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作为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在这一背景之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在各地相继展开。本文总结集聚区规划中功能定位、业态选择、内部组织以及实施运营等关键性的问题,并以泰兴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为例,详细探讨了中小城市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城市由增量建设进入存 量管理阶段城市环卫设施所面临的配置与 管理水平提升问题,转变快速城镇化进程 中以增量思维为导向的规划理念与设计方 法,以重庆市城乡全覆盖规划的专项规划 之一——渝中区环卫设施布点规划为例, 从规划、土地、城市治理三方面提出存量 条件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结合存量 规划的地方特征,通过梳理城市存量空 间——重庆市渝中区城市环卫设施的若干 问题与认识,建议城市存量更新规划应从 规划理念、方法与规划师三方面探索转型 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刚性约束的背景下,诸多大城市开始迈入存量发展的时代。《上海2040》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发展理念,提出了要注重对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尤其是对存量工业用地的转型提升。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从产业转型下的功能诉求与存量空间的矛盾出发,探索存量产业区规划编制的创新方法。其规划编制实践对于上海乃至其他大城市存量产业区的转型更新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及广西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合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实践,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理论进行探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常见误区、发展模式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的要点与重点,提出了"基底层+串联层+功能层"千层饼式叠加分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布局方法,并将规划区域特色定性分析与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有七沿"的布局敏感要素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形成了广西"一个核心、三级圈层、五向放射"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及"一圈两带七轴、一主四副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随着从增量建设到存量发展的城市转型,人们日益重视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提升。街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提升成为城市更新规划的重要内容。重庆市渝中区拥有大量富于山地特征的生活型老街巷亟待整治更新。本文以桂花园路为例,基于时间维度和"资产为本"发展理念,探讨存量条件下城市街巷更新规划与设计策略,同时分析了街巷更新时空一体化设计、从空间规划到制度设计、正规与非正规协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规划师角色转型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关注街巷生活、探索地方化街巷更新理念和实现途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白潇 《四川建筑》2010,30(6):8-10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较详细阐述,并以集聚区定位重复这一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案例对集聚区规划中如何合理定位与选址进行探讨,提出应在梳理资源、挖掘核心的前提下明确发展定位,应以五大要素为导向进行合理选址。  相似文献   

7.
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对带动服务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培育新的城市空间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对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界定标准以及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产业组织与地理空间的双重视角界定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与标准,探索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流程与内容,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探讨如何理性地选择与规划服务业集聚区,旨在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研究,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围绕宜居宜业的目标,成都市在2012年提出了《成都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确定了"双核聚集、三区辐射、两带带动"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引领成都像其他大城市一样走上了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文章简述成都市服务业在"转型升级"这条道路中发现的问题与从中找到解决路径,并解析新版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如何引导成都市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朱霞  姚晓文 《华中建筑》2010,28(9):77-79
目前旅游业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分析了传统服务业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问题,深入总结了现代服务业引领下的旅游业发展新机遇,提出了旅游规划应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并以海宁市沿江百里长廊规划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树荣  叶丹  李帆萍  汤晨苏  李薇 《规划师》2023,(10):126-132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步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有存量空间更新体系亟待转型与重构。通过梳理福建省存量空间更新的4个发展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与主要问题,提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存量空间更新“三个一”体系重构策略,即通过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重构一个概念体系;通过事权整合与规划转型,重构一个规划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与机制重塑,重构一套制度体系,形成新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地域性的空间认同以及人情味的 社区建设,一直是老城更新的追求理念之 一,在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向着存量规划以及 精细化设计迈进时,这一目标尤为突出。城市 更新中的事件空间理论,以活动为线索,串联 空间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更新片区的空间认同 感,但在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尚处于起步阶 段。现以重庆白象街旧城更新为例,以理论 和案例结合的分析路径探讨问题,包括城市 更新过程中事件空间理论运用的适应性,如 何挖掘与组织城市多样性的事件活动,以及 如何运用规划手段,激发市民对更新后片区 空间产生认同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带 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阴影区是由于中心城市及其 周边区域因集聚、辐射作用的不同组合关系 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落差现象。本文介绍了大 都市阴影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以京津冀 都市圈为例,利用Huff模型、K-means聚类 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划分了都市圈的影响圈 层与范围,界定了2012年都市圈的“大都市阴 影区”,总结出了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手段界 定“阴影区”和“半阴影区”的方法。研究发 现: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定量、直观地 界定大都市阴影区和半阴影区;京津冀都市 圈的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 的西北和西南两翼,京津冀自然本底条件和 区位差异决定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的空间 不均衡性,国家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导 致人口和产业快速向京津等沿海地区集聚, 政策、交通、经济要素和产业结构是造成京 津冀都市圈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大 都市阴影区的消减对策应依据大都市区中心 城市、外围区域和阴影区三者关系来制定。  相似文献   

