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术前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精准预测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并发症风险的价值。方法: 选取448例患者术前完成含静态肺功能检查(PFT)的CPET,术后随访至出院,以有无并发症分组:418例无并发症、30例有并发症(含1例死亡)。计算峰值摄氧量 (Peak VO2)等核心指标,比较两亚组的异同,选取其预测风险的最佳分切值和危险系数(OR)。结果: ①本研究患者男184/女264例,年龄(54±12,16~79)岁,吸烟85例、淋巴结转移23例、高血压68例、糖尿病45例;Peak VO2和峰值负荷功率(Peak Work Rate)分别为(93.31±17.73,44~158)%pred和(99.70±22.93,53~179) %pred;用力肺活量(FVC)、最大肺活量(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分别为(99.46±15.60,42~150)%pred、(101.58±15.77,44~148)%pred和(98.36±9.27,52~134)%pred。2性别、年龄、吸烟史、淋巴结转移及核心指标的Peak VO2(%pred)、Peak Work Rate(%pred)、FVC、VC、静息收缩压 (Rest SBP)和峰值收缩压(Peak SBP)均有显著差异(P<0.01);Peak VO2 (ml/(min·kg))、峰值氧脉搏(Peak VO2/HR,%pred)、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斜率(VE/VCO2 Slope)、无氧阈时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比值(VE/VCO2@AT)、峰值心率(Peak HR,bpm)、呼吸交换率(RER)、FEV1和空腹血糖也有差异(P<0.05);其它指标无差异。③分切点为Rest SBP(140 mmHg)和FEV1(80%pred)的OR分别为4.24和3.72 (P<0.01);而Peak VO2(80%pred)、Peak SBP(180 mmHg)、Peak VO2 (20 ml/(min·kg))和VE/VCO2 Slope(30)的OR分别为2.66、2.62、2.43和2.12 (P<0.05)。结论: 功能状态好的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CPET核心指标能精准预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期间诱发的异常波浪式呼吸模式(EIOB)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38例NYHA Ⅲ-Ⅳ级患者完成的症状限制性功率递增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观察分析计算心力衰竭患者在CPET中EIOB的发生时间、频率、振幅等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男17女21在38例患者中,31例发生EIOB,发生率为81.6%。EIOB组每分通气量(VE )波浪振幅是(12±4)L/m(为平均值的81%±30%),周期(77.0±20.0)s。EIOB组中OB发生在运动前、运动中功率低于无氧阈时、恢复期或者全程分别为24、31、4和4例;除VE 外,在CPET的各项参数中,全部31例患者均表现EIOB的指标为VO2、VCO2、RER和PETO2;29例患者 VE / V CO2、VO2/ VE 和BF出现EIOB;26例患者PETCO2出现EIOB;25例患者VT、VO2/HR出现EIOB;2例患者HR出现EIOB。结论: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EIOB。就心脏功能对呼吸调控的影响及心衰患者呼吸异常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健康志愿者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核心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内不同工作天随机完成中等适度程度(30 W/min)及比较低(10 W/min)和比较高(60 W/min)3种不同功率递增速率CPET。按标准方法比较12名志愿者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核心指标:无氧阈(AT)、单位功率摄氧量(ΔVO2/ΔWR)、摄氧通气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平均90 s最低值(Lowest VE/ VCO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 VCO2 Slope)及截距(intercept)和无氧阈时的摄氧通气效率值(VO2/ VE@AT)和无氧阈时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值(VE/ VCO2@AT)。对三组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各个指标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与比较低和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相比摄氧通气有效性峰值平台(42.22±4.76 vs 39.54±3.30 vs 39.29±4.29)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平均90 s最小值(24.13±2.88 vs 25.60±2.08 vs 26.06±3.05)明显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低、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与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相比,单位功率摄氧量显著升高和降低((8.45±0.66 vs 10.04±0.58 vs 7.16±0.60)ml/(min·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氧阈值没有发生明显改变((0.87±0.19 vs 0.87±0.19 vs 0.89±0.19)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较低、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可以明显改变摄氧通气有效性、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有效性、单位功率摄氧量等CPET亚极限运动相关指标;选择比较低和比较高的功率递增速率和适度功率递增速率CPET相比明显降低了健康个体的摄氧通气有效性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有效性。