3、72.5、73.0、69.4、66.7。结论 PLT和TEG参数K、a角、MA和CI可以预测肝硬化凝血异常导致的自发性出血,常规凝血试验PT和APTT异常不能,为肝硬化患者凝血异常的治疗及血液成分输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栓弹力图实验(TEG)检测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科收治的87例DVT住院患者TEG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二者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EG检测中相关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TEG的R值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r=0.231,r=0.395);TEG的K值与APTT呈正相关(r=0.237),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呈负相关(r=-0.521,r=-0.431);TEG的α-angle与FIB、PLT值呈正相关(r=0.542,r=0.471);TEG的MA值与FIB、PLT值呈正相关(r=0.674,r=0.5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凝血状态的判断,TEG的MA值与PLT、FIB具有一致性(Kappa=0.148,Kappa=0.210;P<0.05)。结论 对于DVT患者,其TEG检测与常规凝血试验检测呈现显著相关性,但二者一致性较差,两种方法尚无法相互替代。TEG提供了常规凝血试验之外的补充信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寻找早期、敏感的DVT预测和干预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26例,平均年龄(62.5±12.9)岁,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测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分析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不考虑时间影响凝血机制的总体情况下年龄、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DVT的危险因素。依据时间分层分析,发病3 d内R值降低(OR=0.58,95%CI:0.40~0.84)及FDP升高(OR=1.17,95%CI:1.02~1.33)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分别为5.35 min、3.57 mg/L;3 d后D二聚体(D-dimer)升高(OR=2.73,95%CI:1.53~4.86)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为0.39 mg/L;7 d后D-dimer升高是DVT的危险因素(OR=2.57,95%CI:1.32~5.03),截断值为0.76 mg/L。排除FDP原发纤溶及D-dimer继发纤溶影响:发病3 d内DVT危险因素为血栓弹力图(TEG)的R值降低及高龄;发病3 d后及7 d后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影响DVT的关键因素不同,3 d内R值降低是DVT形成预测指标;FDP、D-dimer是评估血栓形成的指标,作为预测指标欠妥。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考察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个体化DVT干预对重症心肌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8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个体化DVT干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Q)和血流量(V),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干预期间记录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肢体疼痛、肢体肿胀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并考察各危险等级与DVT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髂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左、右侧Q和V均有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APTT、PT、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DVT、肢体疼痛、肢体肿胀和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1.69%、3.39%,、1.69%、6.7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分别为11.86%、10.17%、10.17%、23.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GRAC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GRACE评分危险等级和DVT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0.06,P<0.01)。结论 采用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个体化DVT干预能显著预防患者DVT的发生,改善不良预后,提高凝血功能,促进血运,该种护理策略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前白蛋白(PAB)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收集6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血清ACE2、PAB、PAF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ACE2、PAB及PAF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ACE2、PAB水平在第1、3、7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AF水平、APACHEⅡ评分在第1、3、7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死亡患者血清ACE2、PAB水平显著低于存活患者,PAF水平、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CE2、PAB与APACHEⅡ之间呈负相关(P均<0.05),血清PAF与APACHEⅡ之间呈正相关(P<0.05);ACE2联合PAB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CI为0.975~0.997,与AVE2、PAB单独检测比较,AUC更大(Z=3.12、2.025、1.964,P均<0.05),且联合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均更高。结论:血清ACE2、PAB及PAF的表达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对SAP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疑似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为急性VTE的普通住院患者752例,按是否确诊VTE分为VTE组103例,非VTE组649例。比较2组静脉血细胞指标红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用于预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DVT患者共44例作为病例组(DVT组),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同时期未患DVT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及危险度分级。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DVT患者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77±1.96)和(5.77±1.36)分;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prini风险模型评分是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3,95%CI 1.193~2.519;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VT的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 0.723~0.879)。结论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VT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被应用于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溶血磷脂酸(LPA)及D-二聚体(D-Dimer)与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探讨他们在下肢骨折后DVT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5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2组:DVT组(n=44)和非DVT组(n=112)。监测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3、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变化。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各时间点hs-CRP、IL-6、LPA及D-Dimer诊断DVT的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hs-CRP、IL-6、LPA及D-Dimer的相关性。结果 DVT组术后第1、3、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后第3、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DVT组术后第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显著高于第3天(P0.05)。非DVT组术后第5天的hs-CRP、IL-6、LPA及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第1天和第3天(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第3天4项联合诊断DVT的AUC(95%CI)[0.961(0.896~0.994)]最高,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和90.2%;在单项检测中,术后第3天D-Dimer水平诊断DVT的AUC(95%CI)[0.892(0.833~0.952)]较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7.3%。相关分析显示,DVT患者术后第3天hs-CRP与D-Dimer相关性最好(r=0.826,P0.001)。