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癌组织学分类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于1998年第一期开辟了一个临时性栏目“乳腺癌组织学分型研讨”,并发表了诸多学者的文章。本期又发表张继增和张树华两位学者的论文。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致谢!另各文的观点均属建议性,属探讨性质。因此,本刊均未作修改,仅供参考。1981年WHO〔1〕对乳...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1979年Azzopardi提出“乳头状瘤”这一术语应该严格地运用于由增生上皮衬覆于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而形成的具有乳头状、树枝状生长模式的乳腺病变。因此,乳腺疾病中所谓的微乳头病变,如微乳头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尽管含有“乳头”的名称,由于不具有纤维血管轴心,均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乳头状病变。  相似文献   

3.
乳腺肉瘤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乳腺原发性肉瘤较少见,占乳腺恶性肿瘤的1%。来源于无激素反应的乳腺小叶间的间叶组织,其命名和分类与发生在身体其它部位的软组织肉瘤相同。在以往的文献中,曾有将不同类型的软组织肉瘤统称为“间质肉瘤”或单独将分化特别差、不能明确归类的肉瘤称为“间质肉瘤”。由于其发生在乳腺这一特定的部位,在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与化生性癌、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恶性肌上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定坤丹胶囊治疗乳腺增生8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涛  董敬远 《医学信息》2006,19(10):1866-1867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亦非炎症的乳腺病变化。近年来,我们应用本院制剂定坤丹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82例,取得不错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治疗组82例,年龄20-57岁,平均31.5岁,已婚者66例,未婚者16例,单侧发病者21例,双侧发病者61例,病程3月-7年。对照组70例,年龄18-51岁,平均32.6岁,已婚者58例,未婚者12例,单侧发病者37岁,双侧发病者33例,病程2月-7年。所有患者均经红外线乳腺诊断仪和“X”钼钯摄片确诊。  相似文献   

5.
乳腺肿块印片快速病理诊断50例分析田希兰,张道春乳腺肿块在术前检查不能确定良恶性时,而在术中做印片观察,可达到快速病理诊断、指导外科医生手术大小和范围的目的。现总结50例乳腺肿块印片体会。1材料和方法材料来自本院1983~1993年乳腺肿块术前经临床...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症及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乳腺增生症及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中华病理学杂志主办的“全国乳腺病理专题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6月23~28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大会经专家学者及与会病理工作者的充分讨论,总结出以下关于乳腺增生症...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5岁.因左乳疼痛30年,发现左乳包块3月于2006年4月10日入院。30年前,患者感左侧乳腺时有胀痛,当地医院诊断为“乳腺增生”,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断续至入院前。3个月前,左乳疼痛加重,并发现左侧乳腺外上肿块,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左乳实性占位,遂入我院。入院查体: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见酒窝征,其下距乳头约2cm处有一约直径1.5cm肿块,肿块边界尚清,质地硬,活动,与皮肤有粘连,轻度压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副乳腺及其肿瘤2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 对200例副乳腺及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副乳腺中女性185例,男性仅2例。症状期1个月~32年。副乳腺纤维腺瘤发生率是同期副乳腺患者的4.8%,副乳腺癌发生率是同期乳腺癌患者的0.7%。结论 副乳腺及其肿瘤的组织类型与原发于正常部位同类型乳腺肿瘤一样,在诊断副乳腺及其肿瘤时必须证实与正常部位乳腺无关。副乳腺癌早期诊断困难,且淋巴和血供丰富,易早期转移,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以小管为主要成分的乳腺病按小管的细胞组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仅由腺系(glandular lineage)上皮组成,例如微腺性腺病、小管癌和1级(高分化)浸润性导管癌;第二类,由腺系上皮和肌上皮组成,如硬化性腺病、大汗腺性腺病等。这些病有时会因组织学上“形似”而致混淆。然而它们的本质、生物学行为、临床处理方案乃至预后互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值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乳腺细粒棘球蚴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女,44岁,因“左乳隐痛10余年,左乳肿块1月余”以“左乳肿物性质待查”入院。体检:左乳内上象限10-11点距乳晕5cm处可触及一约1.0cm×2.0cm大小的肿块,质硬,活动欠佳,边界尚清,有压痛。于人院后第3天行左乳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左胸大肌筋膜近乳腺有一直径1.5cm大小的囊性包块,切除送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先证者女,29岁,因婚后6年自然流产3次而就诊。第1和第3次妊娠均于孕48天时阴道流血,经保胎无效行刮宫术。第2次妊娠至孕5个月时因患子宫肌瘤至晚期流产一女婴,出生时胎盘完整,外观未见畸形,数小时后死亡。先证者幼时体质较弱,患过“气管炎”、“风湿病”...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伊始,就在轰轰烈烈的医药现代化刚刚跨进它的第十个年头时,国家科技部却正在酝酿一个新的动议:从头开始建立一套属于中医中药自己的“标准规范化体系”。据了解,如果此课题立项,其得到的支持力度将远远超过以往的同类投入。与此同时,来自临床、教学、科研、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声音也对过去十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的“盛世”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危言。  相似文献   