CPET规范化操作要求选择适合受试者的功率递增速率,这样得到的CPET亚极限相关指标才最能反应受试者的真实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提出的呼吸引起循环指标变异的假说,分析研究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睡眠期间呼吸和心率变异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纳入存在睡眠呼吸异常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小时的慢病患者11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标准化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睡眠呼吸监测,计算分析病人睡眠期间波浪式呼吸(OB)期与正常平稳呼吸期的呼吸鼻气流、心电图R-R间期心率变异的规律。结果: 存在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CPET峰值摄氧量(Peak VO2)和无氧阈(AT)为(70.8±13.6)%pred和(71.2±6.1)%pred;CPET有5例存在运动诱发的波浪式呼吸(EIOB),6例为呼吸不稳定,提示整体功能状态低于正常人。本组慢病患者AHI为每小时(28.8±10.0)次,睡眠呼吸异常总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比值为(0.38±0.25);OB周期的平均时间长度为(51.1±14.4)s。本组慢病患者正常平稳呼吸期的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的比值(B-n/HRV-B-n)为1.00±0.04,每个呼吸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HRV-B-M)为(2.64±1.59) bpm,虽然低于正常人(P<0.05),但却与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相似(P>0.05);HRV-B-M的变异度CV(HRV-B-M的SD/x)为( 0.33±0.11),期间血氧饱和度(SpO2)虽略低,但并无明显规律性下降与上升。本组慢病患者的OB期间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OB-B-n/OB-HRV-B-n)比值为(1.22±0.18),OB期每个呼吸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OB-HRV-B-M)为(3.56±1.57)bpm及其变异度(OB-CV =OB-HRV-B-M的SD/x)为(0.59±0.28),每个OB周期节律的心率变异平均幅度(OB-HRV-OB-M)为(13.75±4.25)bpm,OB期间低通气时SpO2出现明显的下降,OB期间SpO2平均变异幅度(OB-SpO2-OB-M)为(4.79±1.39)%,OB期的OB-B-n/OB-HRV-B-n比值、OB-HRV-OB-M比其正常平稳呼吸期对应指标显著增大(P<0.01)。OB-HRV-B-M虽然与正常平稳呼吸期HRV-B-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变异度OB-CV却显著增大(P<0.01)。结论: 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OB期的心率变异幅度大于其正常平稳呼吸期,当呼吸模式发生改变时心率变异也发生明显改变,其平稳呼吸期的呼吸周期数与心率变异周期数的比值与正常人以及无睡眠呼吸异常的慢病患者相同,证实心率变异为呼吸源性;而其OB期间心率变异周期数相对于呼吸周期减少直接源于此时的低通气或者呼吸暂停,心率变异也是呼吸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猝死率高。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胸痛等。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整体整合生理和医学(HIPM)理论指导下是唯一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状态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心肺运动中核心数据变化值得进一步探讨。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CPET受试者24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9例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心组)和无诊断疾病健康人25例(正常组),观察两组CPET核心指标的异同。结果: ①肥厚心组男163女56例,正常组11男14女;肥厚心组年龄(46.7±12.8,16.0~71.0)岁;正常组年龄(43.7±10.4,26.0~61.0)岁。②肥厚心组CPET核心指标的峰值摄氧量(Peak VO2)为(65.2±13.8,22.8~103.4)%pred;无氧阈(AT)为(66.4±13.0,33.7~103.5)%pred;峰值氧脉搏(Peak O2 pulse)为(84.3±19.0,90.9~126.0)%pred;摄氧效率平台(OUEP)为(99.2±13.4,69.1~155.5)%pred;分钟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最小值(Lowest VE/VCO2)为(108.0±13.2,70.4~154.0)%pred;分钟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斜率(VE/VCO2 Slope)为(108.5±17.9,66.9~164.9)%pred, 肥厚心组较正常组在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摄氧效率平台等百分预计值(%pred)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Lowest VE/VCO2和VE/VCO2 Slope(%pred)显著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个体而言,部分患者就诊时整体功能状态尚在正常范围内。③CPET中Peak VO2与其他核心指标AT、OUEP、Peak O2 pulse、峰值收缩压呈正相关;与Lowest VE/VCO2 和VE/VCO2 Slope呈负相关。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能安全完成CPET,CPET指标具有特异性,不仅可用于整体功能评测、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分层、疗效评估和精准预后预测,并可用于整体论指导下的个体化整体方案慢病有效管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从整体整合角度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 选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的CHF 83例,并选同期1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在严格定标、规范化操作下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标准完成连续递增功率方案的症状限制性CPET,并检测运动中呼吸循环代谢等功能指标。