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5名健康人群,采血并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h1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表达差异。同时,采用Spearman检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2.10±0.87)%,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7.10±2.32)%,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3.38±1.68)%,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11.78±5.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0和4.162,P值均〈0.01)。原发性肝癌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较高,二者呈正相关。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促进Th17细胞分化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及Th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的表达及其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四色荧光抗体染色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及CD4^+/IFN-γ’(Th1)、CD4^+/IL-4^+(Th2)细胞含量。结果: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变化、CD4^+T淋巴细胞数、CD8^+T淋巴细胞数均降低;CD4^+/CD8^+比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含量、Th1/Th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Th2细胞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及Th淋巴细胞亚群分化失衡,这可能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FOLFOX方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3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22例接受了FOLFOX方案化疗(化疗组),21例未接受化疗(对照组).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和化疗结束3个月后,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所占比例;并通过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10)水平.结果 化疗结束时,相对于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组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4.15±0.56)%比(5.60±0.88)%和(5.38±0.92)%,均P<0.01];外周血IL-4和IL-10水平亦显著降低,IFN-γ和IL-2水平则明显升高(均P<0.01).化疗结束后3个月,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略微升高 [(4.53±0.58)%],但仍低于化疗前和对照组(P<0.01);而IFN-γ、IL-2、IL-4和IL-10则恢复到化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水平(均P<0.01).结论 FOLFOX化疗可降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引起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向Th1漂移,从而有利于患者肿瘤免疫抑制的解除.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栓痔发病与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状态的关系,对32例血栓痔(实验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诱导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标记T细胞内自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和CD8^-标记T细胞内IL-4和IFN-γ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估计Th1/Th2细胞的漂移状态。结果显示,实验组的IL-4和IFN-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实验组IL-4^+含量高于IFN-γ含量(P〈0.05)。结果表明,血栓痔病人发病时,体内的T淋巴细胞免疫系统被激活,且以Th2细胞为主,这种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可能在血栓痔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腺切除对重症肌无力(MG)病人外周血T细胞的远期影响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胸腺切除(手术组)、21例胸腺未切除(非手术组)MG病人和25名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CD8^+T、CD4^+/CD8^+、CD4^+CD25^+T细胞的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FN-γ、IL-4水平。结果 MG病人胸腺切除后完全缓解9例(36%),部分缓解13例(52%)。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25^+T%显著降低(t=2.917,P=0.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CD4^+CD25^+T%、CD8^+T%显著增高(t=7.935,P=0.000;t=2.619,P=0.012),CD4^+CD8^+显著降低(t=3.060,P=0.004)。手术组外周血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手术组(t=5.060,P:0.000),但显著高于对照组(t=3.709,P=0.001)。胸腺切除后部分缓解者CD4^+CD25^+T%显著低于完全缓解者(t=2.292,P=0.033),但高于无效者(t=5.225,P=0.000)。结论 MG病人外周血T细胞紊乱在胸腺切除后远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与MG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围术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应用胸腺肽α1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免疫增强剂联合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将97例行肺叶或右全肺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组1:围术期给予胸腺肽α1治疗;组2:围术期未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另选择19例同期非肺癌而采取手术治疗的肺部疾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CA)测定3组围术期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变化。结果术后第1d组1 CD4^+T、CD4^+T/CD8^+T高于组2(CD4^+T 36.92%±2.10% vs.31.18%±7.64%;CD4^+T/CD8^+T 1.31±0.36 vs.1.09±0.32;P〈0.05),术后第3d组1 CD4^+T和CD4^+T/CD8^+T高于组2(CD4^+T 45.66%±3.77% vs.34.70%±8.42%;CD4^+T/CD8^+T 1.42±0.11 vs.1.14±0.20;P〈0.05);术后第9d CD4^+T、CD4^+T/CD8^+T高于组2(CD4^+T 47.28%±1.96% vs.39.12%±3.10%;CD4^+T/CD8^+T 1.46±0.14 vs.1.22±0.36;P〈0.05);术后第16d组1 CD4^+T、CD4^+T/CD8^+T与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应用胸腺肽α1后细胞免疫功能较快恢复至正常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比例失衡在IgA肾病(IgAN)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使用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wilfordii glycoside,TW)治疗后对IgAN 的 Treg、Th1、Th2及Th1/Th2的比例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30例IgAN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reg、Th1、Th2及Th1/Th2的比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IgA N患者外周血Treg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IgAN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gAN患者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使用TW (1 mg·kg-1·d-1)治疗 IgAN 3个月后,可显著降低IgAN患者外周血Treg(P<0.01),但治疗后Treg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显著降低Th2细胞比例(P<0.05),显著升高Th1/Th2比值(P<0.01);且治疗后IgAN的尿蛋白明显降低(P<0.01),血清白蛋白升高(P<0.05).