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包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包膜下积液的病因、治疗经过。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3例男性和1例女性患者由体外震波碎石(ESWL)引起,1例女性由输尿管镜检引起,其余2例无明显原因。同位素分肾功能检查均有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例有高血压和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水平升高(Page肾)。7例均行肾包膜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结果随访6~24月(平均11月),无1例肾包膜下积液复发。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4周血压逐渐降至正常,复查血中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正常。5例患肾功能完全恢复,2例3月后患肾的肾小球滤过率较对侧下降15%和25%。结论对外伤和医源性肾包膜下积液或积血患者要严密观察,有肾性高血压或患肾功能减退者应积极外科治疗,防止发生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腹腔镜肾纤维膜切除应为首选方法,严重患者行肾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1例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9例,男2例,平均(37.4±6.9)岁,单侧4例,双侧7例,均为初发,患者均于治疗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结果:1例未做任何处理,予以密切随访;3例行后腹腔镜肾包膜切除术,余者行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术。10例患者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超引导下引流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0.6±11.7)个月2例复发,再行后腹腔镜手术。行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无一例复发。结论: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为临床罕见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可通过B超、IVU及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首选肾包膜下穿刺引流术,如引流术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行后腹腔镜肾包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肾包膜下积液(附1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肾包膜下积液10例,其中4例包膜下尿液囊肿,6例包膜下血肿。主要特点为影像学检查见肾包膜下有液性区征象,局部或全部包绕肾脏。肾包膜下积液是多种疾病肾脏的一种表现,CT检查是目前确诊最可靠的方法,应尽可能作出病因诊断,以获得理想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术后症状性肾包膜下积液或血肿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对286例行经皮肾镜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例患者术后出现症状性肾包膜下积液或肾包膜下血肿,均采取局麻下B超引导肾包膜下积液或血肿肾镜穿刺套装穿刺引流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治愈。结论经皮肾包膜下积液穿刺引流对症状性肾包膜下积液或血肿可取得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5.
肾包膜下积液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例肾包膜下积液,其中12例因尿路梗阻,4例因肾实质感染而形成;3例原因不明。均经CT明确诊断。结果19例肾包膜下积液中,15例针对病因治疗,即解除梗阻,控制肾实质感染后,积液均有吸收减少;原因不明予以对症治疗。积液亦被吸收。结论尿路梗阻是肾包膜下积液的常见原因,增高的肾盂压力使得尿液经静脉、淋巴管或直接返流到肾周;急性肾绞痛因肾盂压力的急剧升高,更易形成包膜下积液。肾实质的感染也是形成积液的重要原因。在对因治疗,解除梗阻,控制感染后,肾包膜下积液均可逐渐被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罕见病节段性肾发育不全的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个案分析及文献复习,对本病进行探讨。结果 本例无尿路感染史、无输尿管扩张或积水等可排除逆流性肾病,倾向先天性发育障碍。根据少年严重高血压,血浆RAA增高,结合彩超、肾动脉DSA及CT检查,可确诊本病。结论 此病以少年严重高血压,双侧肾萎缩为特征。RAA增高为高血压原因。本病治疗降压、延缓肾功能减退为主要原则,单侧者可行患肾切除,双侧者ACEI及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包膜内切除严重感染粘连性无功能肾的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38~61岁,平均46岁。肾结核5例,肾非特异性感染4例。左侧5例,右侧4例。9例均行后腹腔镜包膜内肾切除,沿肾脏长轴切开增厚的肾包膜,包膜内游离肾实质,紧靠肾门处再次环行切开肾包膜,分离肾血管周围脂肪,使肾蒂组织薄到足以用血管闭合系统(LigaSure)凝固肾动静脉。离断肾蒂,取出标本,留置腹膜后引流管。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时间。结果9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0h,平均2.2h;术中出血量40~120ml,平均7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2d;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术后住院6~8d。随访1~10个月,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效果好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严重感染粘连性无功能肾的肾蒂处理难题。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包膜下积液是指肾固有膜和肾实质之间的积血或积尿,多为继发于肾脏外伤的Page肾和继发于婴幼儿上尿路梗阻的肾包膜下积尿,无外伤及尿路梗阻的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罕见,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H  Shen M  Qia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43-944
目的 提高对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17例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血肿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采用B超、CT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手段。17例中,肾切除手术13例,肾活检术1例,其余保守治疗。结果 随访6-108个月,死亡3例,其余均健在。结论 影像学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最有诊断价值。治疗方法应根据病因决定,多数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0.