13.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3,(1):I0003-I0003
本刊2013年新增“前沿”和“文献链接”两个栏目。“前沿”主要选取近期国内外医学报刊中与损伤修复相关的热点问题、最新研究进展、突破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新闻消息等内容进行翻译或者摘译,投稿时注明原文献出处。  相似文献   

14.
Kan X  Shen DH  Shi B  He J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12-315
目的 探讨各种类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特点、形态学分类、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1)观察本院30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病理形态改变。(2)观察86例大切片乳腺癌旁不典型增生病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 乳腺增生症中,纤维腺瘤为主型好发于21~30岁年龄组,而不典型增生病变则多见于40~60岁组。其中囊肿病仅占6.0%,而纤维腺瘤变达25.4%;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5.1%,其中以导管原位癌发生率最高,达74.9%。结论 研究证实了1997年(舟山)“乳腺增生症的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的可行性。乳腺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症可归纳为普通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特殊增生细胞具有特别的诊断价值。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大部分可分。  相似文献   

15.
家系1先证者,男,31岁。因“肢体僵硬、运动迟缓8年”于2005年7月来诊。患者8年前出现右侧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缓慢,时任报务员,右手僵硬、活动不灵活,发报动作迟缓,难以完成日常工作,遂开始使用左手发报。当时行走右脚经常拖步,速度慢。7年前左侧肢体受累,行走时不协调,双侧上肢缺少摆动,站立时身体向前屈曲,行走时起步困难,小碎步。上述症状渐渐加重。3年前出现全身多汗,性功能下降,小便频、量少,大便干燥。半年前在我院检查,行颅脑CT未见异常,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治疗,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BI-RADS分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东莞市石碣镇参与“两癌”筛查乳腺体检者2874例,应用超声检查双乳情况。对2874例乳腺体检者进行随访,其中经穿刺检查或手术切除肿物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恶性肿瘤17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对照,评估高频超声结合BI-RADS分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乳腺恶性病变的高频超声高评分的例数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BI-RADS评分Ⅳ级例数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评分与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独高频超声评分诊断、单独BI-RADS分级诊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时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与两种方法单独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与BI-RADS评分分级在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两者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是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智能光”治疗前列腺肿瘤意大利著名肿瘤专家翁·维罗内西领导的欧洲肿瘤研究所一年来用“智能光”治疗前列腺肿瘤,成功率达95%。维罗内西介绍说,所谓“智能光”是将传统的放射疗法与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新疗法,被称为“三维图像放射疗法”。手术时,由...  相似文献   

18.
 2007 年 4 月 12 日出版的 Nature刊登了纽约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 Joan Massagué 研究组关于乳腺癌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称,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已经证实,通过一种简单的药物鸡尾酒疗法可以阻止乳腺癌的转移。新方案使用针对特定基因靶点的药物,可以有效阻止特定类型乳腺癌的转移。由于这一疗法涉及的部分药物已应用于临床,研究者期望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很快得到广泛推广。 治疗靶点所选取的 4 种基因为 EREG、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1)、MMP-2 和环氧化酶 2(COX2),这些基因筛选自 2005 年 Massagué 研究组鉴定的一组与乳腺癌细胞转移至肺相关的基因。研究组称这 4 种基因对于肿瘤原发灶的侵袭性生长和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均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帮助肿瘤形成丰富的滋养血管网,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协助肿瘤细胞通过滋养血管的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肺,并穿过肺部的毛细血管壁在肺脏定植、生长。研究者在先期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在乳腺癌细胞中灭活上述 4 种基因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抑制这 4 种基因,可以完全抑制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几乎完全阻断肿瘤的肺转移。同时阻断4种基因的效果要远胜于单独阻断 1 种基因。此项研究表明,联合使用 2 种已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塞来考昔(celecoxib),以及一种被称为 GM6001(非特异性 MMP 抑制剂)的正在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可显著抑制上述基因活性,治疗效果极为显著。此外,西妥昔单抗和塞来考昔单药也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Massagué 希望应用这种新的方法治疗乳腺癌能比现行治疗方案更为有效。研究的下一步将征集患有依赖上述 4 种基因乳腺癌的女性受试者,以检测上述药物联合疗法是否可以防止乳腺癌肺转移。目前研究者正在与临床医生沟通,以尽快启动这一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9.
食管重复畸形1例王筱容①陶学谦①女性,53岁,咽部异物感及吞咽梗噎感2年。自述2年前因“感冒”后引起咽部不适、异物感及吞咽时食管上段梗噎感,嗳气或自捶胸骨中上部症状减轻。曾在乡镇医院食管钡透未见异常,服“抗生素”、“安定”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近日由于...  相似文献   

20.
红外乳腺诊断仪在乳腺疾病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腺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乳腺癌已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有的城市及工业区已升到女性癌症的第一、二位,严重危胁着我国妇女的健康与生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已成为有效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唯一手段。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使用珠海和佳公司生产的HGR-400型红外乳腺诊断仪为1324例患者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