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13.1°(t=8.124,P<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应用双生长棒固定治疗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并行双生长棒矫形术治疗的患者25例(男12例,女13例),初次术前主弯Cobb角均大于80°且Risser征≤Ⅰ级。测量初次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T1~S1高度、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分析患者的矫形效果及脊柱高度变化。同时收集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肺功能指标及胸部CT,测量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肺容积,分析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初次术前年龄7.8±1.4岁(5~9岁),随访时间40.3±13.1个月(22~54个月),撑开手术次数平均3.2次(3~7次)。冠状面主弯Cobb角初次术前为96.7°±15.5°,初次术后改善为50.7°±16.1°,至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0.3°±10.9°;T1~S1高度由初次术前23.2±3.5cm增至初次术后31.1±3.8cm,而末次随访时增至36.5±4.2cm,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初次术前为73.2°±18.9°,初次术后改善为47.7°±15.8°,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1.2°±11.6°。患者末次随访时肺功能指标及胸廓容积较初次术前明显改善。入组患者共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内固定相关并发症7例(8次),近端交界性后凸4例。结论:双生长棒应用于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有助于改善和维持患者肺功能,但仍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生长棒治疗伴椎管内异常的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1月~2016年8月共73例EOS患儿于我院行生长棒治疗,其中伴椎管内异常的患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1例,男2例,女9例,初次就诊年龄为8.2±1.3岁(6~10岁)。先天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2例。伴单纯脊髓空洞3例,单纯脊髓拴系1例,单纯脊髓纵裂3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拴系2例,脊髓拴系合并脊髓纵裂1例,脊髓纵裂合并脊髓空洞、脊髓拴系1例。术前2例患儿存在神经系统症状,包括Honor综合征1例和神经源性膀胱伴会阴部麻木1例,其余患儿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记录生长棒置入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患儿站立位主弯Cobb角和T1-S1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记录术中及随访期间的神经及内固定并发症。结果:11例患儿共进行45次手术治疗,其中包括生长棒置入11次、生长棒撑开34次。平均撑棒间隔时间为11.2±1.1个月(8~12个月),总随访时长为39.7±11.6个月(24~72个月)。11例患儿生长棒置入术前主弯Cobb角为85.2°±23.4°,生长棒置入术后为51.4°±18.9°,末次随访时为52.8°±19.4°;生长棒置入术前站立位T1-S1高度为24.6±3.9cm,初次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9±3.4cm和31.9±3.4cm。初次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和T1-S1高度与初次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11例患儿中,共3例患儿出现5次并发症。1例患者在第3次撑开时发现冠状面失衡伴骨盆倾斜和钉棒松动,撑开同时行翻修术;1例第3次撑开后随访中发现下端椎螺钉松动合并矢状面失衡,10个月后行终末期融合手术;1例第2次撑开后发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中无明显进展。所有患儿在生长棒置入和后续多次撑开及随访过程中均未观察到新发神经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椎管内异常的EOS患儿,若无明显神经损害或神经损害相对稳定,行生长棒置入及多次撑开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撑开复位长节段内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改变,手术后腰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2)min(45~90min),术中出血量(15±7)mL(10~40mL),术后随访(20±6)个月(12~36)个月。术后12~18个月拆除内固定14例。Cobb角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86°±2.42°、2.85°±0.86°、3.88°±1.05°,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19±2.33)mm、(29.51±2.62)mm、(28.99±2.58)mm,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塌陷恢复率为(95.4±11.5)%,术后3dCobb角纠正率为(78.2±8.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3±0.7)分、(5.2±0.5)分、(1.8±0.4)分,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4.3±7.2)%、(54.2±3.2)%、(8.7±0.4)%,术后3d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改善(P0.05)。所有病例未发生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腰背部疼痛及腰椎失能。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具有安全有效、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且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随访5年以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时年龄3~13岁(8.4±2.9岁)。