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其机理是通过税率、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调整各企业的经济利益来调节企业行为,调节经济运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一定的基础条件。考察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恰恰在基础因素方面是薄弱环节。 一、微观基础 企业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因为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措施只有通过市场作用到企业,改变企业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运行,才能达到政府调控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转型期宏观调控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宏观调控失范行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转型期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体系中,某些法律供给缺失、控权不能、控权不足。我国应转变政策调控的习惯思维、职权主义的立法模式、粗放主义的立法策略,并完善有关保障社会主体基本经济权利的立法,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对这种特殊的宏观调控行为予以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3.
余亚亮 《法制与社会》2014,(16):234-235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有行政、法律、经济三种手段,但在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政府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法律的指导和约束。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规避房地产市场的法律行为,有利于规范房地产经济运行秩序,使房地产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房地产市场调控为切入点,在分析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通过阐述法律制度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意义,重点探讨了完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对策,旨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进行法律思考,以期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宏观调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决策行为,也有执行行为;宏观调控作为国家经济调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国家为克服市场缺陷中的盲目性、被动性和滞后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发展而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和具体经济调节手段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宏观结构和运行",从而引导和促进其按照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和途径运行的一种国家经济职能活动.宏观调控对执行主体具有强制性,对被调控主体则不具有强制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经济法子法律部门的价格法的调整对象不同于作为法律法规的价格法的调整对象。前者属于宏观调控法的内容,它只调整政府定价行为与国家价格总水平调控行为。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应当由竞争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6.
论宏观调控行为的可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光志 《现代法学》2008,30(2):62-69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正当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失灵";二是宏观调控能够法治化。宏观调控法治化的最终标志,是司法可以也能够对宏观调控行为进行审理与裁判。认为宏观调控行为具有不可诉性的观点在理论上因有悖于法治的基本理念而不合时宜,在实践中则可能因应人治的需要而十分有害。虽然要实现宏观调控的可诉性在目前还存在许多障碍,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宏观调控可诉性的理由。通过对现行司法制度的改革,以建立"公益诉讼"为突破口,辅之以"法院之友"等手段,宏观调控的可诉性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制止经济过热措施的宏观调控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会强 《法学》2004,(7):43-50
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制止经济过热的措施涉及到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各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法的变易、经济政策与经济法的关系等法律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宏观调控法分析可知 ,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法律主导模式还没有建立 ,这可以通过制定《宏观调控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力度,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文章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根源的基础上,辨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法制建设所涉及的合理确定宏观调控法与区域经济调控法的界限,制定《区域经济宏观协调法》及其一系列配套法律,健全经济落后地区的投资法律机制,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的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陈婉玲 《现代法学》2007,29(6):49-55
政府干预经济的立法理念受到一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影响,从直接的微观规制到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体现了立法理念追随制度变迁的轨迹。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干预的经济立法理念也表现出从单一干预到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发展趋势。新时期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是尽快提升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地位和比例,力求对宏观经济从行政调控到法律调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有行政、法律、经济三种手段,但在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政府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法律的指导和约束。从理论上讲,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主要包括对以下几种法律制度的运用押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律调控;税收法律调控;金融法律调控。因此政府可以从以下法律层面进行调控押加强相关调控主体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协调;完善有关调控主体的法律责任,确保调控措施得以贯彻施行;完善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法制,真正发挥税法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宏观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1.
Legal control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power is a core proposition in the science of economic law, and is served as one of the key links to make macro-control (policies and measures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regulate the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 ruled by law. Legal control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power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methods: to acknowledge economic right of social agents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lobbies,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s) by law; to safeguard economic power of social people (the public) by law; to decentralize macro-control power by law. By analysis, this article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first method (to decentralize macro-control power by law) is the main method of legal control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power. This is why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decentralize the macro-control power into the macro-control decision-making power, macro-control executive power, and macro-control supervision power in order to legally control macro-control power through mutual restraints and combined action.  相似文献   

12.