结果: CHF病人CPET核心指标中峰值摄氧量为(14.33±2.69) ml/(min·kg), (44.25±14.74)%pre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9.42±5.46) ml/(min·kg), (83.88±6.28)%pred。此外,CHF组患者的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OUEP)、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小值(Lowest VE/VCO2)、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HF肺功能核心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百分预计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HF组收缩压的5个功能状态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心率在无氧阈、峰值和恢复2 min时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在静息和热身状态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运动极限时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潮气量在恢复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摄氧量在无氧阈、峰值和恢复2 m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氧脉搏在无氧阈、峰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脉搏氧饱和在5个功能状态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心源性疾病导致的CHF患者整体功能下降主要源于循环受限,同时呼吸和代谢也有受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定量评估化疗对人体整体心肺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6年至2007年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进行外科手术前化疗的6例食管癌患者。对该6例患者分别行化疗前后最大症状限制性CPET的客观定量评估。结果: ①新辅助化疗前后CPET核心指标的变化:显著降低的核心指标有峰值摄氧量(Peak VO2)(P<0.05),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Peak VO2/HR)、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OUEP)(P<0.01),核心指标显著上升的有VE/VCO2最小值、VE-vs-VCO2斜率(P<0.05)。2化疗前后CPET循环指标的变化:患者静息状态及热身状态的VO2无明显变化,AT (P<0.01)及Peak VO2 P<0.05)均有下降。除静息及极限状态的下降不显著外,热身状态的摄氧通气效率(OUE)(P<0.05)及OUE@AT (P<0.01)呈现显著下降。四个状态的VE/ VCO2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仅在热身状态的VE/ VCO2P<0.05)及VE/ VCO2@AT(P<0.01)有统计学意义。四个状态的VO2 /HR均呈下降趋势,除VO2/HR@AT(P<0.05)显著下降外,其他三个状态的变化尚无统计学差异。③化疗前后CPET通气指标的变化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除热身状态的PETCO2P<0.05)显著下降外,其余状态的PETCO2呈现下降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几乎无变化。患者四个状态的潮气量、VO2/RF及VCO2/RF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四个状态的PETO2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心肺运动试验可以从呼吸、循环、代谢等方面客观定量评估化疗前后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肺动脉高压及合并心脏内右向左分流(R-L)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气体交换变化。方法: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16-10至2017-08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CPET的73例肺动脉高压病人CPET数据,采取双盲方式抽取四位医生作为判读者分别独立识别R-L后,结果分为四组:①分流阳性组(n=20)、②分流可疑组(n=9)、③无分流组(n=37)、④分流延迟开放组(n=6)。选择同期完成CPET正常人14例作为对照。结果: 分流阳性组在运动开始时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氧气通气效率和呼气末氧分压相对于静息期的改变值骤升,分别为(7.36±2.72) L/min、(1.84±3.59)、(5.02±4.34)、(3.75±2.64)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6±2.59) L/min、(2.22±2.08)、(-1.46±4.68)、(-3.96±2.82) mmHg);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相对于静息期的改变值骤降(-1.63±1.66) 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08) mmHg(P均<0.01)。分流延迟开放组在运动后期呼吸商(RER)、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氧气通气效率和呼气末氧分压相对于静息期的改变值骤升,分别为(0.40±0.08)、(11.07±5.60)、(30.55±7.89)、(13.72±2.21)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8±0.12)、(5.67±4.6)、(4.54±3.83)、(5.51±4.24) mmHg;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相对于静息期的改变值骤降(-6.82±1.96) mmHg,明显区别于对照组的(5.67±4.6) mmHg,在恢复期分流延迟开放组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氧气通气效率相对于峰值功率时的改变值(分别为-8.38±3.24、-13.14±6.47),明显低于对照组(6.22±2.87、16.56±4.2)(P均<0.01)。