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胃镜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采用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进行空肠营养支持的257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256例在鼻胃镜引导下放置空肠营养管成功,成功率为99.6%,平均放置时间为8.4±4.2min。置管并发症为胃黏膜损伤18例(7.0%)和鼻黏膜出血26例(10.1%),无消化道穿孔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病人耐受良好。结论:经鼻胃镜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方法便捷,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方法:给148例病人放置空肠营养管,116例病人在胃镜下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空肠营养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32例经鼻超细胃镜放置导丝后,再经导丝放入空肠营养管.结果:两种空肠营养管放置成功率均为100%,其中鼻肠管126例,三腔鼻肠管22例.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1例病人置管后出现血淀粉酶升高.结论:两种空肠营养管放置的方法成功率均高,不良反应小,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3.
床边X线下经胃镜引导鼻肠营养管放置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床边X线监视下经胃镜引导鼻空肠营养管放置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病情危重不易搬动或昏迷的患者在床边经胃镜引导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同时经床边X线摄片及CR机监视,观察营养管放置是否到位。结果床边X线监视下经胃镜引导可以将空肠营养管放置至空肠屈氏韧带以远30 cm以上,置管成功率100%,置管时间15~40(20±4.5)m in。置管后营养管在位良好,喂养过程顺利。结论床边X线下经胃镜引导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空肠营养管放置术。  相似文献   

4.
X线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在危重症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X线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在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X线监视下,将带有金属导丝的营养管自鼻腔经胃、十二指肠,置入空肠,拔出导丝,注入造影剂,确认营养管前端已进入Treitz韧带后30 cm以远.结果:X线下可将营养管放置至Treitz韧带30 cm以远的空肠部位,置管成功率为100%,置管时间为10~40(平均20)min.置管后营养管在位良好,喂养过程顺利.结论:X线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置管技术,为危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了一条更有效的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肠内营养置管方法的优缺点。方法1996年9月-2008年6月,共有2092例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置管方法包括床旁经鼻置螺旋型鼻肠管、X线引导下经鼻置鼻肠管、胃镜引导下经鼻置鼻肠管、术中经鼻置鼻肠管、空肠切开造口置空肠管、空肠穿刺造口置空肠管、胃切开造口术及内镜引导下经皮胃穿刺造口术。结果床旁经鼻置肠管32例,第2天23例鼻肠管的远端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另9例鼻肠管盘曲在胃腔内。X线引导下直接经鼻置鼻肠管61例,顺利通过幽门57例,另4例鼻肠管盘曲胃腔内。胃镜引导下经鼻置鼻肠管186例,术后经x线检查显示177例鼻肠管的远端位于小肠。腹部手术时,经鼻放置鼻肠管1628例,7例鼻肠管远端离开手术时放置的位置。空肠切开术放置空肠营养管56例,术后出现不全性肠梗阻2例、肠瘘1例。空肠穿刺造口术98例,2例空肠穿刺管移位脱出小肠。传统胃切开造口术19例,出现胃瘘1例。胃穿刺造口术12例,无并发症。结论肠内营养置管的方法有多种,具体采取哪种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原发病以及营养支持的时间决定。经鼻置鼻肠管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方法。经皮穿刺胃造口术、空肠穿刺造口术将逐步替代传统的造口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决需肠内营养(EN)治疗病人的营养治疗途径问题. 方法:在既往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九字诀”法行X线透视下超滑导丝辅助放置鼻空肠营养管. 结果:本组共置管162例次,成功159例次,成功率为98.15%.鼻空肠营养管放置位置符合EN治疗要求.置管时间为5~30(10.8 ±4.9)min. 结论:运用“九字诀”法行X线透视下超滑导丝辅助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具有无创、简单、快捷,是临床EN治疗途径首选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口和经鼻胃镜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比较。方法:选取某医院所收治的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50例患者,对其分别采用经鼻和经口胃镜引导鼻空肠管置入治疗,对这两种方法的一次置入成功率以及所使用的操作时间、患者进行插管时的舒适度以及愿意接受此治疗方法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经鼻和经口的胃镜置入鼻空肠营养管进行比较,经鼻胃镜导丝的方法成功率更高,其操作时间也是比较短,患者也比较容易进行接受。结论:经鼻胃镜导丝的导引置入方法比经口胃镜引导置入鼻空肠管道的方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应在临床医学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易行,比较符合生理状态、且费用较低,所以,肠内营养管饲方法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2001-2006年100例患者开展经胃镜活检孔放置经鼻空肠营养管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1-200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经胃镜活检孔放置经鼻空肠营养管10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20~84岁,中位数年龄46岁。其中急性胰腺炎4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25例,Whipple术后8例,胆管癌术后7例,食管癌伴狭窄6例,食管气管瘘4例,脑出血2例。2空肠营养管放置方法经口插胃镜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并拉直镜身。导丝预先插入空肠营养管,石蜡油润滑营养管前端后,经胃镜活检孔插入营养管至十二指肠水平部或空肠近段,缓慢退出胃镜及导丝。将引导管从鼻腔插入并从口腔拉出,将空肠营养管套入引导管中,再将引导管从鼻腔拉出,空肠营养管也随之被引出鼻腔外,再用胶布妥善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见图1。3结果置管成功率100%,25例营养管达十二指肠水平部,75例营养管已达空肠近侧端。置管后均没有...  相似文献   

