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毒学标志及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学检查结果将90例CHB患者分为血清HBV DNA阳性与阴性2组,对2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肝组织病毒学标志HBsAg、HBcAg的表达及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HBV DNA阳性组血清HBeAg阳性率、肝组织中HBeAg、HBcAg表达明显高于HBV DNA阴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而2组肝组织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血清HBeAg阳性率、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51例,在抽取血液做HBV—DNA检测时,并行肝穿刺取肝组织。应用PCR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肝患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结果肝组织中HBcAg的表达强度与血清HBV—DNA含量有明显正相关,肝组织中HBsAg的表达强度与血清中HBV—DNA含量只表现较弱的相关性。结论将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程度结合血清HBV—DNA含量作为抗病毒治疗比单一指标更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脏组织学变化情况。方法对266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行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的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1蛋白、HBV—DNA、HBsAg等的变化。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分组,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并比较肝组织中HBsAg、HBcAg在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阳性率。结果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2.716,P〈0.01)。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c=1.493,P〉0.05)。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8.47~41.29,P〈0.01)。结论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阴性组。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等病毒复制指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肝内HBsAg与HBcAg的表达情况对15例抗-HBe阳性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细胞内HBV DNA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其HBV感染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①HBV活动复制型(4例,26.7%),肝内HBV DNA、HBsAg、HBcAg三者或HBsAg、HBcAg阳性;②HBV不完全复制或表达型(8例,53.3%),肝内HBV DNA、HBsAg阳性;③HBV非复制型(3例,20.0%),肝内HBV DNA及HBV标志均阴性。提示:在血清HBeAg向抗-HBe转换的病例中,HBV感染状态不尽相同,部分患者仍存在HBV活动性复制,少数病例的HBV复制已停止,半数病例处于由活动性复制相向非复制相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腮腺组织中HBsAg、HBcAg和HBV DNA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22例血清学HBV标志阳性的腮腺肿瘤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腮腺活检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应用PCR技术对免疫组化阳性病例进一步检测腮腺组织HBV DNA。结果 22例腮腺组织中HBsAg阳性10例。阳性率为45.5%;HBcAg阳性9例,阳性率为40.9%。总阳性率为54.5%(12/22),其中HBsAg和HBcAg同时阳性7例。占31.8%。阳性信号呈棕褐色细颗粒状,弥漫分布于腮腺腺泡细胞。12例免疫组化阳性患者检出HBV DNA7例,阳性率为58.3%。结论 腮腺组织对HBV有较强的亲和力,唾液中HBV的出现可能源于受染的唾液腺组织,含HBV的唾液是乙型肝炎生活接触性传播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对23例血清HBV标志或HBsAg阴性慢性肝炎患者的HBV感染状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肝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HBsAg,HBcAg的检出率分别为43.48%、38.89%.16.67%;肝内有HBV感染依据者占65.22%,表明半数以上的血清HBV标志或HBsAg阴性患者肝内仍然存在HBV复制或基因表达。含HBV DNA的肝细胞及表达HBsAg,HBcAg的肝细胞大多毗邻灶状坏死和(或)碎屑样坏死灶,提示HBV复制及其产物表达与患者的慢性化、活动性坏死性炎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PCR法(FQ—PCR);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相应肝组织中aBcAg,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BV DNA含量较低组(A、B组),肝组织中aacAg的表达呈阴性或少数阳性;而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组(C、D组),肝组织HBcAg表达多数呈阳性或强阳性,随着血清HBV DNA含量的升高肝组织HBcAg表达强度和范围也随之增加。结论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能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组织病理检查对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8例血清HBsAg阴性、肝功能不明原因反复异常患者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肝组织HBV DNA的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的情况.结果 肝组织病理检查示:98例患者中,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73例,隐匿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0例,早期肝细胞癌5例;98例患者肝组织HBV DNA原位杂交法检测阳性率为74.49%(73/98),明显高于血清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7.14%(7/98)(P<0.01)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BsAg、HBcAg的阳性率50.02%(50/98)、30.73%(36/98)(P<0.05).