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2.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用、生产、建构和创造出了不同的空间形式。它既包括先于人存在的物质空间、能量空间、信息空间和生命空间,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理论空间、文化艺术空间、客观知识空间、虚拟空间和赛博空间。其中,空具有无限的充填欲,形具有无穷的可塑性。作为时空存在者,每个人都应该立足科学技术和艺术,从空间的多样化、立体化、信息化、艺术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全球化入手,把握其内在规律和延异趋势,积极投身空间的设计、创造和建构,生产出更多的空间形态,以应对日益丰富的人的发展。这既意味着人类智慧对物质客体的超越,更体现出人的创造本性。否则,日益拥挤的人类,生活在有限的空间中,会愈发感到乏味和窒息。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重大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时间"乃是马克思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能动性的生命创造活动时间可以分成"自由时间"与"工作日(或必要时间)"两个基本部分,相应地,人的能动性的生命创造活动可以分成存在于"工作日"中的物质生产劳动与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自由活动.存在于"工作日"中的劳动的本质规定是"以本身为手段",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必然性;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自由活动的本质规定是"以本身为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历史自由性.艺术审美活动就是一种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人的能动性的生命创造活动,它既不同于"以本身为手段"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不同于纯粹主观性的精神活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一些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略论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虚拟性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当今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实践”、“互联网实践”,在本质上都是虚拟性实践。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 ,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虚拟性实践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 ,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一 )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虚拟是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人类的理性思维天生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 ,这种超越现实实在性的活力 ,正是虚…  相似文献   

5.
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13-131,207
在人类实践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的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的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的分析出发,去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的。马克思极其关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物质实践的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的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可以从生存空间的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刚性力量,将生产实践和活动空间都纳入资本运行的轨道,遂使率先发达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世界霸权。  相似文献   

6.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理论逻辑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空间能够"生产"。空间并不因其是生产出来的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间生产及其结果即空间产品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空间生产的过程不仅是空间产品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再造过程。空间生产概念并不排斥物质生产概念,它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基于物质生产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分析。空间生产范式揭示并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7.
价值作为一种主体维度,与主体天然共存。价值认同自然走向主体认同。而此主体并非抽象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个人"。此意义上的认同自然不是能够在与"现实"相异的抽象中建立的,只能诉诸于与"现实"相一致的具体,即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建构起来。回归"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价值认同面临的诸种困境自然呈现并得到妥善的安置:价值认同由"现实的个人"来承载;认同在"生活"的场域中构建;认同以现实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在"现实的个人"及其"生活"中,价值认同从抽象的争辩、空洞的说教走向现实生活的重建与变革中,在拒斥抽象、走向具体中为自身铸就现实根基,同时,也把价值在抽象中的空洞演绎重树为人类自身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8.
虚拟空间是被技术实现了的人的想象空间,虚拟生活是主体想象创造并控制的生活。虚拟生活也激发主体的想象。在虚拟空间中,开放、多元、自由、宽容、共享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开放与共享,意味着主体可以相互启迪着想象;多元与宽容,意味着主体可以启动创造的意念,自由地想象。虚拟空间排除了现代科学理性和市场逻辑对自由想象的挤压,有效地抵制想象的齐一化、单向化。虚拟空间想象的发展还有利于反抗现代文明对主体创造生活的压抑。由此,虚拟生活中主体想象的发展又有了本体论与人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索恩—雷特尔试图给康德认识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他提出,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的价值关系才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的真正缘起。在商品交换的现实抽象中出现了与纯粹知性发生相同的情形。因为现实抽象中出现的形式同一性不是由交换主体自觉发动的,社会综合的生成恰恰在他们之外。这样,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先天观念构架中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校准机制,也就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所生成的知性统觉机制,从现实基础上看恰恰是交换中发生作用的相互居有关系的间接结果。正是这种在社会生活发生的"第二自然"——个人之外自发生成的现实抽象构成了康德先天观念综合和思维抽象逻辑统摄的秘密。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投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及其形式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进行投资形成的。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都意味着将当前的经济资源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以便形成未来更高的生产能力。然而,在某些具体方面,人力投资也有着不同于物质资本投资的若干特点。其中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人力资本的形成不像物质资本那样完全依赖于物质生产过程。它既可以与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例如通过在职培训或“边干边学”形式进行人力投资的场合;也可以与物质生产过程相脱离,单纯表现为独立的人类智力与体力生长的精神与自然…  相似文献   

