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治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50例,采用术后90天改良Rankin(mRS)评分分为远期预后良好(mRS≤2)组29例和远期预后不良(mRS≥3)组21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础疾病、性别、年龄、术前ASPECT评分、术前NIHSS评分)、诊疗情况(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责任闭塞动脉、侧支循环、取栓次数、复合再通方式)、诊疗结果(血管再通率、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死亡)等进行单因素对比,单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两组在合并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责任闭塞动脉、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责任闭塞动脉、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是影响支架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侧支循环代偿良好、血管再通率高、术后1周出血转化高、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恶化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入院时脑卒中预后评分量表(DRAGON)评分及CT灌注成像(CTP)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取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治疗90 d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为3~6分)。预后良好组69例,预后不良组51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静脉溶栓治疗(IVT)、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机械取栓次数、HIR、CT指标、DRAGON评分。结果 预后良好组的年龄、收缩压低于预后不良组,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及机械取栓次数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HIR、脑室间隙(IC)体积、低灌注区最大延迟时间比值(rTmaxa)及DRAGON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低灌注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a)、低灌注区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a)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取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1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并行机械取栓。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测定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间、闭塞时间、侧肢循环等级和入院时实验室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肌酐、清蛋白、空腹血糖水平等),并计算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首通效应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取栓效果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13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血管再通)52例和预后不良组(血管未再通)61例。两组患者在侧支循环等级、发病至再通时间、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LR、发病至再通时间长、高PLR为影响患者取栓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发病至再通时间、PLR这3项指标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取栓术再通后发生出血转化(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1周内是否发生HT和随访1年时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HT组、NHT组和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回顾性分析各组临床资料,探究发生HT和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患者,纳入HT组58例、NHT组44例,纳入预后不良组56例、预后良好组46例。单因素分析可知,HT和NHT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2);年龄(P=0.108)、冠心病(P=0.061)、低密度脂蛋白(P=0.078)和术前静脉溶栓(P=0.058)可能对术后HT产生影响;取栓次数(P=0.118)、到院至穿刺时间(P=0.098)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23)可能对长期预后产生影响;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影响因素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术后发生HT(P=0.001, OR=0.561, 95%CI 0.393~0.700)的影响因素;取栓前ASPECTS评分(P=0.022, OR=0.719, 95%CI 0.542~0.953)和发病至穿刺时间(P=0.042, OR=1.003, 95%CI 0.997~1.005)是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取栓前ASPECTS评分对发生HT(AUC=0.736, 95%CI 0.637~0.875, P=0.000)和长期预后不良(AUC=0.630, 95%CI=0.522~0.734, P=0.025)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结论:取栓前ASPECTS评分是取栓再通后发生HT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越低,取栓再通后HT发生风险越高,长期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CT血管成像(CTA)证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lberta脑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6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为主要入组标准,以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按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特征、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结果 共纳入5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18例、非醒后卒中组35例。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的年龄、性别构成、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脑卒中病因学分型、ASPE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术前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低于非醒后卒中组(11% vs. 57%,P < 0.05),2组的入院至穿刺时间、责任血管、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再通率、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P均< 0.025),2组间入院时、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术后90 d时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56%(10/18),非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63%(22/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部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青年(年龄18~50岁)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MT)治疗的效果,探讨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8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治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52例,均于发病24 h内行MT,依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2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数量、TOAST病因分型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Alberta脑卒中早期CT诊断评分(ASPECTS)、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2组静脉溶栓比率、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球囊和/或支架植入比率、血管再灌注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前循环LVO-AIS患者MT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合并高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5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5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不良16例,发生率为32.00%;预后不良患者取栓次数、有症状性颅内出血、治疗后NIHSS评分、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预后良好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取栓次数≥2次、有症状性颅内出血、治疗后NIHSS评分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是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取栓次数≥2次、有症状性颅内出血、治疗后NIHSS评分高、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是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洛阳伊洛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机械取栓治疗,按照治疗结果分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和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血管再闭塞26例(纳入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未发生血管再闭塞70例(纳入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为27.08%(26/96)。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性别、发作至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与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13分、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3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与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责任动脉狭窄及取栓次数有关,临床使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应注意以上因素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在不同麻醉方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并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的AIS患者,针对一般资料,疾病状态,对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与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处理或局部麻醉的患者对比,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信息。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脑卒中OCSP分型有不同表现(P<0.05),NIHSS分值全麻组高于非全麻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全麻患者意识水平危重比例较非全麻组高(P<0.05);术后2h(P<0.05)及24h(P<0.05)患者NIHSS评分全麻组得分仍高于非全麻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P<0.05)及从穿刺到再通时间(P<0.05)全麻组患者均较长;相较麻醉诱导实施时间全麻组也明显长于非全麻组(P<0.05);术后3月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可见术前NIHSS评分越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OR 1.098, 95% CI 1.037~1.162),随年龄的增长术后患者康复程度越差(OR 1.030, 95% CI 1.007~1.053),同时还发现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越长术后功能损伤越严重( OR 1.006, 95% CI 1.001~1.011)。结论:术前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严重影响AIS患者预后,是否与麻醉方式相关需进一步更合理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水平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6月120例行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首先依据侧支循环水平不同分为侧支循环较好组(n=63)和侧支循环较差组(n=57),比较两组机械取栓治疗前、术后24 h、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将mRS评分为0~2分视为预后良好组(n=74),3~6分视为预后较差组(n=46),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24 h、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侧支循环较好组均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P<0.01)。侧支循环较差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90 d良好预后率低于侧支循环较好组,病死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侧支循环较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高与侧支循环水平较差是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颅内侧支循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预后,较好的侧支循环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于洋  项广宇  李涛 《临床医学》2020,40(2):30-32
