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GB/T16289-1996豉香型白酒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4-10发布,1996-味。最常见的是铁制发酵容器表面涂料脱落而未有及时修补,由于啤酒呈微酸性,能腐蚀裸露的罐体,形成铁离子溶解于酒液中,使啤酒产生铁腥味。预防措施是要经常检查发酵罐,个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以大米为原料,经,用大酒饼作糖化发酵剂,采用边糖化边酵工艺,式蒸馏,陈肉酝浸而成的,具有豉香特点的酒。该标准卫生要求除应符合GB2757-81规定外,理化指标中增加了苯乙醇含量高和存在二乙酸二酸、二酸二乙酯是本香型白酒产品的牲两个检验项目。豉香型白酒…  相似文献   

2.
王民俊 《酿酒科技》2004,(1):110-110,112
豉香型白酒乃我国十大香型之一,独具南国特色,区域消费特征很明显,为主要出口白酒酒种之一。玉冰烧为其典型代表,以大酒饼作为糖化发酵剂,大米为原料,用曲量达20%,蒸馏后的斋酒加入肥猪肉陈酿而成,具独特的豉香味。传统玉冰烧的发酵时间为15~20d,肥肉用量为10%。  相似文献   

3.
郑衍立 《酿酒科技》2005,(7):109-111
豉香型白酒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一个酒种,因其具有突出的豉香味而得名。以纯大米为原料,大酒饼为糖化发酵剂,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半固态发酵法工艺。产品澄清透明,无色或略带黄色,具有独特豉香味,入口醇滑,无苦杂味;酒精含量较低。在成分、原料、发酵方法、蒸馏方式、陈酿方法与其他香型白酒不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特有个性,寻找新的增长点;发扬技术创新,研发米酒鸡尾酒系列;加大市场宣传,可提高豉香型白酒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4.
豉香型白酒是珠三角地区盛行的一种传统米酒。通过对豉香型白酒传统工艺的细致总结后,主要继承了豉香型白酒传统工艺的发酵方式、蒸馏方式及陈肥肉酝浸工艺。从适当延长发酵期、缩短浸肉时间、改良勾兑贮存工艺几方面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5.
一、浑浊物质的形成纯米酒是广东人的酒,醇含量30%V,微量成分酯类主要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占绝对多数形成米香,米香型白酒是半固半液发酵,在发酵过程中生成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这些酯类在蒸馏过程中,伴随着蒸馏温度高低、酒精馏分的高低被蒸馏在酒中,是醇...  相似文献   

6.
郭波  何国良 《酿酒》2013,(4):27-29
豉香型玉冰烧酒生产的中间品斋酒,系大米原料经蒸煮、冷却,采用小曲大酒饼为糖化发酵剂,经半固态发酵后,将醪液在釜式蒸馏罐用直接蒸汽加热蒸馏而得[1],蒸馏的温度一般是98℃左右,斋酒较冲,味杂,需要存放较长的时间才变得醇和。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通过选定不同的真空度、加热温度,蒸馏出来的酒液具有清雅、醇和、爽净的风格,对提升豉香型白酒斋酒的质量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佩璋 《酿酒》2004,31(5):110-111
在以四大香型来区分白酒特征香味的年代,已明确浓香型和清香型的主体香味成份分别为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米香型酒区别于清香型酒的主要特征除乳酸乙酯大于乙酸乙酯外,β-苯乙醇3mg/100mL左右为各种香型白酒之冠.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测出玉冰烧酒中β-苯乙醇比三花酒大一倍,1995年轻工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州站(简称广州站)进一步查定,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8.
郭波  谢敏  邢辉  金佩璋 《酿酒》2001,28(6):70-71
豉香型玉冰烧酒生产的中间品斋酒 ,系大米原料经蒸煮、冷却 ,采用小曲大酒饼为糖化发酵剂 ,营液态发酵后 ,将醪液在釜式蒸馏罐用直接蒸汽加热蒸馏而得。斋酒的质量是玉冰烧酒的基础 ,对于斋酒蒸馏过程中各香气成分的变化尚未见有报导。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 ,就各馏分的组成分进行了查定 ,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第 1次查定1 1 试验条件1 1 1 常规分析项目 :酒精度 ,总酸 ,总酯 ,固形物。1 1 2 填充色谱分析 :DNP混合柱测定乳酸乙酯 ,乙酸乙酯及杂醇油。1 1 3 毛细管色谱分析 :岛津 14B色谱仪 ,EC -WαX毛细管柱 30M× 0 3…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贾湖原香型白酒馏酒规律,将蒸馏发酵50 d贾湖原香型白酒酒醅得到的基酒,采用气相色谱(GC)法分析不同馏酒时间原酒的骨架成分。结果表明,贾湖原香型基酒中的酸类、乙缩醛、醇类、酯类等主要风味骨架成分随蒸馏时间差异明显,酸类物质随着蒸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增大;除β-苯乙醇外,醇类随着蒸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减少;除乳酸乙酯、壬酸乙酯外,酯类随着蒸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减少。结果表明7~35 min蒸馏时间的白酒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贾湖原香型白酒馏酒规律,将蒸馏发酵50 d贾湖原香型白酒酒醅得到的基酒,采用气相色谱(GC)法分析不同馏酒时间原酒的骨架成分。结果表明,贾湖原香型基酒中的酸类、乙缩醛、醇类、酯类等主要风味骨架成分随蒸馏时间差异明显,酸类物质随着蒸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增大;除β-苯乙醇外,醇类随着蒸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减少;除乳酸乙酯、壬酸乙酯外,酯类随着蒸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减少。结果表明7~35 min蒸馏时间的白酒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1.
提高小曲白酒酒质酒率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生才 《酿酒科技》2005,(11):53-54
小曲白酒生产工艺包括发酵、装甑、蒸馏等,提高小曲白酒的出酒率和酒质,使酒达到国家标准规定,除严格选择原料和酒曲外,还应严格按工艺要求操作,特别是工艺中的截头去尾、看花接酒是提高小曲白酒出酒率和酒质的关键。(孙悟)  相似文献   

