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苏合香不同提取方法的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苏合香不同提取方法的化学成分异同。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比较溶剂提取部位(石油醚和乙醚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的异同。结果苏合香溶剂提取鉴定出27个化合物(其中石油醚部位23个化合物、乙醚部位10个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42个化合物,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28个化合物。3种方法所得成分中皆含有α-蒎烯、莰烯、Bornyl Cinnamate 2和马苄烯酮等10种化学成分,溶剂提取与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成分中有14种相同成分,水蒸气蒸馏提取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有24个相同成分。结论 3种提取方法中,水蒸气提取法所得成分最多,提示该法可作为获取苏合香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海桐花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固相微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桐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分别鉴定了62种和58种成分。结论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十一烷、壬烷等烷烃的含量增加;并且提取出了水蒸气蒸馏法不能蒸馏出来的一些成分,如马鞭草烯醇、γ-榄香烯、白菖烯、(-)-α-古芸烯、绿花白千层醇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扁桃斑鸠菊挥发性化学成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扁桃斑鸠菊中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其化学成分,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 经计算机检索标准谱图库,共鉴定了59种化合物.结论 扁桃斑鸠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主要成分及含量为:4(14),11-桉叶二烯(20.90%);石竹烯(18.53%);百里酚(15.07%);1(10),11-雅槛兰烯(7.78%);β-紫罗兰酮(3.70%);γ-依兰油烯(2.34%);1-三十七醇(2.32%);3,7-二甲基-1,3,7-辛三烯(2.80%);2,6,10,14-四甲基十五烷(2.27%).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安息香不同提取方法的化学成分异同,探索安息香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最宜提取方法.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安息香溶剂提取部位(石油醚和乙醚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的异同.结果:安息香溶剂提取鉴定出5个化合物(其中石油醚部位4个化合物、乙醚部位4个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19个化合物,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12个化合物.3种方法所得成分中皆含有苯甲酸、苯甲酸苄酯、香草醛、肉桂酸苄酯4种成分,3种方法中常规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成分相对较多种类较全面.结论:3种提取方法中,安息香经常规水蒸气蒸馏提取得到的成分最多且种类最全面,提示此3种提取方法中常规水蒸气蒸馏是安息香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最宜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产自攀枝花地区鱼腥草中挥发油进行提取,同时分析鉴定其化学组分,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普通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挥发油化学组分,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测得鱼腥草挥发油含量为0.97%,鉴定出13种化学组分,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91.40%。结论普通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主要含有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3.49%)、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16.81%)、(E)-9-十八碳(烯)酸(10.00%)、β-蒎烯(8.64%)。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提取方法对罗汉果花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罗汉果花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从罗汉果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6个成分,3种提取方法只有α-法呢烯1个共有成分,各自独有成分分别有27、11和21个,各占其相对含量的22.16%、12.09%和49.65%。结论 3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在成分和含量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露珠珍珠菜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露珠珍珠菜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了露珠珍珠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共鉴定出17个化合物,占露珠珍珠菜挥发性成分的98.75%。结论:露珠珍珠菜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棕榈酸(48.00%)、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2.93%)和(Z,Z)-9,12-十八碳二烯酸(7.42%)。  相似文献   

8.
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薄荷中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GC-MS联用技术比较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挥发油和薄荷顶空气体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挥发油和薄荷药材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应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两种提取方法的挥发性成分。结果两种提取方法无论在成分还是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操作简单,是分析薄荷中挥发性成分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贵州产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MS进行鉴定。结果:从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中得到2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19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6.23%。主要挥发性成分为(S)-1-甲基-4-(5-甲基-1-甲基-4-己烯基)环己烯(48.83%)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6.15%)。结论:杏叶茴芹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  相似文献   

