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过逐级筛选和接菌播种后天麻种子发芽率、原球茎生长速度及天麻产量的比较,证明紫萁小菇是目前天麻种子萌发菌中最优良的菌株。  相似文献   

2.
<正>天麻的生态环境 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为兰科天麻属林下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过着真菌营养性生活。在有性时期天麻种子萌发必须与紫萁小菇等菌建立关系才能发芽,随后进行无性繁殖又必须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发育。天麻的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分布极广,主产于陕西、四川、云南及贵州,但在湖北、湖南、河南、甘肃、吉林、辽宁等地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天麻生长特性及其在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麻GastrodiaelataBL .是高度进化的兰科药用植物,在其整个生活史中需要与两种真菌共生,才能完成生长发育[1] 。天麻种子非常细小,只有胚,无胚乳;因此天麻种子萌发需要小菇属Mycena一类真菌为其提供营养[2 ] ,种子萌发后形成的原球茎需要另一种真菌———蜜环菌ArmillariamelleaVahl.Fr .ouel的侵入为其提供营养,天麻才能完成由种子到米麻、白麻以及箭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天麻种子萌发菌、蜜环菌菌种的优劣直接影响天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促进天麻等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6种真菌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获得了各自稳定的同工酶谱。其中5种真菌的酯酶与已知的紫萁小菇相比,酶带数及迁移率均有差异,故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鉴定。同时对酶谱变化与真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科研简报     
科研简报天麻种子贮藏方法的研究贺秀霞徐锦堂兰进(北京10009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天麻(GastrodiaelataBl.)为名贵传统中药。种子无胚乳及其它营养物质贮备,仅由胚和种皮构成,成熟的种子必胯方即与紫萁小菇(Mycenaosmu...  相似文献   

6.
蜜环菌抑制天麻种子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1978年初步研究观察到蜜环菌有降低天麻种子发芽率的现象后,又研究证实蜜环菌主要对种子萌发初期起抑制作用。将具有蜜环菌代谢产物的无菌滤液加入培养基播种证明,蜜环菌的代谢产物对天麻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周铉同志(1974)首次报导天麻有性繁殖成功以来,已有许多年了。虽然经过许多单位的努力,探讨天麻种子萌发的营养来源,但还未获得统一的认识。1979年第五期《自然杂志》上杨涤清同志在“奇异的食菌植物——天麻”一文中提到天麻种子发芽是由于蜜环菌的刺激作用;本刊1979年第三期上刊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的《天麻有性繁殖方法研究》一文,文中论证了天麻种子的萌发是靠的树叶子作为营养来源。  相似文献   

8.
天麻种子发芽营养来源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关于天麻种子发芽营养来源的研究,我们于1980年第三期《中草药》上曾作过初步报导,经近几年的补充试验,又获得了新的进展。一、蜜环菌的代谢产物抑制天麻种子发芽:天麻种子无胚乳,只由胚及种皮构成,种子本身不能为发芽提供营养。长期以来,误解为在天麻整个生长周期中都离不开蜜环菌。近几年试验证明,在天麻种子发芽的培养基中,加入蜜环菌的代谢产物,发芽率降低到1.75%,而对照组,发芽率达28.5%,可见蜜环菌不仅不能刺激或提供天麻种子发芽时的营养,反而对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萌发菌是天麻伴生菌,促进天麻种子的萌发,萌发菌促进天麻种子的互作机制的解析对天麻的有性繁殖技术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萌发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缺乏限制了两者互作机制的解析。该文从原生质体酶解体系、抗性标记筛选、再生培养基筛选、瞬时转化进行等方面分析,建立萌发菌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萌发菌菌丝在复合酶酶解8 h和4 000 r·min^(-1)离心沉淀,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数量较好;萌发菌最佳再生培养基为RMV培养基;以50 mg·mL^(-1)潮霉素为最佳抗性筛选标记;载体pLH-HygB-HuSHXG-GFP-HdSHXG转化进入萌发菌原生质体且GFP基因成功表达。