结论 肝组织病理检查对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下简称慢乙肝)肝组织穿孔素表达对外周血乙肝病毒载量及肝脏内、外乙肝病毒蛋白分泌的影响。方法 对47例慢性乙肝病人作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穿孔素的表达、乙肝病毒HBsAg和HBcAg的分泌,并同期检测病人外周血HBeAg的水平及HBV DNA载量。结果 37例肝组织穿孔素表达阳性,其中强阳性13例。肝组织穿孔素表达越强,外周血HBV DNA载量越低,二者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x^2=7.902,P=0.019);穿孔素与肝内HBcAg表达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x^2=7.403,P=0.025),但与HBsAg的表达水平无关(x^2=0.454,P=0.797)。在HBeAg阳性和阴性组之间,发现肝组织穿孔素的表达似乎与血清HBeAg水平的分泌无关(x^2=1.881,P=0.390);而对31例HBeAg阳性病人以200S/CO为界进一步进行分析,发现穿孔素表达越强,HBeAg水平越低,但二者间尚未见显著统计学意义(x^2=5.283,P=0.07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穿孔素表达似可抑制乙肝病毒蛋白和病毒的分泌与产生,因此肝内穿孔素表达的水平可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发挥的抗病毒程度,因而成为影响乙肝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清HBeAg阴性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的HBsAg、HBcAg表达强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31 7例CHB患者肝穿刺标本分成血清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两组,分析两组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强度及其与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 HBeAg阴性组患者的年龄、ALT、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大于HBeAg阳性组患者;但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组患者(均P<0.05).肝组织内HBsAg表达强度与年龄、ALT、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t=12 349.0,P=0.00);HBcAg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r=0.251,P=0.007);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消失(P>0.05).结论 血清HBeAg转阴后HBV其他抗原成分仍能与肝组织维持足够活跃的免疫状态.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关系弱化.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DNA含量、肝组织中HBV-DNA含量、肝组织病理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83例,检测血清HBV-DNA的含量,并行肝穿刺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肝患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并检测肝组织中HBV-DNA的含量,同时行常规肝组织病理染色。结果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9%和53%。HBsAg 98.5%是浆膜型;HBcAg浆膜型占62.8%、胞核型占37.2%,浆膜型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较胞核型明显。HBsAg表达强度与血清HBV-DNA定量、肝组织HBV-DNA定量及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之间均无相关性。HBcAg表达强度随着血清HBV-DNA定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向关联(r=0.291,P=0.008),与肝组织HBV-DNA定量呈现明显的正向关联(r=0.664,P〈0.001),与肝组织炎症、纤维化分级也呈正相关(r=0.611,0.841,P〈0.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免疫损伤发生的免疫应答的主要抗原是HBcAg。将肝组织中HBcAg的表达结合HBV-DNA载量作为抗病毒治疗指标更可靠。  相似文献   

12.
Chen JJ  Ma SW  Wang ZH  Sun J  Zhu YF  Hou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8):1947-1951
目的 了解HBV基因型(B和C)对血清及肝内HBsAg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广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同期对应的血清和肝组织切片。用PCR-RFLP方法行HBV基因分型;Abbott Architect法定量检测血清HBsAg;采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对肝脏组织内的HBsAg和HBcAg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并对6例基因型B和8例基因型C患者血清HBV HBsAg部分区段DNA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B(47例)、C(21例)、D(3例)和B/C混合(5例)。血清HBsAg水平在基因型B和C之间无区别,但HBV基因C型患者肝内HBsAg的表达高于B型(P〈0.01)。在HBV基因B型患者中,HBsAg阳性肝细胞分布多为单个或散在几个(22/47),C型中则多为广泛分布(8/21)(P〈0.01)。在基因B型的患者中,血清HBsAg和血清HBVDNA(r=0.674,P=0.000),核心抗原核内(r=0.534,P0.000)以及细胞质表达水平(r=0.405,P=0.004)呈正相关关系;在基因c型的患者中,血清HBsAg仅与血清HBV DNA正相关(r=0.503,P=0.017)。肝内HBsAg水平仅在基因B型患者中与肝细胞质内HBcAg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18,P=0.029),与血清HBsAg、HBV DNA、核心抗原核内表达水平无相关。序列分析显示基因型B和C表面抗原前20个氨基酸序列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基因C型患者肝组织中HBsAg表达水平高于B型;而基因B型的血清HBsAg水平和病毒复制水平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3.