目的分析Solitaire支架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同意行机械取栓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不同意机械取栓患者1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100%,168/168)明显高于对照组(44. 70%,59/132,P 0. 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高度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高,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因素联合预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精准用药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病例招募,在出院后第90天进行随访。根据90 d随访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标志物;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采用Delong检验评价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共招募240例患者,221例随访,预后良好组168例,预后不良组5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预测值高于单一变量预测效果。结论:血清IL-6和入院NIHSS评分可作为预测精准用药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且通过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AIS患者90 d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介入吸栓+球囊扩张在颅内动脉狭窄并急性闭塞血运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脑科接收的急性脑缺血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支架取栓治疗,观察组在介入吸栓基础上于血管严重狭窄处加用球囊扩张。两组患者取栓后立即行造影检查并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3d的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SPECT),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的ASPE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mRS评分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预后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介入吸栓开通闭塞血管,对开通后血管仍有严重狭窄处加用球囊扩展血管成形,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维持病变血管的前向良好血流,且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置入颈动脉支架对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 10月31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87例,其中串联病 变51例(17.77%)。根据是否急诊置入颅外颈动脉支架,将串联病变患者分为支架组23例和非支架组28 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的高血压、房颤、吸烟比例更高; 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静脉溶栓治疗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 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发病至入院时间、入 院至穿刺时间、入院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良好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良好预后及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0.835,P=0.038)可能是影响置入支架的因 素。结论: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不影响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也不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瘦素(LEP)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82例AIS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50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32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40例单纯AIS且预后良好患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GLP-1、LEP水平;分析AIS合并糖尿病患者GLP-1、LEP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LP-1、LEP水平评估AIS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LEP水平高于对照组,GLP-1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LE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GLP-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合并糖尿病患者GLP-1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37,P<0.05),LE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9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急诊取栓的AIS-LVO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的S100B、YKL-40、GFAP水平。术后1周将患者分为近期预后良好组(NHISS评分下降≥4分)19例及近期预后不良组(NHISS评分下降<4分)12例;术后3月将患者分为远期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1例及远期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19例,比较组间S100B、YKL-40、GFAP水平。分析S100B、YKL-40、GFAP对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近期预后不良组血清S100B、YKL-40水平高于近期预后良好组;远期预后不良组血清S100B、YKL-40、GFAP水平高于远期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S100B、GFAP对近期及远期预后有良好预测价值,YKL40对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而行支架取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6例,其中34例患者机械取栓中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32例为单纯支架取栓(单纯支架取栓组)。采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TICI)血流分级来判断术后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评估术后出血转化情况,并评估术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评估术后4小时、24小时、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依据。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定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估患者90天后日常活动中的残疾程度和独立能力。结果术后替罗非班组TICI3级血流获得率、14天时NIHSS评分、治疗90天后mRS评分明显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 0.05),两组术后血管再闭塞率、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疗效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而行支架取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6例,其中34例患者机械取栓中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32例为单纯支架取栓(单纯支架取栓组)。采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 TICI)血流分级来判断术后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评估术后出血转化情况,并评估术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评估术后4小时、24小时、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依据。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定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 mRS)评估患者90天后日常活动中的残疾程度和独立能力。结果 术后替罗非班组TICI3级血流获得率、14天时NIHSS评分、治疗90天后mRS评分明显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0.05),两组术后血管再闭塞率、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疗效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在不同手术时机行血管内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症血管内治疗的89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低NIHSS评分患者(NIHSS评分≤5分)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分为直接手术组42例(入院后即行血管内治疗,术后标准药物治疗)和补救手术组47例(入院时先标准药物治疗,患者症状加重后再行急症血管内补救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依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0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19例(mRS>2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94.4%(84/89)的患者实现了血管成功再通,78.7%(70/89)的患者90天功能预后良好,术后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疗效及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31 例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级评估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并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 循环不良组,根据NIHSS评分判定疗效,以90 d 的mRS评分判定临床转归并分为转归良好(0~2 分)和转归 不良(3~5 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对机械取栓治疗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侧支循 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基线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5 d NIHSS 评分对比有显 著性差异(P=0.004);31 例患者中临床转归良好17 例,转归不良14 例,基线NIHSS 评分(P=0.044)和侧支循 环评分(P=0.021)是临床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良 好者更易获得神经功能改善,侧支循环评分及基线NIHSS评分与临床转归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