12.
“国窖·1573”以400余年窖龄的国宝窖池所产基酒,经长期贮存、精心勾兑而成。基酒贮存于衡温、衡湿、避光的洞窖内,长年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稳定在70%~90%,以陶缸为贮酒容器,有利于酒体的老熟,促进酒体的物理化学变化,保证了成品酒的质量。(晓)  相似文献   

13.
王进明  刘忠军 《酿酒科技》2012,(4):86-87,91
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及其操作与白酒产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指出在传统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是提高浓香型白酒产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湘泉兼香型白酒与浓香型白酒以恰当的比例进行组合勾兑,对改善浓香型白酒酒质效果显著,可使组合后的酒体窖香优雅、醇甜、柔和、爽净,兼有清爽型、浓香型白酒的独特风格,更加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赢得市场,对白酒酒体设计、勾兑具有指导意义;为白酒向多元化发展拓展了空间。(孙悟)  相似文献   

15.
程鹏生  余秀娣 《酿酒科技》2001,(4):37-37,39
“量质接酒”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浓香型曲酒的“量质接酒”必须科学合理制定入库酒标准,经实践寻找蒸馏酒出酒成分规律进行“量质接酒”,接酒过程中应边评尝边接酒,并根据酒质进行分级,贮存,才能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不同粮食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微量成分、氨基酸含量、维生素的种类、淀粉的结构和淀粉团粒大小均不同,单粮发酵和多粮发酵产酒出酒率和产酒质量也不一样。多粮组合发酵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创造适宜的环境;多粮组合发酵有利于提高出酒率和酒的质量。(孙悟)  相似文献   

17.
就制曲原料的选择、工艺控制、窖池养护、贮存勾兑等方面对酒体丰满度的影响进行讨论。指出全面提高酒体丰满度的关键着手点在于强化微生物制曲、做好窖池发酵管理工作及勾兑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原酒贮存条件的试验及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抗  谢巍然 《酿酒科技》2007,(11):51-54
对原酒贮存过程,不同的贮存容器和温度对原酒贮存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贮酒比常温贮酒在较短时间内效果好;高温贮酒的酸酯转换速度比常温贮存要快,与贮存近两年左右的酒十分相似;高温贮酒可缩短原酒贮存期,而且在室温下放置,其理化指标没有出现可逆现象,口感优于或接近于贮存近2年的原酒;高温贮存30d与60d相比,无论是理化指标和口感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传统白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蒸馏酒中独树一帜。与世界其他蒸馏酒相比,生产的原料和工艺独特;产品的香型、品种丰富多彩,个性独特。推动中国民族传统白酒产业的发展,在继承、发展与创新方面仍然需要做大量深入的科学研究。(孙悟)  相似文献   

20.
傅金泉 《酿酒科技》2005,(3):92-92,94
对中国白酒生产起源的“东汉说”提出了质疑。“东汉说”的论点来自于“西夏时的制酒图”,它将中国白酒生产起源从宋代“西夏说”(1032~1227年)提早到东汉(25~220年),笔者认为中国蒸馏制酒的最早时间应在南宋以后。(丹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