13.
充分认识产业空间集聚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准确把握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是进行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前提。通过上海市临港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和建设用地变化分析,研究产业集聚和城市化发展互动的规律、问题和原因,探讨实现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引入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PEI分析,临港地区PEI偏低,反映出当前临港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导入速度相对过慢,产业发展没有带来相应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远没有达到产-城良性互动的阶段。产-城割裂问题是临港地区所处工业化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集中反映,建议在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配套、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万敏  刘丽丽  赵军 《华中建筑》2011,29(7):124-128
旅游资源缺失型城市在全国城市中至少占51.3%。通过分析旅游活动中城市所具有的游客集散与信息中心、旅游接待与服务基地、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中心、旅游形象传播重要窗口等4方面功能作用,提出城市旅游集聚区对旅游资源缺失型城市发展城市旅游所具有的强化城市在旅游中的核心地位、利于产业密切交互、利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利于行业管理、体现空间创新等5方面的优势。最后结合西峡城市旅游集聚区案例,探讨了其解决城市旅游资源缺失的规划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5.
罗鹏 《华中建筑》2014,(12):110-113
该次规划的目标是以土地空间规划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重视产业发展的基本门槛和配套设施建设,结合绿色经济和产业园生态化趋势,建立园区功能和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依托保山主城区,突出区域引领和承上启下的服务职能,形成双城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提出"大力发展基础优势产业,特色升级产业,战略潜力产业以及配套服务产业",建设综合型工贸新城的思路,对工贸园的中长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人口缩减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常见新现象。文章分析了根河城市收缩的表象和原因,其收缩背景下的规划依然保持增长惯性,削弱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导致规划的引导管控作用降低。结合根河实际,文章从规划理念、产业培育、空间优化、棕地更新等方面提出"精明收缩"理念下的规划应对建议,以期为相似的东北林区收缩城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侯敏  彭琳 《福建建筑》2013,(4):89-91
金融后台服务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必须针对具体门类企业的特征,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关键在于对产业不确定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产业选择是融后台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关键性作用。产业选择研究成果对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产业模式决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具体产业特征和生产配套需求直接影响园区土地利用性质;产业交通模式是园区交通规划的内在决定因素;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园区人员构成,从而根据不同类型人员服务需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  相似文献   

18.
巢耀明 《规划师》2004,20(4):59-63
南护城河沿岸是苏州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其保护规划的要点是:设置旅游商业服务区、地段性商贸闹市区、生活居住区和环城旅游观光绿带,对城市功能进行整合;规划河道、南门路两条水陆交通带和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绿带,构建道路体系,整合空间景观系统,强化“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古城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19.
园区系统规划:转型时期的产业园区智慧发展之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型期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产业定位不清、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规划缺乏引领力量、园区缺乏自我循环发展能力等困境.应以园区系统规划为突破口,统筹园区战略规划、产业规划,落实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空间法定规划,融合重大项目规划和投融资规划,打通园区设计和景观规划等工程建设规划,对接土地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20.
王兰  蔡洁 《室内设计》2020,(3):29-35
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空间的支持; 健康产业园区能促进产业集群在空间集聚。 本文首先辨析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园区的基 本特征;随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健康产业园区 的空间布局,总结了四类空间布局模式,包括 单核心圈层模式、多核心联动模式、点轴布 局模式、混合布局发展模式,辨析其异同; 最后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园区发展的 新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