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出生后大鼠听毛细胞纤毛发育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P1、P7、P14、P21)耳蜗Corti器的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以便了解听毛细胞纤毛发育的过程。方法取新乍SD大鼠四个阶段的耳蜗,采刖扫描电镜对出生后大鼠耳蜗Corti器形态结构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发现这四个阶段在体犬鼠耳蜗毛细胞从出生至毛细胞完全发育成熟,绝大部分都是以一排内毛细胞和三排外毛细胞的方式排列的,只有少部分在局部发现多出几个外毛细胞形成第四排。毛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随着时间的改变逐渐发育成熟。P14这个阶段是个重要的时期,Corti器表面柱细胞头板增宽,表面的微绒毛减少,Deiter细胞表面微绒毛也减少,动纤毛从底圄至顶圈逐渐退化已经基本结束,P14这个阶段Corti器各个部分发育已经完全成熟:结论出生后14天之内。大鼠听毛细胞静纤毛和动纤毛与听器其他细胞形态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逐渐发育过程,为研究大鼠出生后Corti器的发育、听觉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ABR反应阈均不超过40dB SPL的120只健康花色豚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人工外淋巴液对照组(经左耳注入人工外淋巴液);Ⅲ组:人工外淋巴液实验组(经左耳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Ⅳ组:空质粒转染组(经左耳注入空质粒pEGFP-C1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Ⅴ组:NGB基因转染组(经左耳注入pEGFP-NGB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庆大霉素均经后腿肌肉注射120mg.kg-1.d-1,共给药14天。停止给药后喂养14天,各组均行ABR检测,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组化观察各组豚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形态学及NG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给药后Ⅰ组ABR反应阈平均为37.22dB SPL(左耳)和36.94dB SPL(右耳),Ⅱ组阈值平均为37.22dB SPL(左耳)和37.50dB SPL(右耳),Ⅲ组阈值平均为119.44dB SPL(左耳)和122.22dB SPL(右耳);Ⅳ组阈值平均为119.72dB SPL(左耳)和120.83dB SPL(右耳);Ⅴ组阈值平均为83.89dB SPL(左耳)和100.56dB SPL(右耳)。Ⅴ组ABR反应阈较Ⅰ组和Ⅱ组显著升高(P<0.05),较Ⅲ组和Ⅳ组显著降低(P<0.05)。Ⅴ组中手术耳ABR反应阈较非手术耳降低(P<0.05)。耳蜗基底膜铺片示Ⅰ组和Ⅱ组内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无缺失,Ⅲ组和Ⅳ组内外毛细胞极少量残存,其中ABR阈值大于135dB SPL的豚鼠耳蜗毛细胞几乎消失殆尽,Ⅴ组毛细胞部分缺失,且主要是外毛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Ⅴ组耳蜗毛细胞NGB蛋白表达量较其余各组均显著增高(P<0.05),其余各组几乎均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验证了阳离子脂质体介导NGB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毒性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前后凋亡诱导因子(AIF)在大鼠不同回基底膜外毛细胞的表达差异以及与噪声性聋高频听力易损性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噪声暴露组给予声强为115dB SPL白噪声暴露,每天2小时,连续3天,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分别于噪声暴露前1日、暴露后1、3、7、14日对两组大鼠行ABR检测,最后一次ABR检测后对两组大鼠耳蜗基底膜行鬼笔环肽—异硫氰酸荧光素(Phalloidin-FITC)染色。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两组大鼠耳蜗不同回基底膜处AIF的表达。结果大鼠噪声暴露后与暴露前相比,ABR各频反应阈值于暴露后1天最高,随时间逐渐恢复,14天时趋于稳定,听力低频阈移约10dB,高频阈移有30dB (P<0.05);基底膜铺片FITC染色示噪声暴露组底回基底膜毛细胞较顶回缺失严重,且有纤毛排列紊乱并出现融合,而对照组毛细胞排列整齐,纤毛呈V或W型,两组间外毛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在正常情况下,顶回基底膜的AIF表达高于底回,噪声暴露后,AIF顶、底回基底膜表达均较对照组相应部位增高,且顶回较底回更为显著(P<0.05)。结论噪声暴露过程中,AIF在促凋亡的同时更发挥出了氧化还原酶的作用,因而AIF在耳蜗基底膜顶、底回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噪声性聋高频听力易损性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抗体对豚鼠耳蜗听性脑干反应(ABR)和耳蜗毛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健康豚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耳蜗鼓阶内灌注GLAST抗体,对照组灌注人工外淋巴液,观察两组术后3、6、9天ABR反应阈、耳蜗基底膜铺片和透射电镜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3天ABR波形消失,术后第9天无恢复;对照组术后第3天8只动物ABR波形消失,术后第6天和第9天全部动物引出ABR波形,平均阈值分别为62.50±5.25、47.50±6.18dB S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LAST抗体灌注后时间延长,实验组内、外毛细胞及纤毛出现不同程度缺失,透射电镜显示内、外毛细胞及神经末梢胞浆、线粒体空化,细胞核染色质边集等凋亡早期征象.