萌发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成果构建,为萌发菌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进而为萌发菌与天麻种子共生萌发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天麻胶丸种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天麻种子的发芽率和原球茎的生长速度。方法 将天麻种子、营养物质及天麻种子萌发菌一起包埋在海藻酸钠胶丸中进行播种。结果 天麻种子用海藻酸钠包埋成胶丸后,其中以胶丸中加入营养及03号萌发菌处理的效果最佳,培养75 d种子发芽率可达56.65%,原球茎和营养繁殖茎大小为4.63 mm×1.36 mm;而用03号菌叶的对照仅为38.71%和2.93 mm×0.89 mm。同时,播种120 d以后,胶丸中发芽原球茎生长的营繁茎仍继续生长,而对照已萎缩。结论 天麻种子用海藻酸钠包埋成胶丸后,可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及原球茎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天麻为真菌异养型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为药用与保健价值兼备的中药材,生长发育过程先后需与2类真菌——萌发菌与蜜环菌共生。天麻-萌发菌共生体系通过分子调控在共生萌发前期促进种子萌发,并在共生萌发后期随着蜜环菌的侵染利用防御反应打破共生体系动态平衡,为天麻-蜜环菌共生体系的建立创造条件。天麻-蜜环菌共生时期,宿主通过调控代谢相关基因贮存营养及能量物质以保障箭麻的形成。天麻与双菌共生时期均通过建立信号转导与物质运输途径提高天麻-真菌共生效率并维持共生体系动态平衡。本文综述了天麻野生种质的分布、种类与新品种培育现状,并从全局性角度梳理了近年来利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对天麻-双菌共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对天麻种质资源及遗传信息进行整合,在系统利用现有遗传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菌-麻共生体系的调控机制并有效指导品种选育与遗传改良,助力天麻产业的持续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天麻节料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秋颖  郭顺星 《中草药》2001,32(12):1121-1122
目的:研究天麻节料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法:采用田间栽培法。结果;在天麻有性繁殖中,(1)用短菌枝代替菌材播种,两层菌枝,播种4层种子,可使天麻种子萌发后形成的原球茎接蜜环菌率达50%以上,播种半年后,白麻米麻的产量高;(2)长菌捧播种,两层菌捧,播种4层种子,可使产量翻倍。在天麻无性繁殖中,改用短菌棒伴栽天麻,不仅可以节约木材和种麻,还可保证天麻的产量。结论:新的栽培方法在节料的同时,不但可保证天麻的产量,而且使天麻高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鉴定小菇属菌,扩展萌发菌种质资源和优化萌发菌培养条件,为天麻萌发菌菌种的生产提供资料和指导。方法:采用米麻组织块分离法和转接纯化培养技术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运用传统形态学、显微技术对分离菌株的菌落、菌丝、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rDNA(Ribosomal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测序分析,进一步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利用MEGA6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萌发菌生长条件。结果:分离获得86株菌株,分别属于12个属的21个物种,其中WMMFJ,SHXG,WMM-21和MFJ8103菌株鉴定为Mycena purpureofusca,ZT01-6和ZT01-8菌株鉴定为M. cf. purpureofusca。萌发菌在麦麸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PDA培养基,且萌发菌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土豆100 g,麦麸150 g,玉米粉100 g,葡萄糖20 g;间苯三酚的2种浓度对WMMFJ菌株有显著促进生长作用,对WMM-21和ZT01-6菌株有促进作用;2-甲氧基酚的2种浓度对WMMFJ菌株也具有促进作用。结论:新分离鉴定6株萌发菌菌种,其中4株为M. purpureofusca,2株为M. cf. Purpureofusca,采用的分离方法提高了萌发菌菌株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天麻种子成熟度与萌发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与真菌共生萌发及在培养基上无菌萌发条件,结合染色法对天麻授粉后不同天数种子生活力及萌发率进行了研究。对果实、种子大小的生长动态和成熟度作了系统观察和记载。果实开裂前3-4d内,种子萌发率达较高水平,以裂果前一天的萌发率最高,达95%左右,裂果后逐渐降低。天麻种子萌发率的高低与生活力的强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干燥营养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以体积分数95%乙醇对紫萁干燥营养叶进行提取,对乙酸乙酯部位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NMR和MS等波谱学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对羟基苄叉丙酮(2)、3′,4′-二羟基苄叉丙酮(3)、原儿茶醛(4)、原儿茶酸(5)、对羟基苯甲醛(6)、15-二十九酮(7)、β-谷甾醇(8)。结论 化合物1、2、4、6、7为首次从紫萁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9,(8)