10.
GC-MS分析臭常山根、茎及叶中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运用GC-MS分析臭常山根、茎及叶的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并比较其成分种类的异同与含量差异。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分别提取臭常山根、茎及叶的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用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臭常山根、茎及叶中分离出85个峰,共鉴定了83个化合物。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1-甲基-5,6-二乙烯基-1-环己烯(80.70%)和3-甲基-3,4-二乙烯基-1-环己烯(7.59%),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α-蒎烯(36.12%)、苄基异腈(14.46%)、苯乙基异氰(12.57%)、甲基辛基酮(4.59%),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2-己烯醛(21.11%)、Diktaminin(19.00%)、桧烯(10.79%)及氧化石竹烯(6.25%)。结论:臭常山根、茎及叶所含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共有成分11个(分别占根、茎、叶挥发性成分的93.15%,51.82%和20.33%),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臭常山根、茎及叶入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 方法: 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薄荷酮(26.75%),胡椒酮(16.61%),柠檬烯(6.00%),石竹烯(4.26%),α-毕橙茄醇(4.10%),[s-(E,E)]-1-甲基-5-甲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戊烯(3.63%),6种主要成分占到总提取物的61.35%。 结论: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有别于内地产薄荷品种,值得进一步针对性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比较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萃取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组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红车轴草种子中鉴定出46种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为3. 48×109。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30. 24%),正己醇(11. 94%),2,2,4,6,6-五甲基庚烷(11. 00%),壬醛(7. 74%),辛醛(6. 79%)和己酸(6. 04%)。白车轴草种子中鉴定出44个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为6. 37×109。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42. 98%),十七烷(14. 47%),3-辛醇(9. 42%),己酸乙烯酯(8. 82%)和5-甲基-4,6-二羟基嘧啶(6. 59%)。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共有20种成分相同,但各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差异。1-辛烯-3-醇为共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物质。红车轴草种子有26种特有成分,占挥发性组分的54. 85%。白车轴草种子有24种特有成分,占挥发性组分的46. 79%。结论: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挥发性成分,两品种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峰面积和相对含量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HS-SPME-GC-MS分析香荚兰豆中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香荚兰豆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富集,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分离分析,并筛选了固相微萃取纤维头,优化了SPME的操作条件。 结果: 共分离并鉴定出28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17%。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香兰素(48.28%),其次为愈创木酚(15.54%)。 结论: 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为香荚兰豆进一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树发的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树发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4个挥发油成分,占总量的17.9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萜类(6.71%),酮类(4.19%)及醇类(3.27%),主要成分为4-戊烯-2-酮(4.19%),cis-7-十四烯醇(3.03%),3,7-二甲基辛烯(1.30%),新己烷(1.28%)和大牦牛儿烯D(1.01%);共鉴定出33个脂溶性成分,占总量的89.6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脂肪酸类(81.65%),烷烃类(4.49%)和醇类(1.67%),主要成分为反亚油酸甲酯(34.98%),油酸甲酯(10.94%),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7.40%)和硬脂酸甲酯(4.13%)。结论:首次从树发中提取并鉴定了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为树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半枝莲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PDMS/DVB SPME萃取头,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江苏、广西南岭、江西南昌、湖南、四川5个产地半枝莲的挥发性成分,用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产地半枝莲含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从江苏、广西南岭、江西南昌、湖南、四川5个产地的半枝莲中共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45个,共有化合物13个,分别为1-辛烯-3-醇,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甲酸酯,苯乙醇,甘菊环,2-甲氧基-3-(2-丙烯)苯酚,1,2-二甲氧基-4-(2-丙烯)苯,十五烷,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正十六烷,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十六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六烷酸。结论:这13个共有峰可作为半枝莲挥发性成分中特征性指标成分,但不同产地半枝莲所含挥发性主成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毛血藤根茎的挥发性成分,为毛血藤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毛血藤根茎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99个化学成分,鉴别出6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8.598%,其主要成分为柏木脑(7.001%),麝香草酚(5.948%),己醛(4.593%),双戊烯(3.708%),芳姜黄酮(3.438%),壬醛(3.256%)等。结论: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毛血藤根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为毛血藤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鸡矢藤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从鸡矢藤中鉴定出了18个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5.28%,其中百里香酚(30.97%),二甲基二硫(9.78%),喹啉(5.74%),十六酸(5.5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07%),邻苯二甲酸二甲酯(3.67%),壬醛(3.65%)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18%)等的含量较高。结论:鸡矢藤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百里香酚和邻苯二甲酸酯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分析榉树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榉树叶中挥发油,通过GC-MS 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1.06%。主要成分为丙酸乙酯(3.61%),乙酸丁酯(8.28%),2-己烯醛(1.66%),丙苯(1.46%),对乙基甲苯(6.18%),三甲苯(5.61%),芳樟醇(1.09%),6-甲基-3,5-戊二烯-2-酮(1.43%),香叶基丙酮(1.43%),β-紫罗酮(1.12%),棕榈醛(1.25%),肉豆蔻酸(1.07%),法尼基丙酮(1.8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82%),植物醇(5.72%)。结论:该研究为榉树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多种现代色谱技术对番荔枝子超临界CO2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 从番荔枝子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2-[5-[5-(1-羟基十二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9,12-二羟基十二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1)、3-[11-[5-[5-(1-羟基癸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8,11-二羟基十一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2)、3-[9-[5-[5-(1,3-二羟基十四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9-羟基壬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3)、3-[8-[5-[5-(1-羟基十四烷基)-2-四氢呋喃基]-2-四氢呋喃基]-2,8-二羟基辛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4)、阿诺西林甲(5)、annosquacin A(6)和乙酰紫玉盘素(7)。结论 化合物14为4个未见报道的新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顺式-11-羟基鳞状辛素丙(1)、10-羟基鳞状辛素(2)、鳞状亭素戊(3)和鳞状亭素己(4)。  相似文献   

20.
地锦草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地锦草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地锦草全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地锦草中共鉴定出22种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93.89%,其中主要成分为酮(32.33%)、酸(25.32%)和酯(14.55%)等。结论:研究表明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为棕榈酸(20.35%)、植醇(16.41%)和2-甲氧基-4-乙烯苯酚(10.98%)。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可巴烯可能是地锦草主要的赋香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