结论:TW可改善IgAN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表达紊乱,对IgAN治疗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机制中的作用,观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产生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方法分离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与CD4^+CD25^-T细胞后,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分别单独培养及按不同比例共同培养后,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独及混合培养时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分泌的水平。结果健康对照及胃癌患者CD4^+CD25^+T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均显著高于CD4^+CD25^-T细胞,而分泌细胞因子IFN-γ均显著低于CD4^+CD25^-T细胞(P〈0.01)。CD4^+CD25^+T细胞在体外可明显抑制CD4^+CD25^-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且这种抑制能力呈效靶比关系(P〈0.01);但CD4^+CD25^+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CD4^+CD25^-T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对IL-10及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P〉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在体外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的调节发挥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严重创伤性休克可致机体炎症及免疫反应失衡,并由此引起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本研究旨在探究继发于创伤性休克(TH/S)的CD4+T淋巴细胞分化及凋亡的改变。方法以乳酸林格氏液对创伤性休克大鼠进行复苏,分别于复苏后12,24,48小时检测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凋亡发生率,向Th1/Th2细胞分化比例以及淋巴细胞的NF-κB活性,设模型组(TH/S)、假手术组(SHAM)及空白组(CONTROL)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创伤性休克后的液体复苏能够恢复大鼠血流动力学趋向稳定。模型组相较于假手术组及空白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减少(TH/S:23.8±5.4%,SHAM:55.2±2.6%,CONTROL:52.4±3.8%,复苏后48小时),凋亡比例明显增加(TH/S:15.2.4±5.4%,SHAM:7.23±3.4%,CONTROL:8.24±4.3%,复苏后48小时),Th1/Th2细胞比值明显下降(TH/S:0.37±0.12,SHAM:0.71±0.16,CONTROL:0.66±0.23,复苏后48小时),同时脾淋巴细胞的NF-κB活性亦有明显升高(TH/S:0.41±0.09;SHAM:0.17±0.04;CONTROL:0.23±0.05;复苏后48小时);而假手术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创伤性休克可能破坏机体Th1/Th2反应的平衡,同时改变了NF-κBp65活性并促进CD4+T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烫伤大鼠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的表达以及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和烫伤+乌司他丁治疗组(n=32)。后两组大鼠制作30%TBSAⅢ度烫伤模型,伤后即刻腹腔注射林格液或乌司他丁+林格液抗休克,创面涂碘伏抗炎。假烫组于37℃水浴中12S行假烫。各组分别于伤后1、3、5、7d腹主动脉无菌采血,并分离获取大鼠脾脏组织。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脾组织HMGBl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变化。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脾组织HMGBl水平在伤后1~7d显著升高(P〈O.01),伤后3d时表达量最高,分别为0.66±0.10、0.22±0.05(t=10.91,P〈0.01);乌司他丁治疗后1~7dHMGB1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伤后5d表达量最低,分别为0.32±0.07、0.63±0.07(t=9.61,P〈0.01)。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CD4+CD25+Treg表达在伤后逐渐上升,伤后3d时达到峰值(5.42±0.56)%;乌司他丁治疗后,CD4+CD25+Treg于伤后3、5、7d显著低于烫伤组(P〈O.01),伤后5d时最低(2.23±0.21)%。结论:严重烫伤后大鼠脾脏HMGB1水平的持续升高对其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具有显著的影响;乌司他丁作为一种抗炎药物能够降低伤后HMGB1的表达,改善烫伤大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Xia TL  Liu T  Wu ZQ  Zhang HB  Yang M  Liu SY  He ZB  Li LY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10):888-893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GF-β1及COX-2的表达,初步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TGF-β1和COX-2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后(其中前列腺癌局限组11例,非局限组19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外周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对前列腺癌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另对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TGF-β1及COX-2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上述指标在前列腺癌患者局限组和非局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18.32±7.49)%,高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7.77±1.86)%(P〈0.05)。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其比值为(17.34±5.87)%,较治疗前稍减低,但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TGF-β1和COX-2显示,前列腺癌组分别为(215.97±55.16)ng/ml和(6.88±5.14)ng/ml,对照组分别为(149.75±47.11)ng/ml和(5.65±2.69)ng/ml;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清中TGF-β1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0.05),COX-2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前列腺癌患者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无显著相关。前列腺癌局限组和非局限组外周血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GF-β1及COX-2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其增殖机制与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无关,可能与肿瘤本身及肿瘤局部微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4例uRM患者进行3次LIT治疗,治疗前后均在其黄体中期采集外周血,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结果 94例患者中26例失访,7例生化妊娠,2例异位妊娠,48例成功分娩,11例再次自然流产。