目的:研究不同胁迫条件对天麻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提高天麻种子萌发率。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考查低温、pH、高渗透压等胁迫条件对天麻种子萌发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结果:低温(18℃)、高温(32℃)、10.0%糖胁迫、3.0 g/L盐胁迫、低pH(≤6.0)和高pH(≥7.5)均会抑制天麻种子的萌发,24~28℃、5.0%以下糖浓度、3.0 g/L以下盐浓度和pH 6.5~7.0均无抑制作用。优化后培养条件为5.0%蔗糖、pH值6.5、温度24℃,50 d时天麻种子的萌发率为72.15%,分枝数为42.67个,比空白组分别提高了35.77%和17.45%。结论: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能耐受的环境胁迫压力较小,优化后的培养条件能够提高萌发率,缩短萌发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精种子休眠的特点,探索其萌发的适合条件。方法:按照种子检验规程要求测定了黄精种子的基本特性,包括千粒重、种子活力等。应用不同温度层积方法探索黄精种子萌发特征。同时测定了黄精种子抑制物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黄精种子平均胚率为56.39%,浸种72 h的饱和吸水率为36.81%;新鲜种子、4℃湿沙和25℃干燥储存半年种子的种子活力率为100%、98.67%、96.67%;黄精种子及小球茎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芽抑制物;15、20、25℃层积的黄精种子均能萌发,但萌发时间、发芽率及萌发后发育情况存在差异,4℃层积种子不能发芽;种子萌发形成小球茎后进入休眠状态,4℃层积60 d处理后出苗率为93.33%。结论:黄精种子25℃可以正常萌发,但存在上胚轴休眠特性,需要一定低温打破休眠后才能出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天麻萌发菌03、06菌株不同时期的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菌株生长速度,为天麻有性繁殖优良萌发菌菌株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木屑-麦麸培养基培养菌株03和06,测量生长量,采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2种菌株胞外酶活性。结果:培养前期2种菌株生长速度逐渐增加,03菌株生长速度大于06菌株,后期2种菌株生长速度有所减缓。漆酶和木聚糖酶是天麻萌发菌生长过程中活性较强的胞外酶,06菌株木聚糖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03菌株。结论:通过对2种菌株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的比较和分析,初步认为03为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19.
栽培条件对无土袋栽天麻种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栽培条件对无土袋栽天麻种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无土培养基不同配方对袋栽天麻天麻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观察了海拔、萌发菌种类等因素对天麻种麻质量的影响。结果:无土培养基最佳配方比为叶2:枝2:菌种1。树叶是影响天麻种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树叶是影响无土袋栽天麻种麻质量的主要因素,大白栓菌是一种优良的萌发菌。  相似文献   

20.
天麻系兰科植物,本身无根无叶,不具植物营养器官,必须借助蜜环菌提供养料才能生长发育。蜜环菌是白蘑料的一种食用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常常伸展到天麻块茎上,侵入块茎表层细胞内,并不断分泌其内含物,成为天麻的营养物质来源,进而促进天麻生长开花结果。离开了蜜环菌,天麻的种子将不发芽,块茎也将萎缩退化。根据天麻、蜜环菌的这种共生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展了培养利用蜜环菌以代替天麻的研究。采用发酵法生产蜜环菌,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均获得成功。药理实验证明在所用剂量下天麻与蜜环菌发酵物具有同样的生物活性,临床试验证明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