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医家治疗失眠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一定临床参考。方法:利用频数分析法分析43位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的医案。结果:纳入病案中43个处方使用中药涉及9大类,共156种,药物累积使用频次591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171次,28.9%)最高,其次为安神药(128次,21.7%)。单味药中酸枣仁、甘草、远志、白术使用频率最高,药物多归脾经(11次,18.3%)、肝经(11次,18.3%)或心经(14次,23.3%)。常见的对药配伍有酸枣仁+甘草(12.9%)、酸枣仁+远志(11.41%)、远志+甘草(11.41%)等,常见的角药配伍有酸枣仁+远志+甘草(18.3%)、酸枣仁+远志+茯苓(10.88%)、酸枣仁+当归+甘草(6.8%)等。治则主要有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养血安神、滋肾固精、祛湿化痰、交通心肾、补益肝阴、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活血化瘀等12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养心安神法(17.5%),其次为健脾益气法(12.3%)和疏肝理气法(12.3%)。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以补虚、安神药为主,且主归心、脾、肝经,益气安神为失眠最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
吕楚昕  陆曙  彭健 《光明中医》2023,(2):253-25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陆曙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 遴选并整理陆曙教授治疗不寐医案804个,提取处方700首,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软件中关联规则的分析、k均值聚类算法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陆曙教授治疗不寐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不寐处方共涉及中药173味,总结了陆曙教授治疗不寐的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律。结论 陆曙教授治疗不寐多用补益、清热、理气之品,体现补其不足(柔肝健脾、养心安神),损其有余(清热化痰、行气解郁)的治疗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12月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的门诊中药处方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对筛选出的中药处方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物功效统计,并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中药处方520首,涉及19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8 690次。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分别为白术、合欢花、川芎、栀子、法半夏、茯神、淡豆豉、百合、竹茹、白芍。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肺经、心经、脾经、肝经为主。药物功效以清心除烦、解郁安神、燥湿化痰、健脾益气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中高频药物组合有“栀子→淡豆豉”“法半夏→白术”“法半夏→竹茹”“栀子→白术”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100的28味高频中药聚类成6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失眠的核心组方为:栀子、淡豆豉、白术、法半夏、合欢花、竹茹、川芎、百合、茯神。结论 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常用清心除烦、解郁安神、滋阴养血、健脾养心、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和胃化湿之品,可为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一...  相似文献   

4.
胡雪原  李鸿涛  赵阳  张晓丽  李兵 《新中医》2021,53(18):19-24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痉厥医案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痉厥的经验,为现代医学临证诊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中的68 则痉厥医案,对治疗痉厥使用药物的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8 则医案,涉及证候19 种,中药118 味,其中高频药物(使用频次≥6 次) 共27 味;使用频次≥4 次的药物功效类别共12 类,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其中寒性药物最多。药味主要为甘味、苦味、辛味,以甘味药最多。归经包括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等,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关联分析得到14 组药对,并将使用频次≥6 次的26 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得到5 类有意义的药组。结论:叶天士治疗痉厥的治法主要有清热养阴法、祛风通络法、清润滋补法、通闭开窍法、滋阴潜阳法等。根据不同病机随证变法,其所用的经典药物和辨证选方的思想为现代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院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拟清肝健脾养心安神汤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112例,并据证采用化痰清火熄风、健脾疏肝理气、益气养心安神、疏肝解郁、安神定惊等方法,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华医典》医案部分的不寐医案进行挖掘分析,探究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典》医案部分为清代医家诊治不寐的数据来源,对其进行不寐诊治的医家著作、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的频数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1.0对所筛选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122条医案,涉及医案著作32本,不寐诊治记载频数较高的清代医家为张聿青、邵兰荪、缪松心、叶天士、吴鞠通;122条医案中,涉及中药17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1 205次。经过筛选,得到50味不寐诊治的高频中药。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其药性多平、微寒;药味多甘、苦;归经以心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茯神、酸枣仁为常见两味药药对,茯神、酸枣仁、远志为常见三味药药组;通过聚类分析可得7个药物组合,如生脉散加减、阿胶鸡子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归脾汤加减、涤痰汤加减、天王补心丹加减、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等。结论:清代医家诊治不寐注重虚实,虚证多选用补益气血,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品,辨证多以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多见;实证多见肝亢与痰热,故用药多配伍平肝潜阳、化痰理气之剂。  相似文献   

7.
“清肝健脾养心安神汤”治疗抽动一秽语综合征11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院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拟清肝健脾养心安神汤治疗抽动一秽语综合征112例,并据证采用化痰清火熄风、健脾疏肝理气、益气养心安神、疏肝解郁、安神定惊等方法,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失眠的治疗,不外乎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等,而采用温阳祛湿法治疗失眠屈指可数,现介绍导师治疗失眠医案一则如下。  相似文献   

