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叶天士和薛生白在治疗湿热类温病的用药异同及各自治法特点。方法?根据叶天士、薛生白两人著作中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应用关联规则及SymbolcA@检验比较二者用药异同。结果?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茯苓、陈皮、厚朴、杏仁、滑石、泽泻、半夏、薏苡仁、白术、苍术等10味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中杏仁、滑石、泽泻3味药物的使用中叶天士要多于薛生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药物配伍方面,叶、薛二家均喜用茯苓-陈皮-厚朴;不同的是叶天士还喜用黄芩-黄连、猪苓-泽泻、滑石-竹叶-杏仁等配伍,而薛生白使用较多的是杏仁-厚朴-白豆蔻、陈皮-白术-茯苓、厚朴-茯苓-陈皮-草果等配伍。结论?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均遵行了《内经》的治湿原则,另外叶氏的常用配伍也体现了其“总以苦辛寒治湿热”的用药特色,而薛氏的用药则体现了其“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的认识,治疗以中焦阳明、太阴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勋治疗痢疾用药规律。方法:统计王勋《慈航集三元普济方》中治疗痢疾的处方中所使用的中药,将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查处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Statistic 24.0、SPSS Modeler 18.0计算机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用药频数分析、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整理王勋治痢处方44首,使用中药64味,其中高频药物(使用频率≥5%的药物)22味,排名前十的药物为车前子、当归、甘草、木香、白芍、枳壳、槟榔、茯苓、莱菔子、大黄;关联分析共产生"莱菔子→车前子、枳实→甘草、陈皮→枳壳、枳壳→车前子、槟榔→车前子、枳实→木香"等15条2味药物关联,聚类分析得出当归、车前子、莱菔子、枳壳、白芍、甘草、槟榔、赤芍、陈皮;大黄、枳实、厚朴、黄连等4个聚类方。结论:数据挖掘的手段研究王氏治疗痢疾处方用药的规律,以此总结王氏治疗痢疾的用药特点,对临床治疗痢疾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临床用药规律,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中药辨证施治特点。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文献,使用Excel 2007建立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基础数据分析、频数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分析模型,进行中药处方的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DME核心药物、核心药对、核心用药组合,探索中药处方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篇文献,540频次药物使用,99种药物。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的单味药物为茯苓、泽泻、黄芪、当归、川芎、猪苓、生地黄、白术、丹参、车前子。共19种证候,分三大类:痰瘀阻滞类、脾虚水停类、气血阴阳亏虚类。2项关联规则前4位为黄芪→茯苓,泽泻→茯苓,当归→川芎,当归→茯苓;3项关联规则前3位为川芎、当归→茯苓,当归、茯苓→泽泻,泽泻、黄芪→茯苓;4项关联规则前3位为川芎、当归、茯苓→泽泻,当归、黄芪、茯苓→川芎,当归、黄芪、茯苓→泽泻。结论分析得出以补气利水为主,活血补血为辅的核心药物使用特征;DME中医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水湿内停,日久痰瘀互结,阻滞目络。  相似文献   

4.
宁鹏  陈晓红  唐宏亮  黄娴  林静 《广西医学》2023,(23):2836-2841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析广西地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药治疗的组方规律。方法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2013—2023年间中医药治疗PCOS的相关文献,建立中医药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统计分析PCOS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51篇,得出10类证候,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肾虚、痰湿阻滞、血瘀、脾虚、肝郁、痰阻、气滞、湿聚、浊毒、气虚。涉及102味中药,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类为主,活血化瘀类次之。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常用药物的用药模式共6种,关联规则共4条。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PCOS的药物主要有当归、茯苓、菟丝子、川芎、陈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PCOS的核心药物组合为:(1)当归、茯苓、菟丝子、川芎、甘草;(2)苍术、茯苓、菟丝子、半夏、陈皮;(3)菟丝子、当归、茯苓、甘草、陈皮。结论 广西地区PCOS患者以肾虚、脾虚、痰湿、血瘀与肝郁证候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算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的临证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搜集整理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痰饮病全部医案,采用IBM SPSS 23.0软件对其处方用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算法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69个医案,涉及75味药物(剔除炒川椒、鱼胶、青盐),共用药566频次。高频药物有茯苓、桂枝、半夏、生姜、大枣,用药重在燥湿健脾、益气化痰、利水渗湿。挖掘得到关联规则药物组合18组。聚类药物组合6组。结论叶氏临证辨治痰饮病尤重肺、脾、心、肾,多以温药平补脏腑之阳气以消痰化饮,利水渗湿药以祛痰消饮,急则治标,祛壅滞之痰饮,缓则治本,温补脾肾之阳气,标本兼施,则痰饮自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的组方规律。方法 于2016-07-20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与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79-01-01至2016-07-20。参照《中药学》对纳入文献的中药名称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组方规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2001—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79篇,涉及中药121味,累计使用频次830次,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高频中药)24味,6味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高频中药中2~7味药物联合使用分别有14、101、86、32、7、1组,关联强度居于首位的分别为山药+茯苓、茯苓+山药+熟地黄、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枸杞。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类为2~5类,均有1类为六味地黄丸组成。结论 阴虚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即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为主,可随证配伍滋阴、清热、凉血活血、补气等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之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有效病案的资料及处方,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方法等探讨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57首处方132味药物。药物频次居前的药物依次为白芍、枳壳、柴胡、陈皮、法半夏、甘草、川楝子等;药物分类主要分为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等;归脾经或胃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肝、胆经。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即C1类:枳壳、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C2类:川楝子、延胡索、甘草;C3类:白术、熟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厚朴。关联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海螵蛸-枳壳、竹茹-法半夏、柿蒂-枳壳、川楝子-枳壳-白芍-柴胡、白芍-枳壳-法半夏-陈皮-柴胡等药物组合。