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及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斑块厚度。结果治疗前,2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及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及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重要影响,可有效减少斑块面积,改善其血脂指标,稳定期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予阿托伐他汀10mg+拜阿司匹林100mg,睡前顿服;对照组44例予拜阿司匹林100mg,睡前顿服,6个月后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明显减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39例).对照组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较治疗前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采取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凝血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5月确诊的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其他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Hcy、凝血功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Hcy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使用氯吡格雷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使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血清Hcy水平,改善凝血功能,降低IMT,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绪龙 《热带医学杂志》2014,(3):339-341,37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与康复措施,药物选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6个月。应用颈动脉超声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斑块面积及内中膜厚度(IMT),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出现一定程度的面积减少、IMT变薄、CCAD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善(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除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60.87%,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6.98%、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较好的稳定或逆转作用,同时改善了血流动力学,降低了近期复发率,可作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大小,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斑块数量无变化,且治疗后IM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Tmax、Smax等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无显著性(P>0.05),斑块数目未发生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PAS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分析1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AS组)和PSA疗法治疗组(PAS组),分别在入院后第2天及治疗后一年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AS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 PAS疗法能够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前后颈动脉血管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情况及斑块性质等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变薄、斑块积分显著减低,不稳定斑块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准确监测颈动脉粥样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客观依据,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进展性脑梗死(stroke progression,SIP)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占所有脑梗死15%~20%,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呈进展性或渐进性加重~([1-2]),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研究~([3])表明,颈动脉粥样斑块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稳定斑块的脱落、斑块厚度增加导致严重的脑缺血,可加速疾病进展。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强效抗血小板凝聚药物~([2,4])。但对于伴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单一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对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 mg/d)治疗,观察组采用强化阿托伐他汀钙(40 mg/d)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情况以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斑块大小、斑块厚度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DL-C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和颈动脉斑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蒋玉兰  王相明 《安徽医学》2018,39(2):178-181
目的 观察银杏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三药联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的用药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银杏叶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血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结论 银杏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三药联用可使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减缓粥样斑块的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慕鹏莺  牛向宏 《安徽医学》2016,37(9):1124-112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每组各33例。3组均常规行活血化淤等基础治疗,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观察3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改善(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CD62p、PAC-1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1及治疗组2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使用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炎性反应,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晓明  王审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035-2038
目的 比较评价40 mg/d与20 mg/d的阿托伐他汀连续使用24个月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上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合理用药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方法 将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50例 ≥ 60岁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配到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各75例,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常规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前、治疗后第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测定2组的血压、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记录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2和24个月3个时间点的血压、血脂、IMT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第12和24个月时,高剂量组的收缩压、血脂、IMT和斑块面积分别与同期常规剂量组的同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40 mg/d和20 mg/d阿托伐他汀均能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血脂、IMT及斑块面积,高剂量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剂量组,没有证据提示长达24个月大剂量服用阿托伐他汀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相关结果有待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颈部彩超证实存在颈部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比较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部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变化,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OxLDL、hs-CRP、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OxLDL、hs-CRP、I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OxLDL和hs-CRP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45)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90).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根据治疗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45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和PAS组45例(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AS组和PAS组)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两组(AS组和PAS组)间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均低于AS组,其下降幅度均大于A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12月后,两组IMT值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减少,且PAS组两项指标低于A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PAS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多于AS组(P<0.01).结论:PAS三联疗法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高励 《四川医学》2010,31(2):194-19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2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回声性质、大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IMT分别为(0.914±0.069)和(1.1±0.141),12个月IMT分别为(0.829±0.076)和(1.114±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数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大小低于治疗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斑块的厚度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变薄,治疗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斑数量治疗组较对照组也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隐定和缩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能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