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致残、致死率高,发生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1]。前循环动脉瘤是指颅内Willis’s动脉环前半部的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中动脉及其分支,前后交通支动脉,脉络膜前动脉[2]。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主要有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我院2011-12—2013-12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97例,  相似文献   

2.
手术显微镜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处理。在1968年2月至1975年11月期间,作者应用手术显微镜治疗了位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囊状动脉瘸137例。其中133例闭塞了动脉瘤的颈部。开颅术采用直线切口。颅内动脉动脉瘤是由额下沿蝶骨翼进行显露。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经分离外侧裂后暴露。大脑前动脉一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则应  相似文献   

3.
<正>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指位于颈内动脉前壁无分支部位的动脉瘤,最常见于颈内动脉前壁,也见于背侧壁、远内侧壁、上壁和床突旁腹侧;也有位于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的报道。但是最初的BBA定义仅限于颈内动脉。BBA典型形态是小的半球形凸起。BBA发病率占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6.5%。BBA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首次报道。1988年,Takahashi将其命名为"血泡样"动脉瘤。通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随着影像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改善预后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研究高度怀疑为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42例外伤患者,早期行DSA检查,诊断明确的给予及时治疗.结果 病情平稳后立即行DSA检查,检查在入院后1-7d,共发现8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患者,8个动脉瘤,6例位于大脑前动脉分支,2例位于颈内动脉段.3例在破裂之前、5例在二次破裂之前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治疗,5例行介入治疗.随访12个月,无再出血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例行DSA复查未见复发,2例因经济原因未行复查.术后肢体偏瘫加重1例,3个月时肢体肌力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高度怀疑为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早期行DSA检查,手术或介入治疗是治疗创伤性动脉瘤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动脉瘤罕见,仅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0.15%~0.40%,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作者通过分析12例颅内颈动脉分支部外伤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CT扫描结果、栓塞前后脑血管造影结果及随诊情况,阐明了在钝性颅脑损伤中,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必要性、时机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12例外伤性动脉瘤患者中,11例位于颅底,1例位于大脑前动脉远端。7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者,CT扫描均显示蝶窦侧壁骨折及蝶窦内血肿。其中6例(89%)出现鼻  相似文献   

6.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最大直径2.5 cm的动脉瘤,是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5%左右,其好发部位是颈内-眼动脉、颈内-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等处.  相似文献   

7.
<正>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BBA)位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床突上段前壁、前内侧壁或前外侧壁,发出于ICA主干,通常与ICA分支无关。在颈内动脉的动脉瘤中血泡样动脉瘤占0.9%~6.5%~([1]),在所有颅内动脉瘤中占1.0%~([2])。血泡样动脉瘤多为小动脉瘤或微小动脉瘤,瘤壁薄而脆弱,瘤体呈半球形凸起,出血后易在短期内进展为囊状动脉瘤,因此BBA在早期复发率及术后出血率相当高,且手术风险较高,到目前为  相似文献   

8.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是指颈内动脉-后交通分叉部位的动脉瘤,国外资料报告占颅内动脉瘤的25%,仅次于前交通动脉瘤。而国内样本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占颅内动脉瘤第一位[1]。以往文献表明Willis氏动脉环的解剖学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把发生在后交通动脉,而非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9.
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手术策略、显微手术方法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的发病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根据瘤囊位置将动脉瘤病人分为两组,组1多发动脉瘤位于同侧前循环,组2位于双侧前循环。结果 在1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中有23例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具有52个瘤囊,2个瘤囊18例,3个瘤囊4例,4个瘤囊1例:100%的组1病人和70%组2病人的所有动脉瘤存一次手术中夹闭。术后随访84%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如果有可能,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包括已破和未破动脉瘤)都应一次或分次手术治疗,动脉瘤的大小、术前分级、动脉瘤位置和患者年龄显著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判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位于硬膜下或海绵窦内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的手术前后3D-CTA资料并与手术中动脉瘤探查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该组病人共有颅内动脉瘤44个,其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共计32个:24个动脉瘤术中证实位于硬膜下,8个位于海绵窦内。将手术观察的结果与3 D-CTA图像对比发现,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在3 D-CTA图像上正好标示颈内动脉床突段硬膜环的近侧环水平,24个颈内动脉硬膜下动脉瘤在该连线上方,8个海绵窦内动脉瘤在该连线下方。结论 3D-CTA图像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可以标示近侧硬膜环水平,能清晰界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与海绵窦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至2004年共诊治了7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病人,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5-48岁,平均35.7岁;从外伤到出血时间为15—30d,平均24d。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检查。2例因外伤后迟发性血肿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时发现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眼动脉段。分别予以夹闭和包裹。3例为外伤后反复鼻衄,其中2例头颅X线平片可见前颅窝底及眼眶骨折,遂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而发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动脉瘤患者2例用GDC栓塞动脉瘤,另1例用球囊栓塞动脉瘤近、远端的ICA。另外2例为外伤后21d、30d发现颅内血肿,分别位于纵裂与侧脑室前角之间以及胼胝体内。  相似文献   

