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正常大鼠骨组织形态与去势大鼠的差别,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方法:切除成年雌性大鼠双侧卵巢成实验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将股骨远端骨组织经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包埋切片后观察骨组织形态,测量各项参数。结果:去势大鼠骨组织皮质及骨小梁变薄,骨矿化率增高,矿化缘长度增加,小梁表面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卵巢功能下降,骨吸收-形成失衡是早期骨丢失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正常大鼠骨组织形态与去势大鼠的差别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方法 :切除成年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制成实验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将股骨远端骨组织经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包埋切片后观察骨组织形态、测量各项参数。结果 :去势大鼠骨组织皮质及骨小梁变薄 ,骨矿化率增高 ,矿化缘长度增加 ,小梁表面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 :卵巢功能下降 ,骨吸收 形成失衡是早期骨丢失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兔动物实验研究了摄入铝对骨骼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铝摄入量增加,骨铝蓄积显著,血清铝及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增加,并呈正相关(P<0.01);骨钙、磷增加,血清钙明显下降(P<0.05)。病检查脱钙骨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未见明显异常;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显示高、低铝组组实验动物的类骨质有增加的趋,高铝组趋势,高铝组矿化障碍,同时低铝组骨组织形成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体骨组织是动态变化的,每年大约有10%的骨组织被改建。骨形成、骨吸收构成了骨组织的改建过程,这个过程即是破骨细胞不断清除旧骨,成骨细胞形成类骨质并进行矿化,该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耦联并发生在同一重建单位中。骨量的多少取决于同一骨重建单位中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第四届世界骨质疏松大会对该病作了如下定义: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矿密度低于健康人均值2.5个标准差;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如破鱼网状);骨脆性增加,在轻度或中度外力作用下就会发生骨折。临床主要表现是腰腿痛、驼背和身长缩短。生化改变表现为性激素和VD代谢产物水平降低、肠钙吸收降低等。  相似文献   

6.
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iod hormone ,PT H )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parathyriod hormone‐related peptide ,PT HrP)是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骨代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过程。当骨吸收超过骨形成时,会引起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1],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骼疼痛,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因而减少骨折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主要目的。临床有促进骨形成(PT H、PT HrP和锶制剂等)、抑制骨吸收(双膦酸盐、降钙素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促进骨矿化(钙制剂及维生素D等)3类药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其中抑制骨吸收类药物,只能延缓疾病的发展,并不能治愈骨质疏松,因此促进骨形成且增加骨量的药物对临床应用更具有价值。本文就 PT H、PT HrP的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组织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生长因子调节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骨组织的形成是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信息传递及类骨质形成、类骨质钙化的过程。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骨细胞是骨形成的前提,骨矿化、钙化是骨形成的关键过程。很多骨生长因子可调节这几个阶段,从而最终调控骨形成。骨在形成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骨重塑和骨改建来适应外界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二仙汤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二仙汤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去卵巢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症,12周后,取胫骨近端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骨密度.结果:二仙汤能显著增加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厚度(P<0.01),减少骨小梁分离度(P<0.05);增加骨形成参数:矿化沉积率(MAR)、骨形成率(BFR/BS、BFR/BV、BFR/TV)(P<0.05, P<0.01);减少破骨细胞数(P<0.01)且显著增加去卵巢大鼠股骨骨密度(P<0.05).结论:二仙汤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有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珊瑚/骨髓复合人工骨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珊瑚/骨髓复合人工骨(简单复合骨)的成骨效应,将复合骨植入兔背部肌袋和颅骨缺损,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其成骨情况。结果显示:复合骨植入肌袋后4周,局部有骨组织形成,而单纯珊瑚植入区未见骨组织成分。复合骨植入骨缺损后6周,局部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P〈0.01);术后12周,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而单纯珊瑚植入区则表现为不完全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成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证实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表现为较强的增殖能力和向多种间充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可向成骨系细胞方向分化。在体外培养时具成骨细胞样细胞表型,植人体内可产生矿化骨组织。本文对其体内外成骨实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徐虎  李明全  胡蕴玉 《医学争鸣》2003,24(18):1710-1712