9.
介绍杨进教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经验。杨教授将抑郁性神经症分为4型辨证论治:心脾两虚型,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痰热郁结型,治宜清热化痰、和胃理气,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选逍遥散加减;营卫不和型,治宜调和阴阳、潜阳固涩,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遣方用药提供思路。方法:以34部与国医大师辨治疾病相关的专著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1982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发表的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相关文献为数据源,从中提取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信息,将中药信息输入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分析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所用中药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功效类别、炮制方法等,总结相关规律。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59篇,包含处方355首、中药267味。根据60味高频中药(使用频数≥30)的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温性药物和甘味药物使用最多,二者频数分别为2299、3576;归经前4位为心经、脾经、肝经、肺经。中药功效类别分析显示,使用频数最高的前5类中药为补益类、清热类、祛瘀类、理气类、安神类,总频率为58.44%;不同地区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类别存在差异。药物炮制方面,最常见的炮制方法为炒黄(频数:420)。结论: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多立足于心、脾两脏;治法以健脾养心为主;用药注重益气、滋阴、养血,并佐以清热、理气、祛瘀、安神之品;配伍讲究因地制宜,并根据临床需要合理选择药物炮制方法以减毒增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淋证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淋证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所收录的著名医家验案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9则验案,记录各医案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并对药物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淋证的治法可概括为清热利湿和补益脾肾,可以具体划分为利湿、清热、补肾、健脾、止痛、通淋、疏肝、止血八种治法。其中清热利湿占据重要地位。使用最多的药物是健脾益气生津与清利湿热的黄柏、生地、泽泻、茯苓、山药、白术,药物多归于肺、肾两经,药性多为寒性,药味多为甘苦辛。结论:淋证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和补益脾肾为主,同时审证求因,辨标本虚实从而论治。  相似文献   

13.
介绍赵国定教授治疗心病常用的十种治法,包括活血化瘀法、芳香温通法、扶正补益法、理气解郁法、养心安神法、化痰调脂法、利水消肿法、平肝潜阳法、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  相似文献   

14.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饮停神浮发为郁 温化安神方应机郁证乃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 ,临床以性情抑郁 ,情绪不宁 ,悲伤欲哭 ,卧不安寐等为特征 ,可见于西医学之神经官能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患 ,临床极为常见。关于本病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论述不一 ,因肝主疏泄 ,故多认为系肝气郁结所为 ,间或提出气、血、痰、食、火、湿六郁者 ,其治疗常以疏肝解郁为大法。如《证治汇补·郁证》即提出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 ,法当理气为先。”故对郁证属实者 ,治每疏肝理气 ,兼以化痰、清热、消食等。对迁延日久者 ,则又分别采用养心安神 ,…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肠癌中药功效分类和药性特点.方法: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治疗性文献,分析每味药物的功效分类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文献52篇,涉及中药206味,用药频次1 002次.补益类、清热类、祛湿类、活血化瘀类、理气类、止血类等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寒热温凉及平性等四气药物均常用;五味中以甘、苦、辛味使用频率较高;归经以归脾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肝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和大肠经.结论:大肠癌以健脾温肾、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祛湿等为临床用药特点,以脏腑整体观念为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峰  来杰锋  傅燕燕  倪伟  施维群 《新中医》2019,51(12):62-64
简版: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郁证的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用药特色,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的医案处方,进行药物标准化,对其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配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复方共43首,总用药频次309次,用药91种;药性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味和苦辛味为多;归经以心、肝、脾经为多;按功效划分,使用频率较高的前四位依次为补虚药25.24%,清热药16.83%,化痰止咳平喘药11.33%,理气药8.41%;高频常用药对有远志一茯神、薄荷一茯苓、际皮一茯苓、钩藤一陈皮等。……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属中医惊悸、怔忡范畴。临床报道多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亏、心虚胆怯、痰浊阻滞、血脉瘀阻等证型,治以补益心气,或滋养阴血,或健脾养心,或益气养心镇惊安神,或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或活血化瘀诸法,而属心肾阳虚运用温肾法治  相似文献   

18.
247首安神方剂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祖晓  唐启盛  曲淼  赵晶 《中医杂志》2007,48(11):1013-1015
目的分析安神方剂的用药组方规律,探讨神志病的病机、证候、治法特点。方法统计分析247首安神方剂的药物分类、使用频次、五脏归经及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结果补益法在神志病治疗中的使用频次最高,多与化痰除湿等祛实治法配伍使用;五脏归经以入肾、肝、脾经为主。结论虚证(尤其肾虚)是神志病的首要病机,虚实夹杂是主要证候特点,补益法和化痰除湿法的配伍应用是神志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最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胃脘痛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提供参 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所有治疗胃脘痛的有效处方,利用SAS 9.3 等统计软件对药物进行因子分析与 关联规则分析,挖掘高频次药物、药对、药性与归类等,并以方测法,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处方 426 首,236 味中药,涉及中药类别17 种,其中高频药物42 味,以理气药、补虚药、温里药为主,常用药对 26 组,强关联药物组合5 个,所体现的常用治法有10 类。结论胃脘痛治疗以理气药、补虚药、温里药为 主,以调理气机、益气健脾为基本治疗原则,主要治法为调畅气机、温中散寒、调和营卫、健脾益气、活血化 瘀、化痰理气、健脾益气燥湿、清热化湿、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善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及其相互配 伍,彰显“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次以半夏、香附、陈皮相互搭配凸显“疏肝、理气、化痰” 之效, 该研究可为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