肾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120例报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回顾分析1975~1995年间收治的肾损伤患者120例,其中血尿116例,行大剂量IVU检查78例,有异常发现45例;Ⅱ~Ⅳ级肾损伤IVU阳性率为95%;CT检查20例,其中9例诊断为Ⅲ类肾损伤并经手术探查证实。对81例Ⅰ、Ⅱ类肾损伤者行保守治疗,除1例随访发现高血压外其他患者无并发症;2例Ⅲ类肾损伤行保守治疗失败行肾切除,8例Ⅲ类肾损伤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而痊愈;手术探查28例,肾脏仅为挫伤者10例,肾深度裂伤6例修复成功,12例伤情重者行了肾切除。120例中除1例死亡外,其他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合文献,对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外伤分级与肾切除手术指征的关系,提高肾外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52例肾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肾外伤中30例保守治疗成功,22例行肾切除术。结论对肾外伤患者需及时地诊断、分型,明确提供治疗的依据;患者创伤严重程度、有尢并发伤、全身情况、肾脏有无病理基础和肾切除的手术指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方珐总结国内文献报告75例及本院I例特征性病例的发病原因,提出诊断及治疗意见。结果76例患者中治愈70例,59%病因为尿路梗阻,53%治愈方法与降低肾盂压有关。结论肾包膜下积液的基础病理改变是患肾肾盂压升高,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方法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肾包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中,除消化道晚期肿瘤致尿路梗阻2例死亡,余均经治疗后积液吸收.结论:肾包膜下积液其病因复杂,应视其病因及症状作相应手术及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肾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以突发性、持续性严重血尿为主要症状的5例先天性肾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肾盂造影(IVU)、CT及膀胱镜检查,未能明确病因。1例行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动静脉瘘;4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确诊,同时行栓塞治疗。结果:4例栓塞治疗患者术后肉眼血尿立即得到控制,5天后尿常规检查正常,随访3个月~8年,均无复发,无高血压情况,双肾放射性核素扫描提示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轻度降低。1例肾切除患者术后血尿消失,对侧肾功能代偿正常。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是诊断先天性肾动静脉瘘的关键检查,同时行栓塞治疗是最佳方法,具有创伤性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侧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输尿管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尿管梗阻致肾包膜下积液的原因与处理办法。方法:报告8例此种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输尿管结石所致者5例,外来肿瘤压迫输尿管、良性疾病手术后输尿管受压和放疗所致输尿管梗阻者各1例。针对梗阻原因分别行输尿管逆行插管、碎石、手术探查及肾包膜下穿剌等治疗。结果:8例患者输尿管梗阻解除后肾包被膜下积液均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肾包膜下积液大多由泌尿系结石致梗阻而引起,也可由输尿管附近病变压迫输尿管致管腔梗阻所致。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常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外伤性肾孟检尿管交界处断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无特异性表现,主要有肾周积液、血肿形成及肾盂积水,伴有肾挫裂伤时可有包膜下低密度影;增强后分泌期扫描表现为肾周高密度影积聚、输尿管显示不连续,尤其是三维重建能直观显示肾孟输尿管交界处断裂征象。结论:CT对外伤性肾孟输尿管交界处断裂有重要诊断价植,尤其是增强后分泌期扫描及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出血:10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诊治自发性肾包膜下和肾周出血患者10例,其中腺癌4例,肾结石、SLE肾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结核、门脉高压症及不明原因各1例。3例肾腺癌行根治性肾切除,4例行血肿引流加肾活检术,病理报告与术前诊断基本相符。保守治疗3例,其中1例初诊时病因未确定者18个月后CT提示肾恶性肿瘤。认为CT是确定出血范围和检出病因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补充CT的不足,对病因未明者,宜做密切的薄层CT随访性检查,根治性肾切除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肾包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包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8年12月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包膜下血肿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其术前、术中可能存在的导致肾包膜下血肿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2例行双侧输尿管镜碎石术,1例行单侧输尿管镜碎石术,手术均顺利,但均发生肾包膜下血肿,其中1例术前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尿路感染,发生双侧肾包膜下血肿并失血性休克;1例老年男性术前无其他并发症,术后术侧腰部出现皮下瘀斑,B超发现肾包膜下血肿;另1例术前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行双侧输尿管镜碎石术,术后发生单侧肾包膜下血肿。结论:肾包膜下血肿是输尿管镜碎石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高龄、尿路感染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本身导致的肾盂内压力改变是其发生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19岁,于2007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胀痛,持续性,阵发加剧,无恶心、呕吐和眩晕。次日上午头痛加剧,且出现抽搐,遂来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测血压为200/11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予以降压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行头部CT检查无异常。超声提示:(1)左‘肾破裂;(2)左。肾多发结石并积水;上腹部CT见左肾周积液,包膜完整。门诊以“1.左肾破裂;2.左。肾多发结石并积水;3.肾性高血压脑病?”收入院。患者因“左肾结石”于2007年4月在外院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肾脏恶性淋巴瘤(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3例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患者中手术活检加化疗1例,手术切除加化疗1例,术前化疗加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1例。3例均诊断为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死于肾衰,另2例分别存活38个月和8个月,仍在随访中。结论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学征象与肾细胞癌相似,肾脏包膜或包膜下弥漫浸润被认为是原发性肾恶性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通过经皮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治疗应根据组织学分型、分期及肿瘤大小,采取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