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胸腺切除术并皮质类固醇疗法对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对采用胸腺切除术并类固醇疗法治疗的52例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作回顾性研究,经术后1~20年,平均(4.5±3.6)年的长期随访,评价其远期有效率和存活率。结果远期有效率为88.5%(46/52),病死率11.5%(6/52)。在46例远期存活者中,8例获完全缓解(15.4%),29例获药物缓解(55.8%),9例明显改善(17.3%)。5年存活率86.4%,10年存活率33.3%。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胸腺切除术并皮质类固醇疗法治疗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远期疗效良好,该疗法对降低术后病死率和提高缓解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非手术的免疫抑制疗法对伴有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MG)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类固醇、化学疗法、放射疗法治疗84例MG伴胸腺瘤患者,作回顾性研究,经诊断治疗后1-21年(平均4.8年)长期随访,评价其远期有效率、存活率和存活质量。结果远期有效率为86.9%(73/84),即31例(36.9%)获完全缓解,37例(44.0%)获药物缓解,5例(6.0%)获明显改善。5年存活率76.5%,10年存活率54.5%。完全缓解期0.5-20.0年(平均4.6年)。总病死率为13.1%(11/84)。结论非手术免疫抑制疗法治疗MG伴胸腺瘤患者远期疗效良好,从远期存活率和存活质量来看并不亚于手术疗法。死因大多仍为危象,不是瘤转移。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连接素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连接素(titin或connectin)抗体9=(titinab)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合成重组重症肌无力胸腺瘤特异性30000抗原(MGT-30蛋白),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1例不同胸腺病理类型的MG患者(MG组)、265名健康对照者(NC组)和36例非MG其他疾病患者(NMG组)血清中titinab水平,同时检测MG患者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突触前膜受体抗体(PrsmRab)水平。结果 MG组血清中titinab水平明显高于NC组和NMG组(均P〈0.01);阳性率以MG伴胸腺瘤(MGT)组最高(83.7%),MG伴胸腺萎缩(MGA)组其次(43.2%0,而MG伴胸腺增生(MGH)组及MG胸腺正常(MGN)组患者血清中titinab均为  相似文献   

4.
69例重症肌无力(MG)病人行胸腺切除术,术前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均高于正常,术后半年抗体水平明显下降,胸腺增生组(20例)尤为显著.胸腺瘤组(49例)术前胸腺瘤相关抗体水平增高,但术后半年内无明显变化.69例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4年,症状总缓解率为76.81%,其中胸腺增生组95%,胸腺瘤组69.39%。作者认为,对于伴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患者,胸腺切除术是有效的,应该列为治疗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5.
胸腺切除术并类固醇疗法治疗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的远期疗效观察丛志强王海萍万顺伦阮喜云我们对用手术切除并类固醇疗法治疗的伴胸腺瘤的52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远期预后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资料与方法:MG患者均经新斯的明或腾喜龙试验阳性确诊。伴有的胸腺瘤...  相似文献   

6.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抗心肌抗体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重症肌无力(MG)患者,健康者及其他疾病患者血清心肌抗体。发现23例伴胸腺瘤MG患者的抗心肌抗体阳性率为91.3%,而54例不伴胸腺瘤MG患乾的阳性率仅为18.5%,健康及疾病对照组内无1例阳性。还发现伴心电图异常的MG患者抗心肌抗体阳性率为76.5%,而不伴心电图异常者阳性率仅为30%。结果表明抗心肌抗体的出现与MG伴胸腺瘤密切相关,且它与心电图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此项测定可  相似文献   

