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胃粘膜没有淋巴组织,有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的病人大多数都有慢性幽门螺旋菌(HP)感染。有证据显示HP胃炎与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有关。本研究旨在了解根除HP感染对MALT淋巴瘤的影响。 33例同时有原发性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的HP胃炎病人进入本研究,口服为期14天的HP根除疗法:奥美拉唑40mg每日三次和羟氨苄青霉素750mg每日三次。 治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在胃窦及胃体部取活检,以便对胃炎进行分类和分级及寻找HP。在肿瘤或可疑处取6~10块标本作组织学检查,其中4个标本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还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炎在无症状成人中的发病率,作者对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方法和结果活检标本取自胃体和胃窦粘膜,并用光镜检查胃粘膜炎症和Hp感染的存在。内镜检查发现,12例有胃炎征象,其中仅7例得到组织学证实。内镜检查正常的病例中,组织学检查17例正常,13例(43%)活检标本发现炎症存在,10例胃体和幽门前区均有炎症存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目的为:1.比较有无根治幽门螺旋菌(HP)作用的抗溃疡治疗方案在促进HP阳性耐治性十二指肠溃疡(DU)愈合的效果;2.调查HP根治能否改变溃疡复发的自然趋势。对象与方法:1989年11月至1991年间,32例(男18例,女14例)内镜确诊的DU病人,经8周H_2受体拮抗剂治疗未愈合(溃疡直径最小5mm,最大3cm),且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学检查证实胃窦部有HP感染后,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旋菌(HP)感染随增龄而增加。Hp感染与大多数老年人症状性胃炎有关。血清学作为非侵入性方法用于检测HP感染。本文旨在探讨老年消化不良患者HP感染发病率以及组织学和血清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100例老年性消化不良患者,年龄60至90岁,平均72岁。男:女为3:4。详细询问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以及有无吸烟、饮酒和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内镜检查前抽血做血清学试验。组织学:全部病例分两次进行胃窦和胃体活检,用H、E常规染色作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用于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长达6年的随访来调查吸烟与不吸烟的十二指肠溃疡(DU)病人在幽门螺旋菌(HP)根治前后的情况,并确定溃疡的复发率。病例与方法:经胃镜证实为DU并有HP阳性胃炎的患者。都在HP根治后至少每年内镜复查一次,随访长达6年,不使用H_2受体拮抗剂(H_2RA)维持治疗。胃镜检查前,询问并记录有关吸烟习惯、饮酒及用药情况。胃镜检查:胃窦活检组织用作培养和快速尿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取自二个地区共183例儿童和青少年胃窦部及体部粘膜活检材料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幽门螺旋菌检出率低于国内成人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地区性有明显关系,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幽门螺旋茵的检出率明显增多,而与活检的取料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7.