对照组的损伤较轻,与ABR阈值改变相一致.结论 耳蜗内GLAST抗体灌注后出现耳蜗毛细胞、神经末梢的损伤及ABR波形消失,提示GLAST抗体阻断耳蜗Corti器中的GLAST,导致谷氨酸的神经毒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单侧听觉剥夺对听觉发育关键期小鼠内耳的影响。方法 将22只出生后12天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听觉剥夺组。对听觉剥夺组进行单侧听觉剥夺,2周后解除剥夺。对正常对照组小鼠和听觉剥夺组小鼠双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评估听功能,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毛细胞、带状突触、螺旋神经节进行形态学观察。统计学分析听觉剥夺组小鼠的剥夺耳、未剥夺耳和正常对照小鼠在听功能和耳蜗形态学方面的差异。结果 1)听觉剥夺2周后,听觉剥夺组的剥夺耳ABR高频阈值升高,Ⅰ波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听觉剥夺组的未剥夺耳与正常对照组间ABR阈值和Ⅰ波潜伏期差异无明显差异;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听觉剥夺耳和未剥夺耳的毛细胞形态和数量未见异常;4)和对照组相比,听觉剥夺组的剥夺耳出现了带状突触数量减少,未剥夺耳与对照组之间的带状突触数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没有出现代偿性增加。结论 单侧听觉剥夺可导致听觉发育关键期小鼠剥夺耳的听功能及带状突触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日龄小鼠昆明种小鼠听功能和内耳毛细胞发育状况。方法;(1)测试不同日龄小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比较阈值、I波潜伏期;(2)对不同日龄小鼠的耳蜗Corti器内外毛细胞静纤毛束的发育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稳定的ABR波型出现于生后17d龄之小鼠,随着小鼠日龄增加,反应阈越来越低,I波潜伏期越来越短;17d左右,小鼠内外毛细胞静纤发育成熟。结论:小鼠内耳毛细胞静纤毛的发育与ABR发育具有同步性,显示了功能成熟和结构成熟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低位模拟失重对豚鼠耳蜗听功能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22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采用头低位模拟失重法,身体纵轴与水平线呈-30°,于实验前、失重5天后即刻及脱离失重3天后分别测试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然后取耳蜗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对照组豚鼠ABR反应阈为23.48±6.04dB SPL,实验组实验前为24.22±4.04,模拟失重5天后即刻ABR反应阈为41.61±7.01dB SPL,与实验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脱离失重3天后实验组ABR反应阈为27.50±3.54dB SPL,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失重5天后即刻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散在缺失,纤毛融合、倒伏;透射电镜检查见内、外毛细胞细胞局部空泡形成,脱离失重3天后上述病变均有明显恢复,但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模拟失重5天即可以导致豚鼠耳蜗听觉功能和超微结构的损伤,脱离失重3天后听功能可以恢复正常,但其超微结构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强噪声暴露后大鼠听觉电生理及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噪声暴露后大鼠听觉电生理及形态学的改变,为探讨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暴露于中心频率为4 kHz的窄带噪声中,给声强度为120 dBSPL,暴露时间为4 h.观察2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及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出现ABR反应阈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后第1天,基底膜铺片经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染色后示;实验组3排外耳毛细胞(OHC)中可出现不同的毛细胞细胞核形态变化(正常、凋亡、坏死和缺失),而第21天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OHC的缺失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示;实验组OHC纤毛异常(散乱、倒伏)及OHC的缺失,以第3排OHC最严重.结论;所应用的强噪声能引起大鼠听觉系统的损害,产生永久性阈移(PTS).