目的 :观察在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中破骨细胞抑制因子配基 (osteoprotegerinligand ,OPGL)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作用 ,以及地塞米松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将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组培养 ,在A组中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OPGL ,B组中再加入地塞米松 .多核巨细胞形成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artratere 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及甲苯胺蓝染色 .将象牙骨片上骨吸收面积经计算机图像分析以确定其差异 .结果 :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 7~ 10d ,可以见到大量的多核巨细胞 ,体积巨大 .B组中 ,多核巨细胞出现较A组早 .几乎所有的多核巨细胞表现为TRAP强阳性 ,而多数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为TRAP阴性或弱阳性 .在象牙骨片上有大量的骨吸收陷窝形成 ,A、B两组的骨吸收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OPGL可以诱导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并具有骨吸收活性 .地塞米松可加速OPG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作用 ,但对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元豫  刘霞  李坤  郭永荣 《北京医学》2014,(10):830-835
目的观察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CPN10)对成骨细胞(OB)-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s)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生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培养上清相通但二者互相不接触的成骨细胞一单个核细胞共育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和CPN10(10μg/ml)处理组。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TRAP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破骨细胞生成及小牛骨磨片吸收陷窝,②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与破骨细胞生成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结果两组细胞均有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小牛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所获TRAP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显著小于CPN10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PN10组与对照组相比NFATc1、c-Fos、RANKL、OPG 相对浓度分别为33.4798±177;2.0929、47.974±177;5.1628、47.0861±177;2.2033、7.4642±177;0.6791(P〈0.05),对照组各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CPN10组。结论 CPN10在成骨细胞-单个核细胞(OB-PBMs)共培养体系中可促进OC的生成及骨吸收,CPN10通过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致其分泌的OPG/RANKL比例失调,并上调破骨细胞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静态骨组织形态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宝西  赵新  王茂贵 《医学争鸣》2001,22(18):1707-1709
目的:利用早产儿尸检的整块股骨,研究早产儿时期骨形成和吸收静态参数的变化,探讨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出生后1wk内死亡的早产儿21(男12,女9)例,胎龄25-36wk,出生体质量484-2445g,应用半自动计算机技术对骨皮质、骨小梁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随着胎龄的增加,骨容积(BV/TV)明显增加,骨表面(BS/BV),类骨质容积(OV/BV)和静止表面(RS/BS)明显减少;男性较女性的骨皮质形成参数OV/BV,Ob,S/BS,O.Th和骨吸收参数N.Oc/TAr明显增高;随着体质量的增加,Tb.Th,Vd.Th明显增加。结论:早产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可能是早产儿发生代谢性骨病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左归丸可通过多种分子通道调节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使两者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进而发挥减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疼痛程度、促进骨发育、增加骨密度、提高骨强度的作用。临床应用左归丸治疗OP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可长期服用,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的特点和优势。但目前左归丸治疗OP的效应机制仍需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今后可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基于中医理论进行多方面、多靶点的实验研究;合理使用临床试验研究结论,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优化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加强症状评价的标准化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计量学参数变化及大鼠肾脏1,25-(OH)2D3受体(VDR)mRNA 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5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为5组,假手术组、单纯去势组以及去势 补充雌激素组、去势 补充孕激素组、去势 补充雌、孕激素组,每组5只.