附录: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49-50
一、活检取材 活检取材块数和部位由内镜医师根据需要决定,一般为2-5块,如取5块,则胃窦2块取自距幽门2-3cm处的大弯和小弯,胃体2块取自距贲门8cm处的大弯(约胃体大弯中部)和距胃角近侧4cm处的小弯,胃角1块。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旋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也是十二指肠和胃溃疡复发的主要因素。临床医师采用了各种疗法力图清除胃内的HP,但结果表明根除HP相当困难。本文分析根除HP失败的各种原因。 根除HP的目前疗法 HP生存于紧靠胃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各种抗HP治疗方案应针对所有细菌,包括存在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72例胃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ecter Pylori,HP)及组织学检查发现,胃窦HP感染与十二指肠炎密切相关(P<0.01);十二指肠HP感染与十二指肠炎分级密切相关。De-Nol在HP阴转、内镜、病理恢复正常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酸分泌与杆菌定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酸分泌和粘膜萎缩对胃体和胃窦幽门螺杆菌( Hp)定植的影响。方法将 95例 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组。组一:胃窦中度萎缩伴胃体轻、中或重度萎缩性胃炎;组二:胃体轻度萎缩伴胃窦轻、中或重度萎缩性胃炎。分别测定基础酸分泌、最大酸分泌和胃泌素, Warthin-Starry染色诊断 Hp,同一组织诊断萎缩并分度。内因子抗体阳性者除外。结果组一中胃窦萎缩固定不变的各组之间,酸分泌显著降低组胃窦部 Hp定植率显著降低( P< 0.05);组一中胃体萎缩中度与重度组比较,最大酸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胃体重度萎缩组 Hp定植率较中度萎缩组明显低下 (P< 0.05)。组二中胃体萎缩固定不变的各组之间,酸分泌显著降低组胃体 Hp定植率显著降低 (P< 0.05);组二中胃窦萎缩中度与重度组比较,基础酸、最大酸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胃窦重度萎缩组 Hp定植率较中度萎缩组明显低下( P< 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低酸和萎缩明显影响胃窦、体部 Hp的定植,两种影响因素既独立又互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胃癌高发区(山东省牟平县)成年人群1038人进行了 HP 感染的检查。每例均做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四块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1.以 CLO、WS 同时阳性做为判断 HP 阳性的标准,活动性胃炎的HP 感染率最高84.66%,其次是十二指肠溃疡:84.21%,胃溃疡:81.25%,慢性浅表性胃炎:62.87%,慢性萎缩性胃炎:58.55%。2.以 WS 阳性做为判断 HP 阳性的标准,HP 在胃内分布以胃底部阳性率最高:61.51%,其次为体小弯:55.66%,窦大弯:51.24%,窦小弯:50.85%,胃底部 HP 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窦部:P<0.01。3.活检取胃底加体小弯两块组织的 HP 阳性率接近于取四块组织的 HP 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研究中,作者已建立了人胃粘膜内镜活栓标本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并证明消化性溃疡和幽门螺旋菌(HP)感染患者的胃粘膜疏水性降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疏水性在对抗酸上可能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根除HP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以澄清HP感染与胃粘膜疏水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84例HP阳性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包括4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42例胃炎,其中73例完成了  相似文献   

13.
铋剂、四环素和灭滴灵三联疗法用于根除胃内幽门螺旋菌时加用奥美拉唑(omeprazole)能否提高幽门螺旋菌(HP)的根除率和减少副作用仍不清楚。本文对此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 材料和方法:1993年6月至1994年4月,将108例患消化性溃疡并经活检证实HP阳性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bid第1至10天)、盐酸四环素(500mg,bid,第4至10天)胶体铋(120mg,qid,第4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研究抑酸疗法对胃癌首次胃镜检查诊断的干扰程度及相应对策。方法实验对象均为经胃镜与病理检查最终证实的胃癌患者,包括胃体腺癌与胃窦腺癌。根据首次电子胃镜检查前抑酸剂的使用情况,分为H2受体阻滞剂(H2RA)治疗组、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组及未经抑酸治疗的对照组,通过组间比较以探讨抑酸剂的使用与胃癌漏诊率之间的关系。按日本Borrmann分型标准,对各组胃癌的分型构成及漏诊病例的分型构成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漏诊的规律。结果H2受体阻滞剂治疗组的漏诊率:胃体腺癌为6.66%(5/75),胃窦腺癌为10.7%(9/84)。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相应的漏诊率为9.37%(6/64)和12.7%(13/102)。