结论 hs-CRP、IL-6、LPA及D-Dimer是预测DVT形成的良好指标,术后第3天4项联合诊断DVT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血栓形成最大振幅、血小板参数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连云港临床学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老年患者129例,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34例),双支组(41例),三支组(54例),比较3组间TEG(MA)和血小板参数水平差异。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ANOVA方差分析或Kruskal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LSD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TEG(MA)值低于双支组及三支组[(58.60±7.17)和(61.41±7.44)及(62.07±6.5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低于双支组及三支组[(9.37±1.21)和(10.19±1.34)及(10.95±1.25)fL],双支组低于三支组,差均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TEG(MA)、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是冠状动脉病变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EG(MA)联合MPV预测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3%和67.18%。高MPV组(n=78)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17.9%,全因死亡率2.6%;低MPV组(n=51)分别为7.8%,无死亡病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入院时MPV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相关,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有预测价值,且与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较高相关;老年ACS患者入院时TEG(MA)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伟  何正琼  吴希  张钊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2):287-289,325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参数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9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o核工业四一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5例脓毒症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将患者分为脓毒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9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TEG)以及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TEG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及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差异。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3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成形时间(K),MA后30min振幅减少百分率(LY3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较值(INR);水平均值逐渐下降,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Angle),描记图最大幅度(MA),凝血指数(CI),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5)。SAP组、UAP组、AMI组三组患者TEG图高凝图形分别为0.0%,33.3%,50.0%,AMI组患者高凝图形发生率明显多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组(9.2%)比较,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20.0%)患者3个月内缺血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有助于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用药,对降低缺血心脏事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预测方法及价值。 方法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42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对比2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次日血清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及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lb、PCT、D-D水平及三者联合预测脑出血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价值。 结果本组患者中有33例(23.24%)并发肺部感染,纳入发生组,余109例患者纳入未发生组。发生组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血清Alb水平[(34.28±7.61)g/L]明显低于未发生组[(48.15±9.27)g/L],PCT[(0.25±0.06)ng/mL]和D-D水平[(253.16±41.27)μg/L]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0.17±0.05)ng/mL,(168.41±35.24)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烟史、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距离发病时间≥5 d、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颅脑手术、血清Alb<40 g/L、PCT≥0.15 ng/L、D-D≥200 μg/L均是影响出血性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GCS评分是其保护因素(OR=0.551,P=0.023);ROC分析显示,血清Alb、PCT、D-D水平预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6.29 g/L、0.23 ng/mL、228.05 μg/L;血清Alb、PCT及D-D三者联合预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9.70%、97.25%、0.912,特异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灵敏度与单独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风险高,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烟史、低蛋白血症等与血清Alb<40 g/L、PCT≥0.15 ng/L、D-D≥200 μg/L均是其影响因素,血清Alb、PCT、D-D水平联合可用于预测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联合预测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42例急性PTE经常规治疗后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统计远期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治疗前后血清Hcy、D-D、FIB水平及变化率;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ROC),分析血清Hcy、D-D、FIB变化率及三者联合对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中急性PTE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21.83%(31/142);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cy、D-D、FIB水平均降低(P<0.05),且预后良好组较预后不良组均更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Hcy、D-D、FIB变化率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Hcy、D-D、FIB变化率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8.01%、55.43%、20.64%,血清Hcy、D-D、FIB变化率三者联合的特异度高于血清Hcy、D-D、FIB变化率单独进行预测的特异度(P<0.05),且血清Hcy、D-D、FIB变化率三者联合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高于血清Hcy、D-D、FIB变化率单独预测的AUC(P=0.067、P=0.153、P=0.021)。结论血清Hcy、D-D、FIB联合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较高,三者变化率联合适用于对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程中的变化,评价CysC对稳定性心绞痛(ASP)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因疑似冠心病患者1040例,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30例和非冠心病组410例。再以临床特点将冠心病组分为SAP组221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组95例、非ST段抬高ACS组(NSTE-ACS)314例,分别检测入院时和7d后CysC水平。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评价CysC诊断S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入院时,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CysC明显升高[(1.31±0.27)mg/L vs(0.91±0.36)mg/L,P<0.05],入院7d后,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STEAMI组和NSTE-ACS组CysC明显升高(P<0.05)。CysC诊断SA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和72.0%。结论CysC对预测SA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CS患者CysC水平在急性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