7.
重症肌无力91例胸腺病理与预后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1例重症肌无力(MG)切除胸腺的基本病理形态特征,结合73例随访。结果表明;91.5%胸腺增生患者和56.3%的胸腺非增生患者对胸腺切除有效;该两者预后好于胸腺瘤组,提出了MG病人切除胸腺的预后与胸腺的病理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重症肌无力91例胸腺病理与预后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例重症肌无力(MG)切除胸腺的基本病理形态特征,结合73例随访。结果表明:91.5%的胸腺增生患者和56.3%的胸腺非增生患者对胸腺切除有效;该两者预后好于胸腺瘤组,提出了MG病人切除胸腺的预后与胸腺的病理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患者抗骨骼肌抗心肌抗体与心脏损害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心脏损害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无创性心脏检查对56例MG患者进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中49例MG患者测定抗骨骼肌抗心肌抗体(SH-Ab)。以正常人作对照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率30.35%,超声心动图异常率10.71%,心肌酶学异常率41.07%。SH-Ab阳性率48.9%,对照组无1例有SH-Ab。还发现伴心肌酶异常的MG患者SH-Ab阳性率69.6%(16/23),心肌酶正常的患者SH-Ab阳性率仅为30.8%(8/30),伴胸腺瘤者(MGT)SH-Ab阳性率为41.6%(5/12),不伴胸腺瘤者(MGNT)SH-Ab阳性率仅为24.32%(9/37)。另外,MGT心电图、心肌酶学异常率均为50%,均明显高于MGNT。结论MG的心脏损害可能与SH-Ab滴度增高抗原抗体结合等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翀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3):221-222,232
目的:分析重症肌无力(MG)病人胸腺切除术后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确诊为MG作胸腺切除术的56例患者经1~10年的随访,作回顾性研究,评价其远期有效率和存活率。结果:MG伴胸腺瘤11例,有效率63. 7%;MG伴胸腺增生41例,有效率73.1%。使用类固醇激素者46例,有效率79.5%;未用类固醇激素者10例,有效率 20.3%。结论:胸腺切除术治疗MG的远期预后与胸腺病理改变、临床分型及是否使用类固醇激素有关,术后应常规使用类固醇激素,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肌无力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我们测定了201例MG患者外周血RBC-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RBC-IC花环率(RBC-ICR)和5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为MG患者的RBC-C3bRR(7.58±3.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87±5.07%)(P<0.01),RBC-ICR(5.83±4.62%)稍高于正常对照组(5.03±3.84%)(P>0.05),MG全身型组RBC-C3bRR(5.25±1.85%)明显低于眼肌型组(8.59±3.19%)(P<0.01),强的松治疗前组(7.98±4.01%)与治疗后组(11.64±4.35%)有明显差异(P<0.01),强的松治疗前后RBC-ICR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表明MG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与MG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MG的发病不仅有体液免疫功能障碍,还可能有红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我们的资料为MG免疫病原学发病机理提供了一项新的实验依据,也可为免疫治疗MG评定疗效提供客观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分析128例司法病鉴定为精神发育迟滞(MR)患者的脑电图(EEG)改变,结果正常98例(76.6%),异常28例(21.9%),边缘2例(1.5%)。98例轻度MR者中,EEG正常79例(80。6%)。先天性组33例中,EEG异常4例(12.1%);后天性组78例中,EEG异常21例(26.9%)。才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暴力犯罪53例中,EEG异常9例(17%);非暴力犯罪39例中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用ELISA法同步、动态地检测了285例MG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突触前膜抗体(PsMab)和胸腺瘤相关抗体(CAEab)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MG患者体内增高的AchRab是MG发病的主要体液因素。部分血清AchRab阴性MG患者(17.5%)的发病,可能与血清PsMab异常有关。另一部分血清AchRab和PsMab均异常的MG患者(12.6%),则可能同时存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损害。血清CAEab测定在辅助诊断胸腺瘤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胸腺瘤的过筛检查。  相似文献   

14.
ABC-ELISA法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三种自身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ABC-ELISA法检测了97例MG病人血清内三种抗体:AchRab、Pr-Mab、CAEab。结果发现:(1)全身型AchRab、pr-Mab阳性率明显高于眼肌型(P<0.01);AchRab与Pr-MabP/N值呈线性正相关(r=0.797P<0.01)。(2)合并胸腺异常者CAEab阳性率为84.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组病人AchRab与CAEabP/N值呈显著正相关,Pr-Mab与CAEabP/N值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12和r=0.598P<0.01)。(3)8例病人作了治疗前后抗体检测。激素治疗后或切除异常胸腺后,抗体滴度多数下降或有转阴趋势。  相似文献   

15.
使用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33例,肿瘤直径(X+Y+Z/3)10.0~45.5mm;平均23.5mm;体积0.4~35.4cm3,平均12.1cm3;肿瘤边缘剂量14~20Gy,平均15.2±1.7Gy;中心剂量25.0~42.8Gy,平均37.3±6.9Gy;影像定位仪为1.5TMR。随访3~12个月。初步结果表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证明显好转,9个月后肿瘤生长控制率,即治疗有效率为96.2%,显效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γ-刀可作为松果体区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插指状细胞在重症肌无力患者非瘤性胸腺内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胸腺内插指状细胞(IDC)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100蛋白抗体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MG患者非瘤性胸腺内S-100蛋白阳性IDC的分布和数量观察研究。同时取10例不同年龄的正常胸腺作对照。结果MG非瘤性胸腺内IDC数目明显增多(P<0.05),且IDC数目的多少和胸腺髓质上皮细胞的增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IDC可能参与MG的发病,胸腺髓质内增生的上皮细胞在MG自身免疫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01年Laquer等首先报道1例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患者。伴发胸腺瘤的MG患者占15%~30%,且有随年龄而增高趋势,40~59岁达发病高峰。尽管胸腺瘤多发现于确诊的MG患者,但在22岁以上的患者中MG也可在胸腺瘤确诊和切除后发现。胸腺瘤患...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UBI)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和细胞遗传学远期效应,对37例经UBI治疗的患者和6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为期4.7±0.9年的随访观察;UBI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CA)、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BMN)对比观察;UBI组5例患者治疗前和4.9年后(随访时)CA作自身比较。结果表明:脑出血、脑梗塞UBI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脑出血、脑梗塞患者随访时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UB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UBI组与对照组CA、CBMN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UBI组5例患者自身CA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显示,UBI疗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预后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X—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及照射剂量。方法采用60%~80%等剂量曲线覆盖靶区,肿瘤边界最小剂量18.4~27Gy,平均37.9Gy。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9例。结果平均随访18.7个月。眼球保留率88.9%(8/9)。治疗后1年计算机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示:肿瘤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3例,进展1例。肿瘤周边剂量≤20Gy组有效率为25%(1/4)比>20Gy组  相似文献   

20.
X-刀治疗脑转移瘤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刀治疗脑转移瘤45例。经6~24个月随访,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半年局控率为84.4%。生存率与放疗前KPS评分级别、有无其它部位转移、是否行全脑照射有关。放疗3个月头颅CT、MRI复查显示肿瘤控制,有效率81%(29/36),且转移瘤体积≤7cm3与>7cm3比较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脑转移瘤是否辅以全脑照射应视病理及病情而定;对大病灶(直径>3.5cm)可采用分次X-刀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