而未经抑酸治疗的对照组的相应漏诊率为1.36%(1/73)和2.63%(2/76)。胃体腺癌及胃窦腺癌经过抑酸疗法后,其首次内镜检查漏诊率均高于未经抑酸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通过Borrmann分型发现,漏诊患者均为早期胃癌Ⅱb型、Ⅱc型及进展期胃癌Ⅱ型、Ⅲ型。结论抑酸疗法作为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胃镜检查前的不恰当应用,对某些胃癌的及时诊断产生负面影响,致使部分患者漏诊,甚至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检查胃溃疡(GU)患者,以确定幽门螺旋菌(HP)阴性胃溃疡的病因。同时也了解HP感染与溃疡部位之间的关系。病例与方法:患者经内镜检查确诊为GU。接受了有关饮酒、吸烟和用药情况的询问。经常服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的定义为每周至少服3剂至少1个月。胃镜检查时从胃窦活检用作微生物学培养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再以胃窦和胃体活检标本作组织学检查。微生物学确定HP的存在需阳性培养,并且尿素酶、过氧化氢酶及氧化酶化学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测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组织及胃液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量与胃液氨含量,旨在探讨SS在Hp感染致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及标本采取:本组病例均是经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检查取材前1周内均未应用抗生素及抗Hp药物,未服用H2受体阻滞剂及激素。患者禁食一夜后,次日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取材,由活检孔插管吸出胃液4ml,同时行常规活检,活检部位距幽门口2cm左右,共取6块,其中2块…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PU)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粘膜的局部防御和损伤因子的不平衡,幽门螺杆菌(HP)在PU发病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其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现代对PU的治疗主要着眼于减少胃酸分泌和(或)加强粘膜保护因素这两方面。本文就当前使用的抑酸药物和维持治疗问题作一番评述。影响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受体共有5种:乙酰胆碱、组胺、胃泌素、前列腺素和生长抑素,后二者有抑酸分泌的作用。自70年代初,H_2受体拮抗剂(H_2RA)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维吾尔族与汉族间是否存在民族差异。方法对有消化道症状的392例维吾尔族患HP感染状况与随机抽取同期检查有消化道症状的459例汉族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用1%洗必泰或“擦立净”消毒胃镜及活检钳,待胃镜检查后距幽门口5 cm之内取胃窦粘膜2~4块,用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为G iem sa染色,确定HP的存在。结果维吾尔族和汉族两组患者胃粘膜HP感染有显著性差异(χ2=30.76,P<0.001),维吾尔族女性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汉族女性;在疾病分类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维吾尔族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汉族;维吾尔族间HP感染无性别差异。结论HP感染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幽门螺旋菌(HP)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上的作用,作者研究了低及中等浓度氨水口服后对大鼠胃粘膜结构的影响。材料和方法:42只体重230g的S-D大鼠分成七组,6只作为服氨前的基点对照组,另36只鼠随意喂以食物、自来水或浓度为0.01%或0.1%的氨溶液2周或4周,然后处死大鼠取胃,从食管贲门连接部直至幽门环沿小弯切取4mm宽的胃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和石蜡包埋,做成4μm的切片,再用HE和PAS-奥兰(PAS-AB)染色,检测以下4个方面:(1)胃窦和胃体部粘膜的厚度;(2)壁细胞的数量;(3)测定泌酸腺体区与总腺体区之比;(4)检测胃浅表粘膜上皮中PAS-AB阳性物质。结果:服0.01%氨水两周后,大鼠胃窦部粘膜显著变薄而胃体部仅有轻微变化;服0.1%氨水二周后亦有同样的改变,其程度较轻。饮用两种浓度的氨水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胃窦部粘膜厚度均明显变薄。0.01%氨水组的胃体粘膜稍变薄,但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20.
既往的研究表明奥美拉唑有抑制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采用含有羟氨苄青霉紊的抗菌疗法能有效地根除 HP,治愈十二指肠溃疡(DU),但有副作用较多的缺点。本文研究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是否可以根除 HP,同时减少副作用。病人和方法 DU 病人60例随机分组。病人年龄18~75岁,溃疡直径≥5mm。剔除有胃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内镜检查前4周内有服铋剂、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非甾体类消炎药者。胃镜检查时于胃窦取活检二块用于 HP 培养,胃窦及胃体各取二块用于组织学及 HP 银染色检查。所有病人于胃镜检查后即接受治疗,如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