半椎体位于L4/5 11例,位于L5/S1 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上局部侧凸角、代偿弯Cobb角、上端固定椎倾斜角、躯干偏移和矢状面上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VA),对冠状位平衡状态进行分型;并记录术后和随访时的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5.0~13.0年(6.5±2.4年),固定节段2~4个(2.9±0.6个)椎体。患者术前腰骶部原发弯Cobb角为29.8°±10.1°,术后矫正至6.5°±5.1°(P0.001),矫正率为(76.2±18.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4°±5.4°和7.8°±6.1°,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冠状面平衡状态A型5例,B型6例,C型10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有显著性改善。术前冠状面躯干偏移为24.5±14.2mm,术后矫正至14.6±11.9mm(P0.01),矫正率为(41.9±59.3)%;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0±8.9mm和9.8±8.0mm。近端代偿弯由术前的22.9°±11.1°矫正到术后8.5°±5.2°(P0.001),矫正率为(61.3±2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1°±6.0°和11.9°±6.5°,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上端固定椎倾斜角为14.4°±7.1°,术后即刻为2.6°±3.8°(P0.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4.0°、3.8°±4.2°,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上,术后及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SVA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术中矫形时发生凸侧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右足背伸肌力下降,保守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2例代偿弯进展,1例行翻修手术。结论: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一后路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明显矫正腰骶部原发畸形,改善近端代偿弯及冠状面失平衡,并且矫形效果在远期随访过程中能得到良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早发的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应用结果 .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3月行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脊柱侧凸11例,男1例,女10例;年龄2.1~10.9岁,平均6.1岁.Risser征均为0级.胸椎侧凸8例,胸腰椎侧凸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1例.10例采用Isola生长阀固定,1例采用TSRH生长阀固定.撑开1~4次,平均1.8次.随访4.2~38.1个月,平均17.3个月.结果 术前主弯Cobb角67.64°±11.43°,胸后凸31.00°±22.40°,躯干偏移(2.00±1.73)cm,T1S1高度(25.47±6.16)cm;初次术后主弯Cobb角34.64°±8.26°,胸后凸23.00°±8.06°,躯干偏移(1.49±1.31)cm,T_1~S_1高度(28.84±5.69)cm;末次术后主弯Cobb角36.82°±11.76°,胸后凸27.18°±8.97°,躯干偏移(1.11±1.29)cm,T_1~S_1高度(31.29±4.50)cm.术前、初次术后和末次术后主弯侧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手术矫止率47.15%±16.48%,T_1~S_1高度增加(3.37±1.62)cm;末次手术矫正率44.73%±19.43%,T_1~S_1高度增加(5.82±2.21)cm.治疗期间T_1~S_1每年平均生长1.6 cm(1.1~2.7 cm).5例出现并发症:3例脱钩,1例椎弓根螺钉脱出,1例断棒.结论 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允许脊柱纵向生长,同时起到矫形和控制畸形发展的作用,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通过复习病历,对年龄、撑开次数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以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54.6±22.4个月(24~100个月)。14例患儿共接受99次手术,其中85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者经历6.1次撑开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73.8°±19.1°,术后35.8°±12.8°,末次随访时34.5°±16.3°。T1-S1距离从术前23.9±4.2cm增至术后27.1±4.8cm,末次随访时为33.6±5.2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1cm/y。内固定长度初次手术术后为23.1±5.3cm,末次随访时为28.0±6.2cm。SAL术前为0.90±0.10,术后改善至0.92±0.09,末次随访时为0.96±0.11。有4例患者发生8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7例次)并发症,均在撑开手术同时进行翻修;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用于治疗5岁以下、保守治疗无效的进展性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而且对患儿胸廓畸形也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尽管该技术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但通过翻修手术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滑动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 EO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2013年1月~2016年9月本科收治的9例EOS患者采用滑动生长棒技术手术治疗。以T_1~S_1、T_1~T_(12)和固定节段的高度作为脊柱生长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记录随访期间再手术次数和各类并发症情况。[结果] 9例患儿随访24~49个月,平均(28.74±7.62)月。主弯Cobb角由术前的(70.33±10.47)°显著纠正至术后1周的(26.19±6.80)°(P0.05),末次随访时为(23.03±5.12)°。