9.
吴滢 《现代养生》2014,(20):98-98
目的:对经口和经鼻胃镜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比较。方法:选取某医院所收治的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50例患者,对其分别采用经鼻和经口胃镜引导鼻空肠管置入治疗,对这两种方法的一次置入成功率以及所使用的操作时间、患者进行插管时的舒适度以及愿意接受此治疗方法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经鼻和经口的胃镜置入鼻空肠营养管进行比较,经鼻胃镜导丝的方法成功率更高,其操作时间也是比较短,患者也比较容易进行接受。结论:经鼻胃镜导丝的导引置入方法比经口胃镜引导置入鼻空肠管道的方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应在临床医学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经口胃镜引导下植入空肠营养管了解其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采用经口胃镜放置营养管20例,均经导丝引导法植入,然后经口鼻交换,最后拍腹平片了解空肠营养管的位置,计算成功率,观察并发症。结果与结论经口胃镜行空肠营养管植入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操作简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长期可靠的大鼠肠内营养(EN)管固定方法. 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EN组(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10只.行大鼠近端空肠置管术,并将营养管进行多水平固定,然后将防咬弹簧固定在髂骨上.营养管固定后,使用电子输液泵进行EN液匀速输注,每周监测大鼠体重,并全程观察大鼠对EN的耐受情况. 结果:所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术中行空肠造瘘,术后给予PN和EN支持。结果PN中位时间为8天(5~24天),EN中位时间为21天(5~69天),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72.5±19.8)小时,术后住院的中位时间为24天(17~74天)。57例患者中,1例于围手术期死亡,2例因严重腹胀、腹泻中止EN;41例出现腹胀,17例发生腹泻;中心静脉导管脱出和堵塞各2例,空肠造瘘未出现导管并发症;29例出现糖代谢严重异常,2例伤口裂开,19例次发生术后感染。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需要联合PN和EN,治疗中应坚持无菌配液、严格管路护理、注意血糖变化和加强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新生儿高位消化道畸形手术矫治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85例十二指肠、空肠先天性梗阻新生儿术前、术中和术后诊疗过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开展早期肠内营养将患儿分为两组,术中经鼻放置肠营养管、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 =37],术中未放置肠营养管、待胃肠功能恢复开展经口喂养组(对照组,n=48);比较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年龄和时间、住院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经口喂养时间、术后经口喂养达40 ml/3 h的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营养指标、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年龄、疾病分布、营养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手术时间(110.5±14.9) min、术后经口喂养时间(11.7±4.2)d与对照组(110.0±15.3) min、(12.3±2.9)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71、0.508,均P>0.05);EEN组术后初次排便时间、经口喂养达40 ml/3 h的时间、全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50.1±16.6)h、(17.9±6.0)d、(14.5±5.5)d,(19.4±6.2)d,均比对照组(60.4±21.3)h、(21.3±7.5)d、(17.8±7.5)d, (23.1 ±8.3)d显著缩短,且住院费用(20 022.7±4 615.1)元与对照组(23 036.4 ±5 877.7)元比较显著减少(t值分别为2.885、2.238、2.281、2.266、2.567,均P<0.05);EEN组无肠穿孔、肠扭转、堵管等置管并发症发生,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无呕吐、胆汁淤积发生;对照组术后功能性肠梗阻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呕吐、胆汁淤积发生率比EEN组显著增加(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年(6个月~3年),两组生长发育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天性十二指肠、空肠畸形新生儿经鼻肠营养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简单,无创伤,并发症少,静脉营养应用时间短,有助于新生儿肠功能恢复,提高喂养耐受性,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刘贵长 