11.
早期网络社会互动具有匿名性和缺场性,所以一段时期以来,互联网空间被认定为不同于现实社会空间的虚拟空间。从一种历史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近二十年来,新网络社会互动技术的兴起、新软件巨头的出现、政治经济力量的介入,使得互联网空间正在经历社会互动的去匿名性、缺场行动的常态化和意义化。原有的虚拟空间正在被再生产为具有经济、政治现实意义的社会—网络空间,纯粹互联网空间的运作逻辑也被社会重新定义、整合和例行化。对于这一空间上的现实改变,我们应当给予社会理论层面的回应,重构理解网络社会的理论图式。  相似文献   

12.
1.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的真实性问题 真实的空间是物质自身的广延,世界上没有任何具体物会像几何学上的一、二、三维空间那样平滑连续而毫无间断性,物质总是在相对不同的层次上发生“间断”。因而几何学意义上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都与实际物质有“距离”,都是不真实的。 但另一方面,因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虚空,即世界处处充满物质,所以空间是处处连续而毫无间断性。因而几何学意义上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都是真实的。 — 甚至零维空间也是“真实”的。因为正是它可以正确地反映物质无限可分性,它是对物质空间无限性的表征的“下极限”。零维空间不是纯粹的无。 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认为,“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这就是空间的三维性。”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借用了几何学上的相关概念,它抛掉了一切实际物体的内部空间结构差异,是对一切实际物体空间的一般抽象。因为传统上表征空间都用整数维,所以在此意义上任何物体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都应有其“特征长度”。它是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 ,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 ,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 ,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但承认自然具有价值 ;同时认为 ,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 ,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 :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 ;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 ,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论实践活动的情感意志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创造活动中,人是以自己的整个身心、灵肉、全部本质力量去改造对象世界的。因此,人所发动的实践活动对程,既不同于自然物之间的纯粹客观化的运动过程,又与动物同周围世界之间的纯粹本能化的活动过程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既体现物的原则,又体现人自身的原则;既存在着物质的运动规律,又包含着精神的活动规律;既涉及到自然世界,又关联到社会和历史。因此,人的实践创造活动有着诸多基本特点。过去,人们一般从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角度去界定实践的特点,而忽视了实践自身所独有的内在性特点和实践主体的丰富特性。对于实践自身的内在特性笔者已有诸多论述,此文只侧重谈实践主体的基本特性——情感意志律。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力量。它除了具有明确的整体性、社会性、现实性和经济性以外,还具有量的规定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说过,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变革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6.
空间理论的三次论争与"空间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它还是一种文化、政治、心理的多义现象.空间的构造、体验以及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极大地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思想史上空间本质认识的三次论争以及近些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充分展现了空间作为"未知之地"的理论魅力.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的区分出自对空间属性的认识与把握,先验空间与经验空间的争辩则出于自然实在与主体知识的有效关联,对空间的意义的关注则产生了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区分.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更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从而证实空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 什么是主体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它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就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它是现实的、社会的,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它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从而同主  相似文献   

19.
杨悦 《河北学刊》2003,23(3):90-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不但贯彻了实践的自由品质,而且还找到了实践的最基本的现实形式--经济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内涵的分析表明,它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也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源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概念,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属于文化的范畴.经济实践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因此,经济实践中包含着文化实践的要求,文化实践实现着经济生活向人类的自由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社会历史空间是不同于自然空间的客观存在,它应该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社会历史空间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相对性和渐进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空间,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据。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改造是人类获得解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