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较正常人CPET的整体功能和通气效率指标降低;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不仅在静息通气效率受限更剧;且特征性地运动初始时出现PETO2明显上升、PETCO2明显下降,RER跳升到1.0左右,VE/VCO2 不降反升与VO2/VE不升反降, 常有SpO2显著下降,还有VE更大幅度上升;延迟开放型上述特征性变化发生在运动接近峰值的1~3 min而非运动初始,且运动停止后迅速反向变回以示重新关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指标对于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56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年龄在18~80岁)行CPET、运动负荷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分析CPET相关指标(峰值摄氧量%预计值Peak VO2%pred、峰值氧脉搏%预计值Peak O2 pulse%pred、摄氧量对应功率的做功效率(ΔVO2/ΔW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Peak VO2%pred的最佳截断点是≤69%pred,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55.1%,特异度为77.0%,AUC为0.698。Peak O2 pulse%pred最佳截断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50.7%,特异度为72.4%,AUC为 0.58。ΔVO2/ΔWR最佳截断点处其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44.9%,特异度为87.4%,AUC为0.647。Peak VO2%pred及ΔVO2/ΔWR敏感度远高于负荷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ET部分指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优于运动负荷心电图,最佳截断点处特异度及诊断价值均较高,而且CPET本身也包括连续动态全程心电图分析,不建议各自分割使用,主张所有指标整体整合分析使用。CPET相关指标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可以早期、较准确的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门诊运动康复和住院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间在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CHF患者36 例,按照随机原则和患者参与意愿分为3组:对照组(n=12):进行除运动锻炼治疗之外的常规心脏康复指导;住院运动康复组(n=12)和门诊运动康复组(n=12):患者在我院分别住院或门诊进行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功率车运动强度为无氧阈以上Δ50%功率负荷,30 min/d,每周5 d,共12 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CPET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6 min步行距离(6MWD)、生活质量(QoL)评分等。结果: 所有CHF患者安全无并发症完成症状限制性CPET,运动康复组患者安全完成全程12 周运动康复。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3组患者CPET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6MWD和QoL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住院和门诊运动康复组患者无氧阈(ml/min, ml/(min·kg), %pred)、峰值摄氧量(ml/min, ml/(min·kg), %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峰值功率(W, %pred)、左心室射血分数、6MWD较对照组升高(P<0.05),QoL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门诊运动康复组和住院运动康复组之间比较,CPET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6MWD和QoL评分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住院运动康复组和门诊运动康复组患者无氧阈(ml/min, ml/(min·kg))、峰值摄氧量(ml/min, ml/(min·kg), %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 %pred)、峰值功率(W/min、%pred)、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WD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QoL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门诊运动康复可显著改善CHF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与住院运动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门诊康复作为心脏康复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受试者分别用上肢(臂力计)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自行车)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分析探讨上肢CPET的临床价值。方法: 15例受试者(正常人6例和慢病患者9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不同的2 d里分别完成上肢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CPET,分析CPET数据、计算相关核心指标,探究上肢和下肢CPET的异同及其相关性。结果: ①全体15例受试者男8女7,其中6例正常人和9例慢病患者亚组相比仅年龄((33.2±12.7)比(53.6±8.5)岁)和无诊断疾病有显著差异(P<0.05)。