12.
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附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交通动脉瘤通常指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发生在后交通动脉段直径大于或等于2.5cm的动脉瘤称为巨大后交通动脉瘤~([1]),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难题.我们2008年以来共对本院5例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逆向抽空减压法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术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内复杂动脉瘤搭桥孤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复杂动脉瘤的术式选择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 1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12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价方法 及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12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巨大型动脉瘤6例(4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床突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3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其中7例术前MR灌注成像显示载瘤动脉远端组织存在明显缺血.选择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低流量血管吻合术;5例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且搭桥血管长度较长(≥15 cm)、术前球囊闭塞试验呈阴性、患侧压颈脑血管造影侧支循环充盈不良患者,行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11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3分;1例术后4分,3个月后改善至3分.结论 对于无法施行塑形夹闭术的颅内复杂巨大型动脉瘤患者,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其可选择的最后方法 ;而MR或CT灌注成像观察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与否.是选择不同流量血管吻合或搭桥术的关键.枕动脉、颞浅动脉或桡动脉为常用搭桥血管.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和垂体腺瘤共存的情况不常见.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前,有人推荐行双侧颈动脉造影以了解颈内动脉和垂体腺瘤间相互关系并确定是否存在血管异常和动脉瘤.已有一些报告术中颈内动脉瘤破裂和海绵窦大量出血以及随之发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本文报告1例垂体腺瘤和前交通动脉瘤共存,经蝶窦切除垂体瘤术中动脉瘤破裂.作者讨论了经蝶窦术中特别是当肿瘤向鞍上发展的情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介绍颅内巨大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手术方法。方法:(1)切除动脉瘤壁,重建载瘤动脉。(2)应用窗式成角动脉瘤夹重建载瘤动脉。(3)颈内动脉慢性结扎,动脉瘤孤立术。结果:3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18例(包括7例海绵窦段),中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术后优良者26例(81%),本组无一例死亡,术后病残率6例(19%)。随访6~24月,全部病例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动脉瘤切除和载瘤动脉重建是手术治疗巨大动脉瘤有效的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16.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所有年龄组颅内动脉瘤的1.3%,男:女=1.56:1;24个动脉瘤中,16个位于前循环,8个位于后循环;14个属于复杂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者11例;14例采用神经介入治疗,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未行外科治疗,其中2例在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1例死亡,1例因术前动脉瘤再破裂导致中度致残,其余21例结果良好.结论 (1)儿童颅内动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与成人相比,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感染或外伤性动脉瘤比例较高;(4)神经介入及显微手术都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复杂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相当一部分动脉瘤甚至不得不采用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1988年,Takahashi和Mizoi[1]首先引入血泡样动脉瘤这个概念,是指发生在颈内动脉非分叉部位前壁或腹侧的小的半球形动脉瘤[2-4]。血泡样动脉瘤并不常见,大约占所有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6.5%[4],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0%[5],所有破裂动脉瘤的0.5%~2%[6,7]。血泡样动脉瘤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囊状动脉瘤相比,受累人群主要为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不能手术的颅内动脉瘤,如某些海绵窦内或颈动脉近段动脉瘤,许多权威主张在阻断颈动脉或气囊阻断试验之前作颅内外动脉(EC—IC)搭桥术以评估该术是否需要。然而对是否需要搭桥及搭桥的最佳时机尚存争议。 作者选择了92.2~93.11间的7例颈内动脉动脉瘤接受了EC一IC搭桥术和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年龄22~72岁。4例男性,3例女性。6例为海绵窦内颈动脉瘤,伴有进行性或完全性眼肌麻痹、短暂性缺血发作及头痛,其中2例动脉瘤位于对侧海绵窦内。1例为颈内动脉前床突上一个大的梭形动脉瘤,患者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右眼视觉丧失。全部患者均接受了脑血管造影和同侧颈内动脉气囊阻断试验(30分钟)。一旦出现神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部位,探讨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8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诊断的颅内动脉瘤1768例患者的发病部位。结果 1768例患者96.35%动脉瘤位于眼动脉至前交通动脉及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处至基底动脉顶端这个节段内。结论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不良是动脉瘤发生的基础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治疗,分析颅内血管钙化与颅内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是:3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位于椎动脉,4例位于基底动脉.所有患者血钙、磷酸盐、血糖、肾功能正常.6例患者血脂增高.16例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术中切除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动脉瘤瘤壁钙化与其病理发生机制有关,常见于巨大或大动脉瘤,瘤壁血管钙化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钙、磷酸盐、血脂、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因素有关的主动耗能,多因素调控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