《现代保健》2014,(36):57-5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胃瘫的影响因素及其空肠营养管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外科住院部胃癌手术患者1604例,其中术后胃瘫62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分析胃癌术后胃瘫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将术后胃瘫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空肠营养管支持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术前幽门梗阻、心理因素、基础疾病、手术时机、术中出血量和进食不当等不同对胃癌术后胃瘫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术后进食不当、术前幽门梗阻和基础疾病是胃癌术后胃瘫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Ig A、Ig 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胃瘫受术后进食不当、术前幽门梗阻和基础疾病等多因素影响,其中空肠营养管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术后胃瘫患者营养和免疫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经鼻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的疗效.方法 将61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31例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teral nutrition TPN)组30例.比较两种营养支持的疗效.结果 EEN组与TPN组相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体重消耗值显著减少(P<0.05),营养结束后第2天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鼻肠营养管EEN比TPN优越,简便易行,宜予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利用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具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胃癌患者14例。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后,均应用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胃癌患者分为B1组(观察组7例)与B2组(对照组7例)。 B2组:胃癌术后实施常规护理;B1组:胃癌术后实施鼻空肠营养管护理;对比B1组与B2组胃癌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结果 B1组患者中,术后出现胃肠不适症状患者1例。在B2组患者中,出现胃肠不适症状患者4例,出现吻合口瘘症状患者3例。在术后并发症方面,B1组优于B2组胃癌患者明显(P〈0.05);B1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1.2)d,B2组患者为(13.9±1.9)d,在患者住院时间方面,B1组短于B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胃癌术后患者,选择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并配合给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将住院时间有效缩短,有效凸显鼻空肠营养管护理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rtificial nutrition support is required to optimise nutritional status in many patients. Traditional methods of placing feeding tubes may incur clinical risk and financial costs. A technique facilitating placement of nasogastric and post-pyloric tubes via electromagnetic visual guidance may reduce the need for X-ray exposure, endoscopy time and the use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audit use of such a system at initial imple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in an acute NHS Trus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undertaken of dietetic and medical records for the first 14 months of using the Cortrak® system. Data were collected on referral origin, preparation of the patient prior to insertion, placement success rates and need for X-ray. Cost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Results:  Referrals were received from primary consultants or consultant intensivists, often on the advice of the dietitian. Fifty-nine percent of patients received prokinetic therapy at the time of placement. Thirty-nine tube placements were attempted. Sixty-nine percent of referrals for post-pyloric tube placement resulted in successful placement. X-ray films were requested for 22% of all attempted post-pyloric placements. Less than half of nasogastric tubes were successfully passed, although none of these required X-ray confirmation. The mean cost per tube insertion attempt was £111.
Conclusions:  This system confers advantage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post-pyloric tube placement, even at this early stage of implementation. A reduction in clinical risk and cost avoidance related to X-ray exposure, the need for endoscopic tube placement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have been achiev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ther cent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