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Frankel Ⅲ功能矫治器(Frankel functional regulator Ⅲ appliance,FRIII)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替牙期功能性III类错(牙合)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11岁,平均9.8岁,面型为直面型或轻度凹面型,前牙反(牙合),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上下前牙排列整齐,应用FRIII矫治,治疗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经FRIII矫治6个月左右,临床上患儿反(牙合)矫正、侧貌发生改变,SNB减小、ANB增加、前下面高增加、IMPA 减小、面凸度增加、覆盖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唇形改变:上唇突度增大、下唇突度减小,上唇倾斜度减小、下唇倾斜度减小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FRIII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畸形能引起颌骨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FRIII是治疗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正畸治疗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探寻临床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例8.5~9.1岁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进行双期矫治.第Ⅰ期: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第Ⅱ期: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直至(牙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将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正畸治疗后,Ⅲ类骨面型得到改善;上颌及上前牙前移;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且(牙合)关系调整理想.结论 对于处于替牙早期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双期矫治,矫治后患者的Ⅲ类骨骼关系、高角骨面型及软组织侧貌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Ⅲ类错耠畸形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的研究,评价固定矫治器治疗前后安氏Ⅲ类患者(牙合)、颌、面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30例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Ⅲ类错胎患者,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0~17岁.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经Winceph 8.0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分析,测量18个标志点,结果 经一致性检验后,将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指标差异.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SNA角、ANB角、颌凸角、上下齿槽座角、上下唇至审美平面距以及前后向异常指数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切牙唇倾度加大(P<0.05).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固定矫治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早期及恒牙期安氏Ⅲ类错耠畸形,使患者的骨骼和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牙颌面软硬组织变化,评价拔牙掩饰性矫治对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5例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矫治骨性、牙性和软组织共20项测量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治疗后下切牙内收,L1/MP减小(-5.27±2.86)°;上下磨牙直立,U6/PP变化(-2.92±2.95)°;L6/MP变化(-7.59±4.44)°;下颌平面角维持;软组织面凸角增加(3.76±2.98)°,下唇到E线和H线距离都减小,LL-E减小(-1.67±2.25)mm,LL-H减小(-0.72±0.30)mm,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双尖牙掩饰性矫治轻中度骨性高角Ⅲ类错牙合后,牙齿咬合和软组织侧貌改善,矫治过程要注意控制切牙和磨牙的垂直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分裂簧式改良斜面导板,矫治恒牙列后期伴上颌缩窄、下颌后缩的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选取30例恒牙列后期伴上颌缩窄、下颌后缩的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分裂簧式改良斜面导板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代表软组织侧貌的各项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面角、鼻突度增大,颏部软组织增厚,H角、下唇突点-H线距离、鼻下点-H线、上唇凹深、颏唇沟深度减小,矫治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突角、上唇基部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同时配合分裂簧式改良斜面导板,可有效减小恒牙列后期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侧面型突度,改善其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Frankel functional regulator Ⅲ appliance,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替牙期功能性Ⅲ类错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11岁,平均9.8岁,面型为直面型或轻度凹面型,前牙反,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上下前牙排列整齐,应用FRⅢ矫治,治疗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经FRⅢ矫治6个月左右,临床上患儿反矫正、侧貌发生改变,SNB减小、ANB增加、前下面高增加、IMPA减小、面凸度增加、覆盖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唇形改变:上唇突度增大、下唇突度减小,上唇倾斜度减小、下唇倾斜度减小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能引起颌骨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FRⅢ是治疗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矫治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青少年病例,并分析其前后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20例采用上颌前牵引疗法矫治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青少年病例为实验组,20例安氏I类骨性青少午病例为对照组,埘矫治前后的侧值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矫治前后上颌长度平均增加3.68mm、上颌安前后径平均增加2.38mm、上颌窦前壁厚度平均增加2.1mm.(P〈0.05),上颌位置、上颌窦中点在SN上的垂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上颌前牵引矫治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青少年病例.可获得较大的侧貌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上下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上颌发育不足且上下牙弓狭窄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面具的方法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侧片,使用LeganBurston软组织分析法测量相应数据,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上下颌及磨牙关系得到改善,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面中凸度、上颌凸度增加,上唇发生前移,下唇发生后移,上切牙暴露增多,面中部趋于丰满。下颌凸度、软组织面高、下面喉角、鼻唇角、颏唇沟深度,唇间隙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产生的矫形力可以促进上颌生长,增加上颌凸度,改善面中软组织侧貌,并且不会刺激下颌骨过度生长发育,对面下软组织结构无影响,是一种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8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不拔牙,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18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20.3±3.8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为Ⅱ类关系,尖牙为Ⅰ类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从5.55°减小到3.93°;Z角增加4.18°;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1.83mm和1.06mm.结论:上颌单颌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唇突度小的伴轻度拥挤的轻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的俺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牙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8例,男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平均年龄1 3.