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对4种食用植物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籽油)共150份样品进行欧盟优控的15+1种多环芳烃(PAHs)检测,分析比较不同油种和不同级别油的污染情况,并对稻米油的精炼过程的样品检测,分析探讨食用植物油中PAHs污染的关键环节,为科学合理提出控制其健康风险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不同程度地受到PAHs的污染,检出率在5%~90%之间,平均污染水平范围0.30~4.72μg/kg;PAH4为主要污染物,平均含量12.50μg/kg,其中污染最为严重,检出率90%,平均含量4.72μg/kg;苯并(a)芘作为食用植物油的重要卫生指标,平均含量2.27μg/kg;4种食用植物油中花生油污染最为严重;稻米油精炼过程中脱酸和脱色工序显著降低了PAH4的含量,成品油苯并(a)芘含量小于2μg/kg,∑PAH4含量小于10μg/kg,达到了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张文超 《中国油脂》2021,46(4):68-71
以紫苏籽油、芝麻油、胡麻油、青花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8种植物油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种类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8种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其中花生油中油酸含量最高,为43.98%,葵花籽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为6500%,紫苏籽油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63.89%;8种植物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为芝麻油>大豆油>玉米油>青花菜籽油>胡麻油>花生油>紫苏籽油>葵花籽油,与其多酚含量一致;8种植物油的铁离子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芝麻油>大豆油>青花菜籽油>花生油>胡麻油>玉米油>紫苏籽油>葵花籽油。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浙江省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污染情况。根据浙江省食用植物油生产消费的实际情况,2016年9—12月,采用统计学方法采集151家食用植物油经销企业的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油茶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调和油8大类散装油和定型包装油,共1 208个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FB_1含量。结果表明:22个样品检出AFB_1,检出率为1.8%,超标率为0.0%;其中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调和油检出AFB_1,浙江省特产的油茶籽油和菜籽油未检出AFB_1,散装油中AFB_1检出率(3.8%)是定型包装油(0.9%)的4.22倍,食用植物油样品中AFB_1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针对市场在售的调和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等食用植物油,随机购买20种共290份食用植物油样品。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AFB_(1)、AFB_(2)、AFG_(1)、AFG_(2)以及OTA、OTB真菌毒素的含量,对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种290份食用植物油样品中,有16种共67份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真菌毒素污染,总污染率达到23.1%,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污染呈现“多种类、共分布”的特点,其中AFG_(1)污染率(14.8%)最高,其次为OTA(13.4%)。绝大多数阳性样本受1~4种真菌毒素污染,仅有少数阳性样本受真菌毒素污染数量达到5种。总体上食用植物油样品受到多种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人参、甘草、地黄、杜仲、连翘、玫瑰花6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查阅中药材中多环芳烃残留污染相关文献,搜集中药材受多环芳烃污染的数据,采用美国环保局(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A EPA)推荐的终生致癌风险(Incremental lifetime cancer risk,ILCR)为度量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药食两用中药材中多环芳烃残留的总含量范围为nd~5400.99 μg/kg,均值为828.603μg/kg,中药材中多环芳烃浓度为:甘草>杜仲>玫瑰花>地黄>连翘>人参。健康风险评价表明不同年龄组摄入人参、连翘的致癌风险可以忽略(ILCR小于10-6),摄入甘草、玫瑰花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ILCR在10-6~10-4之间);不同人群的终生致癌风险顺序为:成年人>儿童>老年人>青少年;6种中药材受多环芳烃污染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致癌风险为:玫瑰花>甘草>地黄>杜仲>连翘 >人参。结论 6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中普遍存在多环芳烃污染,对人群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本研究利用终生致癌风险评价模型对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多环芳烃污染情况进行预警,有助于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食两用食品的开发研究,同时为制定中药材中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山茶油、调和油、玉米油和芝麻油这八种天然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Schal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成为参考指标,研究了加热加速氧化对不同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Matlab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探讨POV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各种植物油的氧化过程影响显著,加速氧化过程中,脂肪酸总体变化很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减少,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不同程度的增多,n-3比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氧化减少。氧化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起了以PUFA含量分类,加速氧化条件下过氧化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植物油介电常数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同轴探针技术,探究了25℃温度条件下菜籽油、调和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芝麻油、大豆油及花生油等八种常见食用植物油的介电常数和脂肪酸组成。同时,测定了大豆油在油炸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等品质变化,与介电常数的变化规律相联系起来,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较低频段(100~180MHz)时,除花生油外,同频率下各种食用植物油介电常数大小与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较高频段(300~10000MHz)内,油的介电常数随亚油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大豆油的酸值逐渐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减小,大豆油的介电常数逐渐增加。在同一频率下,大豆油的介电常数变化与上述品质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18种市售小包装标示含有花生油的调和油为原料,对其气味、色泽、透明度、酸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以衡量它们的质量状况。结果表明,18种调和油透明度、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它们之间色泽、气味差异较大,50%的调和油存在花生油香味;通过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调和油中均存在花生油成分,但大豆油、菜籽油等廉价植物油含量超过花生油含量,为调和油的主要成分,配料表中各植物油的顺序基本反映了其在调和油中含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了解山东省部分地区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山东省部分市/县采集食用植物油,256份8类植物油,散装油206份,定型包装油59份,其中包括花生油105份、大豆油78份、玉米胚芽油9份、香油46份、调和油10份以及其他食用油17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FB1和ZEN的含量,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分析植物油中的AFB1和ZEN污染状况。结果 256份样品中,AFB1和ZEN检出率分别为44.5%、72.1%,超标率分别为7.2%、6.0%,中位数分别为0.0、4.9 μg/kg。定型包装和散装油中,AFB1超标率分别为0.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5,P<0.05),中位数分别为0.6 μg/kg、0.0 μg/kg;ZEN超标率分别为10.2%、4.9%,中位数分别为5.1 μg/kg、4.8 μg/kg。各城市间AFB1总体来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31,P<0.05);ZEN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6.06,P>0.05)。花生油和大豆油中AFB1超标率分别为16.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3,P<0.05),其他种类植物油中未发现超标;花生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香油、调和油ZEN的超标率分别为1%、1.3%、100.0%、8.7%、20.0%,各类食用油中ZEN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东部分地区食用植物油中AFB1和ZEN污染严重,其中以散装油污染最为严重。花生油中AFB1、玉米油中ZEN污染严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市场散装油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测定不同油品、不同工艺食用植物油的诱导时间,比较分析不同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稳定性从优到劣的排序为:芝麻油、高温焙炒花生油、橄榄油、压榨成品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压榨成品葵花仁油、亚麻籽油、牡丹籽油,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甘三酯和有益营养伴随物是影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