蔡群  张亚飞  李鸿宾  张振华  李旭 《安徽医学》2016,37(12):1477-147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的炎症、纤维化程度、血清中的HBV DNA、HBsAg以及HBeAg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CHB患者,按病理学结果分为S1组(36例)和S2~3组(67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同时利用FirbScan仪器测定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在S2~3组中,肝组织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S1组中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机体血清中DNA、HBsAg、HBeAg水平及无创肝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穿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临床诊断并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的病例共84例,血清学检测其乙肝病毒(HBV)标志物、HBVDNA病毒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所有标本均行HE染色、Masson、网状纤维、D—PAS特殊染色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评价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HBsAg和HBcAg分布及表达模式。结果:84例患者中男:女=2:1,发病年龄0~35(19.01±7.54)岁;57.14%的患者有明确家族史;HBVDNA载量10^7~10^10copies/ml;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处于G抵者最多(51/84,60.71%),最少的为G1/S2和G2/S2,分别各占2.38%(2/84);不同炎症活动度及不同纤维化程度之间HBVDNA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毛玻璃样肝细胞量与HBsAg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r=0.472,P=0.001),与HBcAg表达量无相关性(r=-0.005,P=0.973);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量较HBsAg多,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BcAg的表达以核型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病毒复制力强。虽然炎症及纤维化均呈静止状态,但仍有轻度的炎症及纤维化存在,应密切随访。警惕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cAb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36例进行肝穿刺活检的慢乙肝初治患者,分别采用雅培I2000和M2000检测HBsAg、HBeAg/HBeAb、HBcAb和HBV DNA水平;分析HBcAb水平等临床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逐渐加重,HBcAb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4,P=0.003);在HBeAg阳性患者中,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肝硬度值、ALT、AST、HBcAb、HBsAg和HBV DNA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肝硬度值、HBcAb、HBsAg和HBV DNA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BcAb>10(S/CO)为截断值时,预测肝纤维化S2~S4的敏感性为72.9%,特异度为52.63%,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2。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HBeAg(+)慢乙肝初治患者,HBcAb水平与肝脏中重度纤维化程度(S2~S4)显著相关,HBcAb>10(S/CO)可作为预测S2~S4的截断值,从而使患者避免进行肝穿刺,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与HBsAg/HBcAg和HBV DNA表达及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DAg与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及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以5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81%、71%)较乙型肝炎(94%、92%)低(P〈0.05或0.0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  相似文献   

17.
应用PAP和ABC法分别对54例慢性乙肝肝组织中HBaAg和HBcAg进行检测,分析了两种抗原在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与肝脏病理变化及血清HBV复制指标间的关系。发现肝组织中HBV抗原检出率与肝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P<0.05)。三种病理类型肝组织中,HBsAg均以胞浆型为主;膜型HBsAg主要见于CAH.ASH和CPH时,HBcAg以核型表达为主,面CAH时以浆膜型为主。膜型HBsAg和浆膜型HBcAg表达区易见到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还发现肝组织中HBcAg的检出与血清HBcAg和HBV-DNA密切相关(P<0.005)。上述结果提示:①肝细胞损伤可能并非HBV直接作用,而是机体针对HBV的免疫反应所致;膜型HBsAg和浆膜型HBcAg可能是肝细胞免疫损伤的靶抗原。②肝组织内HBcAg的存在是HBV复制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HBcAg及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对63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20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NHBV-GN)患者、12例血清HBV标志阳性的其它肾病(肾结核、肾结石、肾细胞癌、肾萎缩等)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穿刺活检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继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其阳性病例进一步检测肾组织HBV DNA。 结果: HBV-GN患者肾脏组织中均可检出HBsAg和HBcAg阳性颗粒,阳性率分别为76.2%(48/63),42.9%(27/63);20例NHBV-GN患者肾组织均未检出HBsAg和HBcAg,与HBV-GN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肾病患者肾组织HBsAg和HBcAg阳性率均为66.7%,与HBV-GN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eAg 阳性与血清HBeAg阴性的HBV-GN患者相比,肾脏组织中HBsAg和HBcAg表达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P>0.05)。17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的HBV-GN患者肾组织检出HBV DNA 13例,阳性率为76.5%,8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的其它肾病患者肾组织检出HBV DNA 2例,阳性率为2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定位肾脏,不仅可引起肾脏损害,并对病毒的复制、保存及乙型肝炎的传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