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在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观察不同浓度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对活性氧所致神经元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取新生1~3d的SD大鼠海马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将细胞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活性氧组,1×10-8mol/L,1×10-10mol/L和1×10-12mol/L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组。分别用次黄嘌呤(mmol/L)/黄嘌呤氧化酶(U/L)1.0/200,1.5/150,2.0/200,2.0/300,3.0/300处理细胞诱导氧化损伤模型,选择次黄嘌呤2.0mmol/L/黄嘌呤氧化酶200U/L作为最终的活性氧浓度,进一步观察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的神经保护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光学显微镜下照像,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应用荧光素JC-1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半定量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mRNA水平。结果:①细胞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组77.8%,次黄嘌呤1.0mmol/L/黄嘌呤氧化酶200U/L活性氧组62.5%,次黄嘌呤1.5mmol/L/黄嘌呤氧化酶150U/L活性氧组50.1%,次黄嘌呤2.0mmol/L/黄嘌呤氧化酶200U/L活性氧组48.4%,次黄嘌呤2.0mmol/L/黄嘌呤氧化酶300U/L活性氧组25.3%,次黄嘌呤3.0mmol/L/黄嘌呤氧化酶300U/L活性氧组28.9%。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元的存活率随着培养液中活性氧浓度的增加而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②活性氧不仅能引起培养神经元的存活率下降(P<0.01),还能导致神经元出现神经退行性变样的形态学损伤,包括细胞皱缩,突起脱落、突起数减少[对照组(2.6±0.6)个,活性氧组(0.5±0.2)个,P<0.01],多极神经元百分率下降(对照组为32.6%,活性氧组为10.1%,P<0.01),同时,也能引起神经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对照组为40,活性氧组为12.3,P<0.01)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mRNA水平增加(对照组为0.13%,活性氧组为3%,P<0.01)。③预先给予1×10-8mol/L,1×10-10mol/L和1×10-12mol/L的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能显著改善活性氧引起的神经退行性损伤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或P<0.01),抑制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P<0.01),其中,1×10-8mol/L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的神经保护作用最强(P<0.01)。结论:活性氧可直接损伤培养的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出现形态学退行性改变和神经元存活率下降,形态学改变和死亡率增高与线粒体功能下降和神经细胞核内凋亡基因表达均有关。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38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损伤和神经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实时评价心房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动态变化的方法,为细胞内第二信使代谢水平分析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12在吉林省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部完成。①采用大耳白家兔32只,建立跳动心房灌流模型,跳动心房稳定60min后,4℃下每2min收集灌流液样本。②采用固定心房跳动频率(1.3Hz)的方法,每2rain收集1个灌流液样本,12min为1个循环。在1个对照循环之后,处理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100nmol/L)或在非选择性磷酸酯酶抑制剂(1.0mmol/L)存在下再处理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1个循环,观察心房组织环-磷酸腺苷含量与逸出量的关系。③1个循环对照之后,给予30nmol/L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或不同浓度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1,10,100nmol/L,每种浓度之间穿插2个循环的恢复期),实时观察心房肌细胞环-磷酸腺苷动态变化的特点。结果:①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对心房组织生成和逸出环-磷酸腺苷的影响: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处理12min后,环-磷酸腺苷含量在组织和灌流液中分别增加到(42.18&;#177;11.17)nmol/g和(204.17&;#177;44.50)fkat/g,与对照值相比差异明显(P〈0.05)。当给与非选择性磷酸酯酶抑制剂+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后,环-磷酸腺苷含量在组织和灌流液中分别增加到(149.90&;#177;13.87)nmol/g和(747.00&;#177;65.83)fkat/g(P〈0.01)。且灌流液环-磷酸腺苷逸出量与组织环-磷酸腺苷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0.2918X-0.118,R^2=0.8809;P〈0.01)。②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促进心房环-磷酸腺苷逸出量的情况:随着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浓度的增加,环-磷酸腺苷逸出量也随之增多,10,100nmol/L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逸出峰值分别为(247.83&;#177;50.83),(254.00&;#177;53.50)fkat/g,均显著高于对照值和1nmol/L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66.00&;#177;7.50),(75.50&;#177;7.50)fkat/g;P〈0.01],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跳动心房灌流模型中环-磷酸腺苷逸出量是一项能够反映该组织生成环-磷酸腺苷变化的指标,实时测定心房灌流液中环-磷酸腺苷逸出量能够实时评价心房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生成变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对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的增加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关于通过何种途径调控下丘脑神经元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神经内分泌活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否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通过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培养下丘脑神经元,以观察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和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材料:实验于1999—12/2002—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完成。