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识别、分析某公司乙烯装置工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防护对策和措施。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结果该扩建工程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液化石油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氢、三苯、苯乙烯、抽余油、噪声、高温。现场检测结果显示压分车间分离岗位、裂解车间炉岗和急冷岗的岗位工人接触噪声40 h等效声级分别为77.1、77.6、75.9 dB(A),均低于80 dB(A),不属于噪声岗位。裂解炉为高温作业场所,WGBT指数为26.3℃。各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识别、分析某公司芳烃抽提装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防护对策和措施。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芳烃抽提装置扩建工程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结果该扩建工程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抽余油、苯、甲苯、二甲苯、噪声。现场检测结果显示芳烃现场岗位工人接触噪声的40 h等效声级为73.2 dB(A),低于80 dB(A),不属于噪声岗位。但该岗位巡视点中排放点、P-107B、P-108B等处定点噪声值均高于85dB(A),属噪声点,工人巡检上述地点时应佩戴好防噪耳塞。其他各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生产试运行期间,根据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氨和噪声。经检测,环氧乙烷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 mg/m3;乙二醇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4 mg/m3;乙醇胺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2×10-4mg/m3;氨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为2.84 mg/m3;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1 mg/m3;噪声周等效A声级最高为83.2 dB(A)。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识别和分析营口某石化公司20×104 t/a聚酯薄膜(BOPET)项目PET聚合楼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编制要求》等标准,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乙二醇、异丙醇、联苯、对苯二甲酸、氢氧化钠、γ射线、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现场检测结果显示,PET聚合岗的巡检工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均高于80 d B(A),属于噪声岗位,巡检工人在巡检时需正确佩戴防噪耳塞。其他各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在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及职业卫生标准和放射卫生标准规定的相关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评价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和合理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测检验、检查表法及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结果除行车车间铆工岗位8 h加权连续A声级超限外,其余检测岗位接触的噪声、苯系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值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在正常生产状态下的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设施基本可行,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某甲烷氯化物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和职业卫生管理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噪声、有毒化学物质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为62~76dB(A),符合国家卫生限值;化学物质共9种,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属于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某化工集团热力车间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确定其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评价相应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采用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装车岗除灰间和除渣间呼尘TWA分别为3.9、1.4mg/m^3,超过国家接触限值;储运岗位工人实际接触的噪声为85.74dB(A),超过国家卫生限值;其他各检测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辅助用室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某草甘膦生产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为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主要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检测,结合检查表、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主要的危害因素为:黄磷、氯气、甲醛、甲醇。检测结果甲醛浓度为2.10~3.29 mg/m3,超过国家允许接触限值;噪声检测:真空站为88.7 dB(A)、循环水岗位为89 dB(A),均超过国家允许接触限值,其他检测指标符合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采取的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可行,但需加强对化学有害因素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某催化剂厂还原型甲烷化催化剂建设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评价相应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分类管理办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采用定量分级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操作工人接触的镍及其无机化合物和粉尘浓度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工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为84.8 dB(A),该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结论通过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完善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全面了解某企业乙烯装置的职业卫生现状,确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为进一步减少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减轻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接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该企业乙烯装置在目前运行状态下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详细了解作业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作业人员接触情况、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职业卫生管理等情况.对工人作业过程中接触的毒物、噪声进行检测,并结合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职业卫生分析和评价.结果 乙烯装置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硫化氢浓度较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作业场所高噪声区域主要集中在压缩机、各生产单元大型机泵,噪声检测点37个,超过标准85 dB(A)的检测点达20个,老区分离压缩机岗位接触噪声较高,8h连续等效A声级结果为88.0 dB(A).结论 该企业应将噪声作为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并要注重改进作业现场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加强个体防护用品佩戴管理,同时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性健康检查、职业卫生评价和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识别、分析与评价某多晶硅生产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采用经验法、类比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近20种,主要包括噪声、高温及热辐射、粉尘、氯、氯化氢、三氯氢硅、二氯硅烷、四氯化硅、氢氧化钠、氟化氢、硝酸、乙二醇等。噪声检测6个地点,测定值在74~84 dB(A)之间,均未超过标准限值。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设计的选址、总体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工程辅助用室、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和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基本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结论经综合评价分析,在认真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情况下,可基本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识别、分析某公司丁苯橡胶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并进行控制效果评价。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法律法规,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及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基本符合有关要求。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噪声强度最大值为100.2 dB(A),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病病例,但发现了3例职业禁忌证。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在相关的措施制度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氯化石蜡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氯化石蜡生产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气、氯化氢、石蜡烟及噪声,检测结果分别为:<0.2、0.50~1.04、0.84~0.90 mg/m3、63.2~82.9dB(A)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氯化石蜡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卫生管理、工程防护设施、严格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综合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识别、评价和分析某公司年产2万t黄原胶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综合运用检查表法、类比调查等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分析。结果类比企业粉尘检测的9个点中有1个点超标,合格率为88.9%;噪声检测的22个点中有2个点超标,合格率为90.9%;本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氢氧化钠、盐酸,各监测点均未超标。该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设计、辅助用室的卫生设施配置等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该建设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某电子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控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综合分析法、检查表法等方法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确定其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已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生产工艺流程中最终检查抗氧化工序的乙酸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高达2025.6mg/m^3,超过国家标准限值(20mg/m^3)101.28倍,整改后复检测STEL结果未超标(〈8.0mg/m^3)。其他各检测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可防可控的,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某建筑工程机械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定量分级法进行评价。结果项目存在粉尘、苯、甲苯、二甲苯、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电焊工种1个点锰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287 mg/m3、4个工种的噪声强度区间为85.3~103 dB(A),超过国家标准,其他检测结果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结论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电焊烟尘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涡轮增压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并对防护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分析的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评价。结果该涡轮增压器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规章制度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盐酸、苯系物、正己烷等化学毒物,噪声、工频电场、高温等物理因素,其中抛光打磨车间岗位粉尘浓度(2.75~42.80mg/m^3)、噪声强度(8h等效声级为88.6dB)超标,其余岗位或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建设项目,部分防护措施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