该噪声条件下,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模式在暴露后早期包括凋亡和坏死,而晚期则主要是坏死;PTS的产生可能和OHC纤毛异常及OHC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和噪声对大鼠听功能及耳蜗Corti器损伤的协同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失重组、噪声组和失重+噪声组,每组12只。失重组以Morey -Holton法模拟失重环境,噪声组暴露的噪声环境为模拟航天载人飞船内复合噪声,包括72±2 dB SPL的持续稳态噪声和160 dB SPL的脉冲噪声,失重+噪声组则同时暴露于上述失重及噪声环境中,空白组常规饲养,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暴露1周和2周后,每组随机选出6只大鼠行ABR阈值检测后取材行 HE染色、免疫荧光(DAPI)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暴露2周后大鼠ABR阈值较暴露1周时升高,失重+噪声组ABR阈值最高( P<0.01),其次为噪声组。HE染色示暴露1周和2周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耳蜗Corti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失重+噪声组最严重。免疫荧光染色示暴露1周后大鼠耳蜗毛细胞死亡方式以肿胀坏死为主,失重+噪声组最严重(肿胀率10%),其次为噪声组(肿胀率3.33%);暴露2周后大鼠耳蜗外毛细胞以核缺失为主,失重+噪声组缺失率最高(缺失率13.6%),其次为噪声组(缺失率12.7%),失重组毛细胞缺失以内毛细胞为主。扫描电镜示,失重+噪声组毛细胞静纤毛损伤最严重,其次为噪声组,再次为失重组。结论模拟失重和噪声环境对大鼠听功能的影响有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对耳蜗Corti器有显著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对庆大霉素致聋动物和耳蜗毛细胞的修复再生作用。方法选用73只健康青年豚鼠,行听力学检查后,53只动物连续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0mg.kg-1.d-1)24~30天致聋(GM组),其间死亡8只,剩余45只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5只)和致聋后对照组(20只),中药治疗组给予纯中药制剂"复聪汤Ⅰ号"口服液和"复聪汤Ⅱ号"滴耳液治疗,致聋后对照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另外20只豚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治疗30、60和90天后对GM组两组动物分别行ABR、DPOAE检测,同时,每一时间点处死6只动物,左侧耳蜗行扫描电镜观察,右侧耳蜗铺片行光镜观察和毛细胞计数。结果实验前所有豚鼠的听功能正常;连续注射庆大霉素30天后,GM组豚鼠ABR反应阈值上升到50~80dB SPL,DPOAE幅值降低,光镜和电镜下表现为耳蜗毛细胞纤毛断碎、倒伏、融合和消失,多处毛细胞表皮板肿胀、突起和疱疹样变性,或毛细胞被完全挤出网状板,基底回和第三回耳蜗毛细胞严重消失;中药治疗30天后,80%的耳聋豚鼠的ABR反应阈恢复到30~50dB SPL,DPOAE幅值明显提高;耳蜗铺片和电镜观察显示耳蜗毛细胞数目有一定恢复,组织结构有修复现象,扫描电镜可见再生毛细胞仅出现少量纤毛,而致聋后对照组未发现此种现象;治疗60天后,耳蜗毛细胞数目明显增多,Corti器的毛细胞区有大量的增殖细胞出现,扫描电镜可见成小束的新生纤毛出现在毛细胞缺失部位,同时支持细胞大量增殖;治疗90天后,再生的静纤毛束已基本形成,尤其是耳蜗基底部位的毛细胞明显增多,听功能基本正常。结论纯中药制剂复聪汤对庆大霉素致聋豚鼠耳蜗毛细胞有一定的修复和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he management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has evolved steadily over time. Organ preservation with primary radiation therapy has produced excellent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has become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disease. Planned neck dissection after organ preservation therapy continues to be an integral step for regional control.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emphasiz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obtain optimal results in terms of cure an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耳廓开放性外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23耳耳廓开放性外伤经彻底清创,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对位缝合。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丹参扩张血管、罂粟碱改善微循环。结果 23耳中2耳失访,18耳完全成活,1耳部分成活,2耳完全坏死。结论 耳廓撕裂伤、断伤、带有皮蒂的耳廓离断伤,由于断端双侧血管丰富,经对位缝合后容易成活。但耳廓完全离断伤由于缺乏血供,经对位缝合后不易成活,可采用去皮血管植入包埋法,带肌蒂皮瓣移植法或尝试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血管吻合,以提高耳廓完全离断伤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