所有患者3次LI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CD3+CD4+CD8-T细胞和CD3+CD4-CD8+T细胞分别占CD3+T细胞的比例,以及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Th1细胞占Th细胞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Th1细胞占Th细胞的比例、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比值和TNF-α/IL-10比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性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LIT治疗前后成功妊娠患者和再次流产患者的T细胞亚群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Th1/Th2比值在成功妊娠患者中显著下降(P0.001),而再次流产患者中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LIT改变uRM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功能,降低Th1/Th2比值,使患者趋于以Th2为主的免疫状态而有利于成功妊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组)脾切除术前1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Treg含量,分析Treg的变化对全身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术前和对照组受试者CD4+ CD25+ CD127low/-Treg比例分别为5.1%±3.5%和1.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3,P<0.05).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CD4+CD25+ CD127low/-Treg比例分别为9.2%±2.7%、5.6%±1.7%、2.5%±2.1%,其中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14,P<0.05);而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4,P>0.05).结论 脾切除术后短期Treg水平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从Treg方面表明脾切除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性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每组12只.将创伤组麻醉后造成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仅麻醉不致伤,24 h后分离2组小鼠脾脏DC.将2组DC分为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不用西罗莫司处理),以及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用10μg/L西罗莫司处理6 h).检测各组DC自噬活性(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及DC介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变化(用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用ELISA法检测LPS刺激后DC中IL-12p40、IL-12p70和IL-10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自噬活性(荧光强度值为13±2)及其介导的MLR强度均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为22±6)明显减弱(F=212.836,P<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自噬活性(45±8、44±8)均明显增强(F=212.836,P<0.05或P<0.01).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LR强度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增强(F值分别为101.426、86.533,P值均小于0.05).(2)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表面的MHCⅡ[(60±9)%]及CD40[(4±1)%]表达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85±6)%、(8±1)%]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37.918、40.426,P值均小于0.05),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HCⅡ表达[(78±7)%]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提高(F=37.918,P<0.05).(3)两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的IL-12p40、IL-12p70表达水平[(120±13)、(10±3)pg/mL]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200±25)、(20±6)pg/mL]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IL-12p40[(560±34)、(540±29)pg/mL]、IL-12p70[(55±8)、(60±11)pg/mL]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1),IL-10表达水平降低(F=246.108,P<0.01).结论 西罗莫司在体外可部分改善创伤小鼠DC功能,并提高其诱导T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分子(PD-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 T细胞表面的表达模式,了解其与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HLA-A2)阳性的78例临床类型不同的慢性HBV感染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表面分子Tim-3和PD-1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者Tim-3+/PD-1+HB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占总的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58%,Tim-3-/PD-1+细胞比例为24%,Tim-3-/PD-1-比例16%,Tim-3+/PD-1-比例最低为2%。临床病情越严重的临床类型中,Tim-3+/PD-1+HB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越高,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为(52.05±18.68)%,重度肝炎组为(59.66±19.25)%,重型肝炎组最高为(68.72±17.21)%;各组与非活动性携带者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7、0.009、0.000。重型组与轻中度组比较,P =0.018。Tim-3+/PD-1+在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表达与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的水平呈负相关性(r =-0.466,P <0.001)。结论在HBV特异性CD8+ T细胞中,Tim-3和PD-1共同表达是其主要表达模式,Tim-3和PD-1的高表达可能负性调控IFN-γ的产生,从而影响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中CD4+及CD8+的表达特点。方法:收集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的癌组织(乙肝肝癌组)和癌旁组织(乙肝癌旁组)以及30例因良性病变而行肝切除的患者的新鲜肝组织(对照组),分离组织浸润淋巴细胞,用抗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同时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表面标志的表达情况。结果:1)乙肝肝癌组、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CD3+CD4+T细胞占浸润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2.31±3.68)%、(10.69±2.47)%及(4.21±4.26)%。乙肝肝癌组显著高于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乙肝癌旁组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9)。2)乙肝肝癌组、乙肝癌旁组及对照组CD3+CD8+T细胞占浸润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10±5.82)%、(21.82±2.70)%及(41.31±14.01)%,乙肝肝癌组及乙肝癌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4),而乙肝肝癌组与乙肝癌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1)。3)乙肝肝癌组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中CD3+CD4+T细胞与CD3+CD8+T细胞的比值为0.91±0.30,显著高于乙肝癌旁组(0.47±0.11,P=0.003)及对照组(0.11±0.13,P=0.000),CD3+CD4+与CD3+CD8+T细胞的比值出现失衡。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失调,表现为CD3+CD4+T细胞所占比例升高,CD3+CD8+T细胞所占的比例下降,CD3+CD4+/CD3+CD8+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