【结论】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为:把握病因病机,辨清标本虚实与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视理气,强调中焦气机与少阳枢机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分析古代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方法选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医案及用药,利用Excel软件建成"肝脏占位性病变古方用药"数据库,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23.0及数据挖掘软件SPSS Modeler15.0 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结果纳入107例医案,确定了高频中药有陈皮、茯苓、青皮、白术、白芍、香附、当归等38味,常用药对14个,高频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系统聚类6个。结论通过对中华医典的挖掘,能较全面的阐释古代医家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方用药经验,对现代遣方用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尿路感染的中药用药规律及治疗思路。方法:收集目前已上市所有治疗尿路感染的中成药,建立治疗尿路感染的中成药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常用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通过对最终纳入的70种中成药分析发现:治疗尿路感染的基本法则是清热利湿法;尿路感染最基本证型为湿热证;最常用的药物为甘草、黄柏、萆薢、茯苓、车前子、泽泻、白茅根、金钱草、石韦、海金沙、金银花、苦参、赤芍、丹参、黄芪、栀子、地黄、滑石和山药(频次5);常用药对以萹蓄与甘草,黄柏与甘草,泽泻与甘草,泽泻与茯苓,栀子与甘草,萹蓄与黄柏(频次≥5)为主。结论:现有中成药主要针对尿路感染湿热证,以清热利湿治法为主,为尿路感染中药治疗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探讨庞龙教授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2年6月庞龙教授于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有效病例的医案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GraphPad Prism 9.0和SPSS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库构建、中药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18首处方,涉及126味中药;频次≥30次的高频中药共25味,频次居前的药物有茯苓、三七、炙甘草、山药、白术、丹参、薏苡仁、泽泻等;高频中药的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甘、辛、苦为主,药味以平、温为主,归经以归脾经、肺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度较高的药物组合为山药-茯苓、白术-茯苓、丹参-三七、丹参-茯苓-三七、山药-三七-茯苓等,核心药物组合多为健脾益气、淡渗利水药物与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使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频中药可聚为5类。【结论】庞龙教授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用药立足病因病机,坚持辨病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临床用药以益气健脾、活血利水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湿证配伍规律。[方法] 以湿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收录的医案,提取医案中用药信息,采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并基于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纳入医案453个,包括中药257味,总用药频次为3 321次。按功效、性味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利水渗湿药物共使用16味,其用药频次达61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8.6%;温性药物75味,使用频次达1 062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2%;苦味药物120味,使用频次为1 70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1.3%。关联分析得到陈皮-茯苓、泽泻-茯苓、白术-茯苓、厚朴-茯苓等可能为治疗湿证的核心药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0.9.2软件运算,以K核心算法并参考节点介数中心性得到核心药物37味。通过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模块化处理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五苓散、二陈汤、平胃散、黄连解毒汤、三仁汤为代表的湿证治疗代表方药和以利水渗湿法、健脾祛湿法、燥湿运脾法、苦寒燥湿法、宣气化湿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湿证的处方规律及常用治法,可供现代临床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中医临证经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4):295-29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刘涛峰教授治疗湿疹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涛峰教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治疗湿疹的病例,对其进行规范整理,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Statistic 24.0、SPSS Modeler 18.0计算机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用药频数分析、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255份处方中,共涉及中药41味,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白蒺藜、苦参、丹参、白术、茯苓、甘草、徐长卿;关联分析共产生"白蒺藜→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等10对2味药物关联;聚类分析共得"茯苓、白术、白扁豆、枳壳"、"白鲜皮、地肤子、牡丹皮、苦参、白蒺藜"等6个聚类方;结论:刘涛峰教授治疗湿疹时尤重心肝,以清热凉血祛湿为主要治法,久病夹虚入络重视补益脾胃或逐瘀通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用药提供指导。[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痰饮》中使用药物,将组方成分录入EXCEL,进行高频药物统计,整理后利用SPSS Modeler 18.0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桂枝、半夏、生姜、炙甘草、人参、白术等,药性多温,归经多属脾肺。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关联较大的药对如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茯苓-生姜等。[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叶氏内饮治脾、外饮治肾,开太阳、阖阳明的痰饮病治法,对临床实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尹建平治疗湿热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尹建平门诊治疗湿热病有效或显效病案的中药处方,利用Excel软件对处方中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取累积频率在90%以内的中药作为高频中药,采用SPSS 20.0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了444例病案,总计中药处方500首,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中药40味,出现频率前5位的为苍术、甘草、黄连、厚朴、干姜,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到6个聚类方,C1:苍术、甘草、黄连、厚朴;C2:干姜、藿香;C3:半夏、陈皮、薏苡仁;C4:茯苓、西洋参、黄芩;C5:黄柏、茵陈、桑白皮、白术;C6:神曲、救必应、砂仁。结论:聚类分析结果客观反映了尹建平治疗湿热病分消湿热、宣肺开闭、降肺气利湿、行气通阳、辛寒降湿热、顾护中阳以及湿热病后期调阳补阴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统计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总结叶天士辨治湿热证的特色。方法:收集《临床指南医案》中167例湿热证相关医案,将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收集167首处方,涉及中药163味,出现频次≥30次的药物依次为苦杏仁、滑石、茯苓、厚朴、通草、黄连、陈皮、泽泻、黄芩;频次≥15次的药物组合有12组;多用苦、辛、甘味药;药物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推演得出核心组合2组、新处方1首。结论:《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证医案擅长从三焦论治,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同时兼顾理气,并注重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6.