宏观调控:宜政策化抑或制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越 《中国法学》2008,(1):83-92
制订"经济稳定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沿性、复杂性、技术性、和灵活性"等为理由反对制订该法的观点混淆了制度与政策的不同功能。其在调整目标上,除传统的"四大魔方"外,宜增加生态环境标准。在机构设置上,宜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门委员会,使得中央和各地方、各行业都有合法的利益诉求平台。在实施机制上,应建立一致行动原则和违法审查机制。此外,该法也应尊重对私法主体的信赖保护。  相似文献   

13.
金融调控法与金融监管法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法理学有关法律部门调整对象单一性的理论,金融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由金融调控法、金融监管法以及金融交易法等三部分组成。但长期以来,经济法学研究忽略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宏观调控法的研究上,即表现为随意把与金融调控法性质迥异的金融监管法或金融交易法划入宏观调控法体系。当然,如果说金融交易法与金融调控法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话,金融监管法与金融调控法之间则确实存在着让人容易混淆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从调整对象、法律行为以及法律渊源三方面入手,对金融监管法与金融调控法的差异作出区分与比较,以求对金融法与宏观调控法的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过程中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洁 《中国法学》2003,(6):88-95
土地整理是现代土地利用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虽已大规模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但没有形成详细的法律规范。本文从宏观调控法律角度分析了土地整理关系中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及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包括宏观调控法律规范的选择、计划调控手段、土地整理中生态法律保护一体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颜运秋  周晓明 《河北法学》2007,25(7):177-18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非洲国家大都渴望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以发展本国经济.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法作为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作用十分关键,所以非洲国家都非常重视税法的作用.他们积极地进行税收立法,明确税法以吸引投资为主要目的;采用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采取税收措施以引导投资方向;消除关税壁垒以减少吸引外资的障碍.在中国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非洲大陆的时候,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日本对经济实施了市场规制、宏观调控、国家投资经营三种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并相应制定了三种类型的经济法律法规对其予以规范和保障。日本国家的经济调节职能及经济法立法的实践表明日本经济法理论研究与日本国家经济调节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国家调节说为经济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基准,日本的现状证明了国家调节说对于构建经济法体系的国际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刘志云 《时代法学》2006,4(5):46-53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保证充分就业逐渐成为我国政府所肩负的一个长期与艰巨的任务,促进就业立法也进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议程以及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相比之下,对于就业调控法的理论问题的探讨,却一直没有引起法学界的重视。因此,对就业调控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性质与定位、与劳动法的关系、基本原则以及体系等等基本理论的探析,应是一个经济法研究,尤其是宏观调控法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孟庆瑜  潘佳 《行政与法》2010,(11):96-98
中国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至今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在部门法划分标准上,应采取纵横结合的方法。经济法的国家干预主体应是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经济法的调整方式是独特的,与行政法的手段是互动相容的。在肯定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前提下,要注意经济法责任与其他责任的互补性。经济公益诉讼机制的建立是大势所趋。在应对宏观调控决策行为的法律障碍上,应突出预防性原则,考虑法律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a market economy co-existing with a large 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affected by the State as a policymaker, a regulator and an important actor along with private ones; general interests in principle prevail over individual ones. A major role of the law is of providing the tools for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and efficient macro-control. Legal and policy documents concur in indicat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ing Chinese legal system: not as Western-style “rule of law” (r.o.l.); more and better socialist laws; effective supervision at all levels; intense macro-control over private economy; more efficient, law-abiding administration and legal institutions. 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 are at different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size/impact of each specific business, and each of them has or may have a say beyond the law, so implementing full macro- and micro-control on the market at various levels, through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policy checks” at appropriate junctions or in blank areas of the law. Differentiated “modes” of the law could be the results of a coordinated absorption within the socialist frame of values, mechanisms, norms, formants hailing from different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