取孕17d胎鼠下丘脑分散培养下丘脑神经元。 方法:用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培养下丘脑神经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P-154526预先处理下丘脑神经元。将培养的细胞分组: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mol/L)刺激组。②预先用CP-154526(500μmol/L)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mol/L)刺激组。③分别设置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等渗盐水刺激。用PTI荧光成像系统测量和分析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培养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神经元内环磷酸腺苷含量。 主要观察指标:①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②下丘脑神经元内环磷酸腺苷含量。 结果:正常对照组的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和环磷酸腺苷含量较低,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后,胞浆内游离钙浓度立即升高,神经元胞浆内环磷酸腺苷生成明显增加[(240&;#177;22),(153&;#177;11)nmol/L;(3.26&;#177;0.19),(0.44&;#177;0.02)pmol/dish,P〈0.011;Cp-154526可明显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6mol/L)刺激的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和环磷酸腺苷含量的生成[钙离子浓度:(240&;#177;22),(171&;#177;16)nmol/L;环磷酸腺苷含量:(3.26&;#177;0.19),(2.33&;#177;0.21)pmol/dish,P〈0.01]。 结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与其1受体结合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使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和环磷酸腺苷含量明显增加,在调节下丘脑神经元激活过程中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对缺血再灌注脑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刘宪霜  崔旭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4-35,37,F003
目的:观察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对缺血再灌注脑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方法:利用四血管结扎法,建立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侧脑室注射PACAP,观察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物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计数海马CA1区存活和凋亡神经元数目,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PACAP治疗后脑组织MDA含量为(1.35&;#177;0.39)nmol/mg,SOD和GSH-Px活性分别为(115&;#177;20)NU/mg、(10.3&;#177;2.0)U/mg,与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差异(P<0.05),海马CA1区存活和凋亡神经元数目为48.8&;#177;4.3,14.3&;#177;2.9,能促进神经元存活和减轻凋亡损伤(P<0.01),保护超微结构。结论:PACAP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脑组织氧自由基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防止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活性氧与骨基质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深圳市中医院骨科2003—01/12的女性住院患者90例,所有患者年龄〈70岁,绝经1年以上。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QDR-4500A型、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测定其骨密度,将骨密度低于0.790g/cm^2者归于骨质疏松组,骨密度0.790-0.897g/cm^2者归于骨量减少组,骨密度不低于0.897g/cm^2者归于正常组,每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用SPSS10.0软件进行直线回归及相关分析,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9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浓度: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1.98&;#177;2.12),(9.28&;#177;1.44),(7.60&;#177;1.70)μmol/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低于正常组[(722.61&;#177;105.10),(882.34&;#177;102.38),(1063.06&;#177;76.68)μkat/L,P〈0.011,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1)。③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0.90&;#177;1.96),(7.89&;#177;1.78),(5.47&;#177;1.58)μg/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④丙二醛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负相关(r=-0.883,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活性氧水平较正常人增高,骨基质的降解也增多,提示活性氧能促进骨基质的降解,加速骨吸收,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中药红景天、人参、当归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缺氧损伤的作用。