T_1~S_1高度由术前(23.74±2.27) cm,显著增至术后1周的(27.42±2.11) cm,末次随访时为(30.42±2.37) cm,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12)高度由术前(14.53±1.82) cm,显著增至术后1周(16.65±1.93) cm,末次随访时(18.92±2.11) cm,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高度由术后1周的(19.26±2.17) cm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1.54±2.25) cm(P0.05)。术后2年时,固定节段高度增加了1.32 cm,固定节段生长速度为0.66 cm/年。术后仅1例出现Adding-on现象,1例于术后2年6个月更换更长的金属棒。无手术切口感染、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滑动生长棒技术在纠正EOS侧弯的同时有效保留了脊柱生长潜能,有效减少了撑开手术次数,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关节表面涂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王岩 《中国骨伤》2007,20(5):355-358
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表面涂层的研究成为目前人工关节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材料学的发展,在人工关节表面用材、涂层类型及其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出现,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研究了声热处理钝化毛豆过氧化物酶.实验条件为:温度60~90℃、超声波频率25kHz、功率800 W.以在不同温度(60~100℃)下热处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作为对照,研究超声波协同热力灭酶的机理.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在25 kHZ、800 W的超声波、83℃下处理1.52 min,过氧化物酶钝化效果最佳.目前的研究有助于声热作用作为新加工工艺逐渐取代传统热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6.
护士医院安全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的 了解护士对医疗护理安全文化的认知情况,为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医院安全文化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经修改后的医疗安全问卷(内容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和差错事故报告系统)对23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对医疗安全知识认知总分为170.58±9.63,对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评分分别为78.82±6.26、43.96±5.10、57.39±5.33.不同职称、科室护士对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科室、学历、年龄、工龄、职称的护士对病房组织文化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特征(学历、科室除外)护士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护士对安全文化认知度低,需要加强护士医疗安全的相关意识,构建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附睾相关的抗生育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虽然至今尚没有一种直接作用于附睾并可供临床试验用的男性避孕药 ,但对附睾功能和精子在附睾成熟的研究表明 ,附睾极有可能成为男性抗生育最理想的靶器官。相关的动物试验包括直接作用于附睾精子如磺胺水杨嗪类、影响能量代谢与精子活动的氯化甘油和氯化糖苷类化合物、影响附睾环境如雷公藤单体和铜粉等。对附睾特异蛋白研究 ,可望发现免疫学途径的靶抗原 ,用于制备避孕疫苗。近年国内外对附睾特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取得某些进展 ,如SC342、bin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有助于临床附睾炎和不育症的诊治 ,同时有望成为干扰附睾精子成熟达到避孕目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19.
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雷华  李青峰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21-24,i004
目的:明确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纯化脂肪颗粒时是否采用离心以及选择最佳离心速率提供参考。方法:将脂肪颗粒经不同高速率(1 000、2 000、3 000、4 000rpm)及不同低速率(600、800、1 000rpm)离心后,即刻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将每组脂肪颗粒样本分为 12 个标本,每个标本 5ml,置入 10ml 含糖 DMEM 中孵育,1h 后检测其葡萄糖转移量,此值代表各标本的活性,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样本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大小。将经不同速率 (600、1 000、2 000、3 000rpm)离心的脂肪颗粒放置 4.5h 后再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法同上),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变化。经静置、3 000rpm 离心的两组脂肪颗粒分别植入 6 只裸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 4 点,每点 0.2ml。15 周后取出移植物,测量残留体积、重量并比较之。每组取两个移植物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脂肪颗粒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后的即刻活性随离心速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而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再放置 4.5h 后,各离心组样本活性变得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对照组(静置组)明显降低(P<0.05)。静置悬浮和 3 000rpm 离心的两组样本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15 周后,残留体积、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 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