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下切牙显著内收,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准确转矩并正轴的方法,可有效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器联合上颌前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骀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取上颌前牵引治疗后,行方丝弓固定矫治,并对矫治后效果与11例未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 骨骼方面,面中长度、SNA、SNB、ANB均有明显改变.牙齿方面,在整个治疗阶段,覆盖及上颌切牙和下颌切牙轴倾度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软组织方面,在上颌骨牵引阶段,治疗组Z角及上唇的矢状位置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在固定矫治阶段,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软组织矢状方向的改变.结论 前牵引治疗使咬(牙合)面明显改变,固定矫治器使治疗结果得以保持,上颌骨无明显改变,而下颌骨的后退有显著差异,覆盖增加,上切牙前倾,唇关系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前牙转矩DamonQ自锁托槽的临床使用方法。方法:用不同转矩DamonQ自锁托槽技术矫治各类病例80余例,其中安氏I类43例,安氏Ⅱ类27例,安氏Ⅲ类15例。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下牙列排列整齐,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尖牙关系中性;通过牙根移动,改变切牙倾度,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减少了矫治后期需要对切牙的转矩控制所消耗的时间。结论:选择合适转矩的DamonQ自锁托槽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控根方法,使切牙美观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FR功能调节器+MBT技术矫治青少年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的10.0~12.9岁错牙合患者36例,Ⅰ期治疗采用FR-I型功能调节器,Ⅱ期治疗采用MBT固定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下颌骨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在SNB角、上下中切牙角的增大,ANB角、上切牙-上颌平面角的减小,前下面高增大,在正常范围内。结论:FR-I型功能调节器+MBT技术矫治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可纠正错牙合畸形,有效改善面型,但要达到长久稳定的咬合关系,有些病例还是需要拔牙治疗。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Ⅱ类1分类错040601.gif (84 bytes)软组织面型对正畸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6):718-720
目的通过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治疗前、中、后软组织面型的改变,总结正畸治疗改善软组织面型的经验和方法,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0~26岁.于治疗前、中、后拍面像和X线头颅侧位片,参照Arnett提出的软组织测量分析法进行分析测量,比较正畸治疗前、中、后软组织的变化.结果软组织面型的改变主要在尖牙远中移动伴随切牙向舌侧调整的过程中(P□0.01),上唇突点距TVL后移2.09mm,下唇突点后移1.88mm,颏唇沟点后移0.91mm.治疗后微笑弧比率平均为男0.90,女1.22.结论通过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治疗前软组织面型分析,确定上颌前牙计划位置,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软组织变化调整原来的计划切牙位置,可以获得满意的软组织面型.  相似文献   

15.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安氏 类 1分类骨性及功能性错牙合患者 ,临床上多主张二阶段矫治[1] ,即先行功能矫治 ,改变上下颌骨及牙弓间的矢状、冠状及垂直向关系 ,然后再应用固定矫治器作进一步的治疗。对于重度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矢状方向存在严重不调时 ,先期应用单一的功能矫治器很难矫治牙合间关系不调。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口外力结合改良 Activator对重度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第一阶段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颌骨、牙合关系和软组织侧貌。1 临床资料5 8例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男 32例 ,女 2 6例。年龄 8.5岁~ 1 1 .8岁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方法:混合牙列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20例,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拍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间隙,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功能性偏斜,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前间隙(M)、后间隙(N),比较线性百分比=(N-M)/(N+M)×100%、面积计算采用Y/X值变化。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M值及N值的变化均较明显。结论:改良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肌功能训练矫治器(MRC)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82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均采用MRC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儿头影测量结果及前牙覆(牙合)覆盖情况。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侧貌改善明显;硬组织头影测量值SNA、SNB、L1-NB和L1-MP显著升高,ANB、U1-SN和U1-NA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侧面软组织角度中OE-Prn-Pos角、OE-N'-B'角、OE-N'-Sn角、OE-N'-Pos角、N'-Prn-Pos角以及N'-Sn-Pos角均大于矫治前,Sn-N'-B'角小于矫治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覆(牙合)、覆盖情况相比于矫治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RC功能矫治器可以改善患儿后缩的错(牙合)畸形,改善患儿的下颌前突侧貌,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Twin-block矫治器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于替牙期、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处于替牙期、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11例进行矫治,通过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变化来判断其疗效.结果患者戴用Twin-block矫治器3-8个月后,咬合关系获得明显改善;侧貌协调;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是治疗下颌后缩畸形的高效矫治器之一,只要病例选择恰当,就能恢复正常咬合功能及面貌美观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测量值的变化。方法: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名,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制取模型,测量软硬组织参数,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SNA(°)、ANB(°)、Y-axis(°)、Ns-Sn-Pos(°)、UL-EP(mm)、LL-EP(mm)项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第一前磨牙区基骨宽度前、后测量项目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牙弓长度、上颌基骨长度、下颌第一前磨牙区牙弓宽度和下颌基骨的宽度前、后测量项目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增加上颌凸度和宽度,限制下颌骨的过度生长,显著改善侧貌。  相似文献   

20.
袁东辉  刘远航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666-1667
目的:观察安氏Ⅱ1 错[牙合]患者采用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单侧下颌中切牙的拔牙模式固定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此种拔牙模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5例的安氏Ⅱ1分类重度深覆盖患者,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单侧下颌中切牙,使用MBT技术进行矫治,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7项硬组织项目和5项软组织项目的变化。结果:采用此拔牙模式,重度Ⅱ1错牙A患者覆枪、覆盖减小,尖牙、磨牙关系得到调整,软组织侧貌协调性得以明显改善。结论: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和单侧下中切牙模式的适应证为重度Ⅱ1深覆[牙合]、深覆盖低角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