目的:从细胞电生理角度观察中药芎归滴丸对脑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3/08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完成。选择新生清洁级Wistar大鼠1只。取其海马,将其分离培养成海马神经元细胞,然后选取9例海马神经元细胞,将其放人3个培养皿中培养,每个培养皿中3例神经元细胞,将其分为缺氧-复氧前后(对照组)、芎归滴丸(由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制剂室提供,主要成分为川芎和当归的挥发油)1&;#215;10^-6mol/L组和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组。方法:缺氧-复氧前后组分为两个亚组(即缺氧-复氧前、缺氧-复氧后),均不进行药物干预;芎归滴丸1&;#215;10^-6mol/L组分为两个亚组(即芎归滴丸1.0&;#215;10^-6mol/L+不缺氧组、芎归滴丸1&;#215;10^-6mol/L+缺氧组);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组分为两个亚组(即芎归滴丸10&;#215;10^-6mol/L+不缺氧组、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缺氧组)。采用膜片箝全细胞记录方法检测缺氧-复氧前后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Na^+、K^+电流。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Na^+、K^+电流幅度。结果:①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Na^+电流幅度变化:缺氧-复氧后明显低于缺氧-复氧前[(-3.8&;#177;1.0。10.3&;#177;0.5)nA,t=3.49,P〈0.01]。②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K^+电流幅度变化:缺氧-复氧后K^+电流的激活阈值由-40mV变为-20mV,电流幅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芎归滴丸预处理后缺氧-复氧前后海马神经元的Na^+、K^+变化:缺氧-复氧前海马神经元ⅠNa、ⅠK在阈值处的幅度很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氧-复氧后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组高于芎归滴丸1&;#215;10^-6mol/L组和缺氧-复氧后[(-58.5&;#177;1.9,-6.9&;#177;1.4,-3.8&;#177;1.0)nA,t=7.51,P〈0.05]。结论:芎归滴丸对海马神经元的缺氧损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38(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38,PACAP-38)对离体正常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胶原酶和DNA酶联合消化法分离NMRI小鼠胰岛.RPMI1640组织培养液过夜培养,采用Millipore Multiscreen系统观察不同浓度PACAP-38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孵育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结果:①离体胰岛胰岛素的分泌依赖于孵育液中葡萄糖的浓度,PACAP-38显著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且刺激强度依赖于葡萄糖浓度和自身浓度。当孵育液中葡萄糖浓度为5mmol/L时,PACAP-38在1&;#215;10^-9 mmol/L以上才能显著刺激胰岛素分泌[(6.12&;#177;0.26)fmol/(min&;#183;胰岛)];而当孵育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0mmol/L时,PACAP-38在1&;#215;10^-11mmol/L就可显著刺激胰岛素分泌[(22.87&;#177;1.35)fmol/(min&;#183;胰岛)](t=4.2271~7.7944.P&;lt;0.01)。②离体胰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明显受到孵育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的抑制。在低糖环境(葡萄糖浓度在0和2.5mmol/L时)中,1&;#215;10^-9mmol/LPACAP-38可显著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且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型(在葡萄糖浓度为0 mmol/L时,IC50=1&;#215;10^-10mmol/L)。而当孵育液中葡萄糖浓度为5和10 mmol/L时,1&;#215;10^-9mmol/L PACAP-38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消失。结论:PACAP-38可刺激离体胰岛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且其作用具有自身浓度和葡萄糖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②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1&;#215;10^-9 1&;#215;10^-8 ,1&;#215;10^-7,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1&;#215;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③以^3H脯氨酸掺入试验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以四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分别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合成胶原的影响。 结果:①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H脯氨酸掺入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增趋势。血管紧张素H+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在血管紧张素H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3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增也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血管紧张素Ⅱ+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中,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胶原的生成起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解毒化瘀Ⅱ方对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内Ca^2+稳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内Ca^2+稳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肝病治疗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Ⅱ方低、中、高剂量组、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每组12只。