喂养3个半月后处死,取出肾脏,RT-PCR方法检测VDR mRNA的表达;取胫骨上段不脱钙骨制片,应用半自动图像数字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计量学参数.结果:与假手术组、雌激素及雌孕激素组相比,去卵巢大鼠松质骨骨量明显减少,伴有骨结构变差,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参数值增加(P<0.05);与去卵巢组相比,孕激素组大鼠无显著改变.去卵巢组大鼠肾脏VD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雌激素组及雌孕激素组(P<0.05);而与孕激素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和骨形成,降低骨转换,可能与促进去卵巢大鼠肾脏VDR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男性患者中高水平血清瘦素(leptin)对高转运性肾性骨病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0例男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清leptin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和骨钙素(BGP)的血清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碱性磷酸酶(AKP)和其它相关指标的水平;定量CT测量第5腰椎,双侧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大粗隆和股骨粗隆间的骨密度(BD),分析血清leptin与BDi、PTH、BGP等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血清leptin与iPTH负相关(r=-0.730,P<0.05)、与BGP负相关(r=-0.331,P<0.05),校正体重后血清leptin水平与第5腰椎、股骨颈、股骨大粗隆和股骨粗隆间BD负相关(r分别为-0.269,-0.585,-0.708和-0.735,P均<0.05)。结论CRF患者的高瘦素血症有抑制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即抑制骨的高代谢转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例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hypoxiainducible factor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HIF-PHI)治疗地中海贫血合并肾性贫血的病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患有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CD41-42杂合,因高血压、糖尿病进展为尿毒症,并发肾性贫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患者贫血不能纠正,长期依赖输血,后改用HIF-PHI罗沙司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调控骨代谢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调控作用 ,利用酶水解法和酸水解法分别制备了淫羊藿黄酮苷的 2种代谢产物。采用鼠颅盖骨机械法分离和体外培养获得成骨细胞 ,采用新生兔长干骨机械分离法获得破骨细胞 ,采用VD3诱导鼠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破骨样的多核巨细胞。实验组培养液为 1 0 %胎牛血清 +αMEM培养液 +不同浓度淫羊藿黄酮苷及代谢产物 ,对照组不加药。分别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和3H TdR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生和碱性磷酸酶 ,用骨钙素衡量成骨细胞的分化状态 ,用Actin ring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态变化 ,用图像分析仪分析体外骨吸收陷窝面积 ,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OCL的形成 ,用RT PCR法检测和破骨样细胞形成有关的分子机制。发现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增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 ,但对成骨细胞晚期分化指标骨钙素无显著作用。同时 ,使破骨细胞Actin ring回缩 ,从而使骨吸收陷窝面积减少。此外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成骨细胞中RANKL和OPG的表达而达到抑制破骨样细胞形成。以上结果说明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一方面抑制破骨样细胞形成和成熟的破骨细胞对骨基质的吸收 ,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刺激骨形成来调  相似文献   

19.
用30只日本大白兔,其中10只每日每公斤体重喂NaF50mg,10只每日每公斤体重喂NaF10mg,另10只作为对照,喂饲7月后杀死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尤其是高剂量组)表现明显的骨膜下新骨增生以及多发性外生骨疣和内生骨疣,有的表现骺软骨下骨质疏松,极少数骨有弯曲变形。与人类氟骨症不同的是,大白兔骨骼X改变以四肢长骨最明显。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新骨生成和旧骨吸收都加速且呈现紊乱。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妇女胫骨定量超声检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行  段定红  黄敏丽  张珏华 《上海医学》2003,26(11):848-850
目的 探讨胫骨定量超声测量与血生化骨代谢指标在不同年龄组妇女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共457例绝经前、后妇女,其中绝经前组89例,按年龄分为3个亚组:绝经前第1组(25~35岁)23例,绝经前第2组(36~45岁)31例;绝经前第3组(46~55岁)35例。368例为绝经后组,按绝经年限分为:绝经后第1组(绝经1~5年)88例,绝经后第2组(绝经6~25年)2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骨吸收指标尿胶原吡啶交联与肌酐比值(Pyd/Cr)、骨形成指标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骨钙素(BGP)、血I型胶原羧基末端前肽(CICP),同时测定胫骨超声速率(SOS)。结果 所有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早期均有明显升高。绝经前第3组的骨吸收指标:Pyd/Cr已较绝经前其他两组明显升高。绝经后妇女的SOS值均较绝经前显著降低。结论 骨形成指标的改变落后于骨吸收指标,Pyd/Cr能较早反映围绝经期骨代谢的变化,SOS可简便、准确地反映绝经后妇女骨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