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建》1994,(2)
怎样区分“毛遂自荐”与跑官要官的界限?袁聪在中国,“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讲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国家战事紧要关头,自己推荐自己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结果智勇双全的毛遂,说服了骄横的楚王,促使楚国出兵抗秦援赵。通过自荐,毛遂的...  相似文献   

2.
试题:“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毛遂自刎”的故事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据史料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自刎”身亡。请根据这段历史典故,结合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本题的主旨是从反面案…  相似文献   

3.
宛诗平 《奋斗》2010,(9):62-63
<正>近闻某地一位机关干部,三年前毛遂自荐要求到该地一所发展无力的职业学校当校长,由于他的勤奋敬业和聪明才干,很快使学校走出了困境。不久,县里就提拔他为主抓全县教育工作的教育局局长。但担任局长后,虽然他也尽了很大努力,却始终无法适应工作,于是就主动"让贤",要求调回原来单位。此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毛遂自荐"早为人们熟知,毛遂之所以敢于"自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之所长,并勇于进取,在这里勇气和才干缺一不可。但笔者以为,相对于"毛遂自荐"来说,"毛遂自退"更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杜奉文历史上有孔明挥泪斩马谡。马谡是蜀汉名将,因恃才自傲,不听忠言,失去所守的军事重镇──街亭,造成蜀伐魏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全盘失利。为了维护铁的军纪,诸葛亮只好挥泪杀掉马谡。而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有“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5.
善任与善免     
正毛遂自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对此写下"眼瞎"两字的眉批,也许鲜为人知。毛遂投奔平原君门庭三年,平原君竟然对他无甚了解。当平原君要组织20人的赴楚使团尚缺一人时,毛遂自荐,平原君则以未闻左右对毛遂的称颂,而断定其无贤,不让同往。  相似文献   

6.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7.
“毛遂自荐”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人们中传为佳话,近年来,自荐这种方式又重新活跃于干部制度改革的实践中。我国一批有志之士在改革中挺身自荐,或如温元凯自荐担任科技攻关的带头人,为科技体制的改革闯出一条新路;或如马胜利自荐担任厂长,挽救了濒于倒闭的工厂。这些新时代的“毛遂”,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他们站在改革的前列,成为一支生气勃  相似文献   

8.
看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骄纵轻敌、一意孤行的马谡因失街亭而掉了脑袋,以致历来受到人们的贬斥。可是细细想来,其实马谡亦有可敬、可学之处。 首先,他对工作的态度是严肃的、积极的。大敌当前,面对司马懿的千军万马,马谡没有丝毫畏惧,而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毅然立下了“军令状”。 其次,他勇于承担失街亭的责任。战败归来,马谡自缚于统帅帐前领罪,既没有倚仗与诸葛亮的关系摆功劳去狡辩,也没有把罪责推到王平分兵削弱兵力 的事件上去,更没有 托人说情强调客观原 因以求照顾,而是一 人做事一人当,心…  相似文献   

9.
公正无私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做了生动描述。从行文中,人们不难看出,他对“失街亭”一事的处理是完全赞同的。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这是陈寿公正无私品德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创业教育不应“忘记”失败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毛遂自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作为赵国平原君的食客,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抗秦,很是露了一手。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其实,毛遂在他自荐之后没满一年,就死了。  相似文献   

11.
提起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可说是一位妇孺皆知、赫赫有名的“败家子”。这位不到40岁的“参军”主动请缨,镇守街亭。孰料执掌权力后,刚愎自用,大大咧咧,玩忽职守,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在他手中白白丢失。从此,蜀国战局急转直下。马谡本人,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千古笑柄。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遥想当年,马谡作为一员战将,刚愎自用,在事关大局的街亭一战中,不按主帅孔明的部署行事,不听属下王平的劝谏,舍水上山,结果惨遭大败,痛失街亭,使蜀军全线动摇。诸葛亮只好退兵,北伐也因此宣告失败。按说胜负乃兵家常事,但诸葛亮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却用了出人意料的非常手段。其一,为严明法纪,以儆效尤,诸葛亮毅然决然将马谡处斩,这为后人留下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千古美谈。即便在今天讲法治的社会,这种做法也是难能可贵的,毕竟诸葛亮与马谡有着“义同兄弟”的深厚情谊。其二,为惩罚主…  相似文献   

13.
在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知天文、晓地理、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他的本事似可概括为一句话:“有先见之明”。 其实,诸葛亮并非对什么都有“先见之明”。就说他挥泪斩马谡一事吧,能把失街亭的责任都推给马谡吗?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为什么还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呢?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失街亭,人们通常都认为是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才酿成此祸。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孔明“平生谨慎”,何以偏偏会错用马谡?对这点,人们却往往未加深究。其实,诸葛亮这一跟头,原本是非栽不可的。因为他感情用事,亲亲疏疏,这就失去了识人治事的正确标准,也就免不了闹出乱子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人情     
不论是书还是影视作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看一遍有一遍的感受,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最近,我重读《三国演义》就感受颇深。诸葛亮精明一生,鞠躬尽瘁,留下了一世英名,但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细想想,诸葛亮同样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尤其是在那种人身依附关系异常突出的封建制度下,不得已也需要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一点,在放关云长和斩马谡这两件事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守街亭的战役中,马谡死搬教条且刚愎自用,蜀军因此丢掉了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要地。马谡确实该杀。说起该杀,我看这关云长同样是罪不容赦。华容道已围堵…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因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杀了先锋马谡,在历史上留下个“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掩饰了诸葛亮在决定魏蜀命运的街亭之役上的决策错误,而且还为他塑造了一个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8.
难在何处?     
难在何处?谷正雄报载:去年,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玩忽职守案已过4920件,有的渎职失职犯罪动辄损失数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然而,作为当事者的“马谡”们却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惩处,人们唉叹说:“如今‘马谡,难斩首!”马谡刚愎自用,置丞相军令于不顾,...  相似文献   

19.
但凡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显现自己光辉面,遮掩缺失面的本能,造成客观上识人优点易,察人缺点难。领导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发挥部属的长处,但只看到长处,忽视短处,同样用不好人,甚至会害了一个人。历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赵国的赵括是个兵法通,但只能纸上谈兵,不会活用,赵王命他带兵打仗,结果,30万大军全军覆没。诸葛亮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谙熟兵法”的长处,却忘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短处,派他把守要塞——街亭,结果失守,征  相似文献   

20.
"挥泪斩马谡"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当时,西蜀诸葛亮与北魏司马懿率领两国军队进行激战,而地处甘肃省庄浪县一个叫街亭的重要据点的得失成为胜负的关键。西蜀大将马谡自告奋勇带兵去把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然有些担心,但是,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还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必须立刻回报,有事情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