解毒化瘀Ⅱ方由菌陈30g,赤芍50g,白花蛇舌草30g,大黄15g(后下),郁金15g,石菖蒲15g组成,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生药9.1,28.76,57.55g/kg、乳果糖组给予3.5g/kg、安宫牛黄丸组给予1.5g/k。使用时,用蒸馏水将解毒化瘀Ⅱ方的配方颗粒剂配成0.033,0.11。0.22g/mL,乳果糖配成0.0875g/mL,安宫牛黄丸配成0.0375g/mL,空白组与模型组分别给予蒸馏水代替。每天灌胃量40mL/kg。造模前3d开始灌胃给药,2次/d,间隔12h,共给药5d12h。除空白组外均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法复制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完成12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单胺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脱苷脱氨酶活性及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及Ca^2+含量。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血清单胺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脱苷脱氨酶活性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解毒化瘀Ⅱ方各剂量组能降低大鼠血清单胺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脱苷脱氨酶水平,并呈现量效关系,以解毒化瘀Ⅱ方高剂量组的作用效果最佳,其与模型组、解毒化瘀Ⅱ方低剂量组、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77.08&;#177;69.01),(792.32&;#177;155.36),(657.96&;#177;141.70),(457.92&;#177;85.35).(445.42&;#177;78.52)μkat/L;(10.82&;#177;1.88),(22.13&;#177;5.36).(17.12&;#177;4.37).(13.36&;#177;3.36),(16.39&;#177;3.21)μkat/L;(10.29&;#177;1.63),(26.23&;#177;6.49).(18.08&;#177;1.72),(12.39&;#177;2.74)。(14.70&;#177;3.51)μkat/L:(414.58&;#177;86.18).(943.19&;#177;219.88).(669.13&;#177;189.37),(507.10&;#177;105.85).(582.78&;#177;111.36)μkat/L,.P〈0.01]。②模型组大鼠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与空白组比较降低,Ca^2+含量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解毒化瘀Ⅱ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升高[分别为(210442&;#177;525.77),(2830.73&;#177;614.62),(1491.63&;#177;461.26)μkat/g;(3773.25&;#177;565.11),(4424.22&;#177;529.10),(2756.22&;#177;488.43)μkat/g,P〈0.05,0.011,Ca^2+含量降低[分别为(19.74&;#177;7.56),(12.58&;#177;5.54),(26.69&;#177;6.26)mmol/g,P〈0.05,0.01]。③肝线粒体内Ca^2+的含量变化与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r=-0.906,P〈0.01),钙镁三磷酸腺苷酶(r-0.915,P〈0.01),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血清中单胺氧化酶(r=0.865,P〈0.01),谷草转氨酶(r=0.883,P〈0.01),谷丙转氨酶(r=0.879,P〈0.01),脱苷脱氨酶(r=-0.843,P〈0.01),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Ca^2+超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能与调节肝线粒体内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神经细胞的电活动以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活动为基础。神经元异常放电是癫痫的基本特征,其基础是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激活与离子的跨膜运动,然而马桑内酯致病机制中是否存在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还不清楚。目的:以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为靶细胞,了解马桑内酯在其致痫机制中对神经元钙激活钾通道的作用。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和泸州医学院心肌电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0—05/12在四川省泸州医学院完成。选择出生24h之内Wistar乳鼠100只。方法:Wistar乳鼠在麻醉状态下和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海马组织,以培养第7~10天,生长良好、形态典型的锥体神经元进行膜片钳试验。将培养皿随机分成9组:①正常对照组,19皿,加入DMEM培养基,给以不同的钳制电压,以后加入四乙基胺。②10^-8,10^-7,10^-6 mol/L钙浓度组;加入含不同浓度钙离子的DMEM培养基,以后加入四乙基胺,每一浓度8皿,共24皿;马桑内酯0,0.25.0.5,1.0,2.0mL/L致痫组,加入不同浓度含马桑内酯的DMEM培养基.以后加入四乙基胺。每一浓度26皿,共130皿。运用膜片钳制技术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方法记录神经元单通道电活动,并分析通道活动的开放概率、平均开放时间、平均关闭时间、电流幅值等。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并记录正常,不同钳制电压、不同钙离子浓度对锥体神经元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作用和四乙基胺的影响。②观察并记录致痫剂马桑内酯对锥体神经元细胞膜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作用及四乙基胺的影响。结果:①在钳制电压为0mV时,锥体神经元钙激活钾通道有少量的随机开放,具有明显的电压依赖性,通道电导值为(122.79&;#177;21.68)pS,可被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所阻断。②在内面向外式膜片下,钙激活钾通道表现出钙离子的浓度依赖性。当钙浓度为10^-8,10^-7,10^-6 mol/L时,平均开放概率分别为0.022&;#177;0.006,0.040&;#177;0.007,0.142&;#177;0.049(P〈0.01)。③在细胞贴附式膜片下,浴液中游离钙离子浓度10^-8mol/L,膜电位在20mV时,发现马桑内酯能明显增加钙激活钾通道的开放概率。④与马桑内酯0ml/L比较,马桑内酯1.0ml/L能增加钙激活钾通道平均开放时间(1.867&;#177;0.210,6.900&;#177;0.120,P〈0.01),减少平均关闭时间(78.505&;#177;7.192,6.233&;#177;0.854,P〈0.01)。结论:在马桑内酯诱导的癫痫发病中,钙激活钾通道活化可能起重要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