对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泄泻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熊继柏教授诊治泄泻的用药经验。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3.0),归纳和分析熊继柏教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泄泻患者的门诊病历数据,利用该平台软件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总结药物的性味、归经、应用频次、舌脉象频次及药对组合,通过结合熊继柏教授对泄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明确核心用药,探索国医大师的诊治规律及用药规律;且以验案举例说明。通过总结分析,共纳入病历168份,处方中用药频次较多的有砂仁、厚朴、黄连、木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西洋参,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偏苦、辛、甘,归经多为脾胃经,归纳出治疗泄泻的主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和连朴饮。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泄泻以“健脾理气,清热燥湿”为治疗原则,在香砂六君子汤和连朴饮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参考,并为研发治疗眩晕的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及医案共128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眩晕数据库中的证候统计、药对、角药、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演变与提取、新方发现进行研究。结果眩晕证候最多的是肝阳上亢证(30次,23.4%);最常见单药是茯苓(49次,38.3%);其中最常用的对药是炙甘草-白术(29次,22.7%);最常用的角药是炙甘草-白术-茯苓(17次,占13.3%);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白术+当归→炙甘草(置信度为0.937 5)。得到22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当归;得到治疗眩晕的11个新候选处方。结论提示今后研发治疗眩晕中药新药时优先以肝阳上亢证为适应证;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茯苓、炙甘草、白术;配伍规律优先考虑:白术、当归配伍炙甘草,陈皮、白术配伍人参等;核心方剂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桑叶-白术-菊花等;新候选方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桑叶、菊花、白术、人参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詹强教授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弯的临证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些新思路。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2年12月詹强教授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弯的门诊病案,并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Excel、SPSS Modeler 18.0、Rstudio、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药物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得到196例病案,涉及101种中药,中药以性温平为主,味以甘辛居多,多归脾、肺经。前5味高频用药依次为白术、炙甘草、大枣、茯苓、黄芪;关联规则共得到81条,聚类分析共分为7类,核心组方为白术、太子参、茯苓、黄芪、陈皮、六神曲、薏苡仁、连翘、姜半夏、山楂、大枣、炙甘草。结论:研究发现詹强教授治疗该病注重整体调整,治以健脾益气为主,方以四君子汤和保和丸为基本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规律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录入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医案处方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改进的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等无监督数据挖掘算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经验以及组方规律。结果对脾胃病证筛选出的29个医案,共71首处方、108味中药进行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是甘草、陈皮、砂仁、茯苓、木香、法半夏、厚朴、枳实;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陈皮-甘草""砂仁-甘草""茯苓-甘草";挖掘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的4个核心组合及1首新处方。结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多用醒脾开胃,行气化湿之药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古代中医文献中治疗多寐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多寐病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华医典》第5版里先秦到民国之间的中医古籍中共筛检出829首方剂,采用Excel 2016、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多寐病用药规律,挖掘治疗多寐病的有效处方。[结果] 829首多寐病方剂共涉及477味中药,频数≥50的高频药物有32味,其中频数最高的3味药物是甘草、人参、茯苓。多寐方中以补虚药和解表药最多,合占41.92%;药味以甘、辛、苦最多,占88.45%;药性以温性最多,占43.37%;归经最多依次为脾、肺、胃、心,合占68.66%。关联规则分析发现23组药对,支持度最高的三组药对分别是甘草→陈皮、甘草→白术and人参、甘草→大枣。聚类分析发现6组聚类方。[结论]古人认为多寐病以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以扶阳抑阴为主要治法,用药首重甘温补脾之品,甘温配辛药以化阳、合苦药以燥湿,遣方补而不滞,重视阴阳平衡与气机升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