②全体受试者上肢CPET峰值心率((131.0±19.0)比(153.0±22.0) bpm,P<0.05)和血压均低于下肢CPET,但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CPET的峰值潮气量((1.3±0.4)比(1.8±0.4) L)和分钟通气量((51.4±21.1)比(67.9±22.1) L/min)均显著低于下肢(P均<0.05),而峰值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采用上肢CPET时,运动时间((6.4±0.6)比(8.5±1.2) min)要短于下肢CPET;峰值负荷功率((73.2±19.6)比(158.5±40.3)W/min)、峰值摄氧量((1.1±0.4)比(1.7±0.4)L/min)、无氧阈((0.6±0.2)比(0.9±0.2) L/min)、峰值氧脉搏((8.6±2.3)比(10.9±2.6) ml/beat)、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34.7±4.3比39.8±5.3)均较低,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32.6±3.8比28.7±4.9)及斜率(33.9±4.3比28.3±6.2)高于下肢CPET(P均<0.05)。正常人和慢病两亚组各自的比较结果与整体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③上肢CPET的运动时间,峰值心率,峰值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峰值负荷功率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峰值摄氧量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和百分预计值,无氧阈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峰值氧脉搏的实测值,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和斜率的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与下肢CPET的结果相关性较好,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作为下肢CPET的补充,上肢CPET用于整体功能状态评估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对于指导安全有效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补充,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验证临床受试者所完成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为最大极限运动,进一步设计完善Max试验验证CPET结果客观定量功能评估的准确性及以某特定指标的特定数值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是否可行。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阜外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CPET和Max试验受试者216例。其中正常受试者41例,因CPET峰值呼吸交换率(RER)≤1.10,或运动中心率和血压不上升,对CPET极限运动结果存在质疑的临床患者175例进行研究。其中60例已初步报告,本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Max试验方法:完成CPET测试后,先蹬车≥60 r/min,再施加130%峰值功率的恒定功率,鼓励受试者运动至不能坚持的极限状态。计算分析Max试验30 s的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及其与峰值心率和峰值摄氧量之间的差值和百分差值。百分差值=(Max值-峰值值)/Max值× 100%。评测标准:①若心率和摄氧量任一指标的差值百分比≤-10%(Max测试的数值低于CPET峰值数据)则定义Max试验操作失败,否则为成功;2若心率和摄氧量的差值百分比均在-10%~10%,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数据为极限运动,CPET 峰值相关数据较为准确;③若心率和摄氧量差值任一指标差值百分比≥10%时,则Max试验操作成功,证明CPET结果为非极限运动。结果: 病例组峰值摄氧量(L/min、ml/(min·kg)、%pred)、无氧阈(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pred)、峰值RER、峰值收缩压(mmHg)、峰值运动负荷(W/min)、峰值心率(bpm)、摄氧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比值、%pred)低于正常组,二氧化碳通气有效性平均90 s最低值(Lowest Ve/VCO2)(比值、%pred)、二氧化碳通气效率斜率(Ve/VCO2 Slope)(比值、%pred)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正常组与病例组均安全无任何事件完成CPET和Max试验。216例受试者中,Max试验成功198例(91.7%),其中证明CPET为极限运动182例,为非极限运动16例;失败18例(8.3%)。结论: 在临床检查中,若对CPET结果是否为最大极限存在质疑,利用Max试验可验证CPET是否为极限运动。Max试验方法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健康志愿者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CPET峰值运动相关核心指标的影响,及运动中呼吸交换率(RER)的变化。以探讨不同功率递增速率对CPET峰值运动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周内不同工作天随机完成中等适度程度(30 W/min)及比较低(10 W/min)和比较高(60 W/min)3种不同功率递增速率CPET。按标准方法比较CPET数据主要峰值运动核心指标:峰值运动时的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负荷功率、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心率、血压和氧脉搏,运动持续时间和CPET各时段的RER。对三组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各个指标的差异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与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组比较,比较低和比较高功率递增速率组的峰值功率分别显著地降低和升高((162.04±41.59)W/min vs (132.92±34.55) W/min vs (197.42±46.14) W/min, P<0.01);运动时间显著延长和缩短((5.69±1.33) min vs (13.49±3.43) min vs (3.56±0.76) min,P<0.01);峰值RER(1.27±0.07 vs 1.18±0.06 vs 1.33±0.08,P<0.01~P<0.05)与恢复期RER最大值(1.72±0.16 vs 1.61±0.11 vs 1.81±0.14,P<0.01~P<0.05)均显著降低和升高。结论: 不同功率递增速率CPET显著改变峰值运动时的功率、运动持续时间、峰值RER和恢复期最大RER。CPET规范化操作要选择个体化适合受试者的中等适度功率递增速率,而且也不能以某一固定的RER值作为保证安全、受试者达到极限运动和提前终止运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