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CO_2-H_2O体系中硝基苯选择还原制备苯基羟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友好的常压、CO2-H2O体系中,硝基苯(NB)选择还原制得了苯基羟胺(PHA),考察了搅拌转速、锌粉粒径、水重复使用次数对该还原反应的影响,且比较了CO2-H2O体系和氯化铵水溶液体系中此还原反应的情况,得到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NB用量10 mmol、锌粉用量30 mmol、锌粉粒径1~10μm、水用量20 mL、反应温度25℃、搅拌转速1 500 r/min、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HA选择性达到92%。此反应过程中水重复使用20次后,PHA收率基本不变。CO2-H2O体系中,加快搅拌转速和降低锌粉粒径都有利于此还原反应的进行,PHA收率也较高。与氯化铵水溶液体系相比,在CO2-H2O体系中,不仅此还原反应易于控制、PHA收率高,且该体系可重复使用,反应后无含氯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2.
朱月香  林伟  林莉  谢有畅 《石油化工》2004,33(Z1):702-703
通过分析18O2同位素氧化甲烷过程中的产物分布及催化剂的组成,提出负载型钯催化剂上甲烷燃烧反应通过氧化还原机理进行,活性物种为金属钯和氧化钯.利用电子能谱、程序升温还原及氧同位素交换反应测试等对Pd/TiO2-Al2O3、Pd/SnxZr1-xO2和Pd/TixZf1-xO2体系进行了研究,证明还原性及氧交换活性是直接影响负载型钯催化剂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催化剂中镓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Ga2O3/γ-Al2O3催化剂中的活性中心进行了讨论;用原位红外技术、暂态反应技术、程序升温脱附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等方法对Ga2O3/γ-Al2O3表面丙烷选择性还原NO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催化剂表面各吸附物种的形成和反应性能、NO对丙烷氧化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实验结果与化学计量学计算结果相结合可以推测出哪些吸附物种涉及NO的选择性还原,哪些吸附物种没有参与NO的还原反应,从而推断出在Ga2O3/γ-Al2O3催化剂表面丙烷选择性还原NO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Pd/C催化剂对葡萄糖的还原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在反应温度为90℃、起始氢压为1.5 MPa的条件下,反应3 h后可使葡萄糖基本转化。核磁共振表征结果显示产物的纯度很高。采用Pd/C催化剂进行葡萄糖的还原胺化反应,可简化反应工序,提高反应产物的品质,并且当反应溶剂中存在一定量的水时,不会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和产物的纯度产生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位红外技术 ,研究了用Na2 CO3 沉淀法制备的Cu/Zn/Al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过程。结果表明 ,在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过程中 ,CuO和ZnO表面吸附的CO2 可进行加氢反应和逆水汽变换反应。在催化剂中 ,ZnO与CuO、Al2 O3 均发生相互作用。Al2 O3 对CuO和ZnO具有分散作用。提出了Cu/Zn/Al催化剂在还原过程中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由乙苯制备对乙基苯乙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硼氢化钾为还原剂,以水、醇为混合介质,将对乙基苯乙酮还原为对乙基苯乙醇,研究了多相反应体系的工艺优化;再以对乙基苯乙醇与硫酸氢钾共热的方法进行脱水反应,采用反应精馏的工艺,制得对乙基苯乙烯。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还原产物、脱水产物分别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电催化氮还原反应(NRR)可以在环境条件下将N2和H2O转化为NH3,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固氮催化体系。然而,由于缺乏高效的催化剂,将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工业化还难以实现。为此,深入了解NRR过程至关重要。笔者介绍了NRR的反应机理,阐述了NRR电催化剂的分类、特点及研究现状,分析了NRR电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孔结构发达、活性中心分散良好的材料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杂原子掺杂、创造空位、界面修饰等是提高催化剂活性的有效手段。最后对电催化氮气还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发高活性、高性价比、稳定性好的新型催化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对不同催化体系的论述,为后续NRR电催化剂的开发与改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熊永莲  李静  杨向光  吴越 《石油化工》2004,33(Z1):1423-1424
研究了Fe(acac)3/phen/O2在碱(K2CO3和NaOH)体系下对苯甲醇的选择氧化反应.循环伏安实验证实,Fe(acac)3通过碱调节其氧化还原电势可直接活化氧.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La-BiVO4光催化剂,并应用于光催化还原CO2/H2O体系中。通过TG-DTA、DRS、XRD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焙烧温度等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00℃煅烧制得的单斜相La-BiVO4活性最高。在催化剂用量0.8g/L、反应时间8h、CO2流量250mL/min、反应温度70℃、反应液中NaOH和Na2SO3的浓度均为0.10mol/L的条件下,甲醇产率高达290.18μmol/g。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压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研究了NiZnO/SiO2-Al2O3反应吸附脱硫剂在H2气氛下的还原反应规律,采用XRD、XPS等多种手段分析了还原工艺条件对NiZnO/SiO2-Al2O3催化剂基本性质和晶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iZnO/SiO2-Al2O3催化剂在不同还原工况下具有四种晶相结构;高还原温度和长还原时间会导致NiZn合金的生成,从而显著降低吸附的脱硫能力。催化汽油反应吸附脱硫评价表明,优化的还原工艺条件是保证催化剂的NiO完全还原,同时防止NiZn合金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油田常用的亚硝酸钠和氯化铵自生氮气体系,通过常压/高压产气实验探究了不同因素对产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物摩尔浓度比为1:1时,反应物浓度、氢离子浓度及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及产气量越高,反应初始压力对体系产气量影响较小。自生氮气反应的生热能力随着反应物浓度、氢离子浓度和初始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体系的峰值温度也随之升高。NaNO2和NH4Cl体系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c/dt=-7.103×107c(H+1.329 1c02.094 9e(-51.28/RT);NaNO2和NH4Cl混合反应中存在H2N-NO和HN=NOH两种中间产物,NH3与N2O3经SN2亲核取代历程形成H2N-NO的反应决定了反应速率,H2N-NO转化得到的HN=NOH可自发分解生成最终产物N2和H2O。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田常用的亚硝酸钠和氯化铵自生氮气体系,通过常压/高压产气实验探究了不同因素对产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物摩尔浓度比为1:1时,反应物浓度、氢离子浓度及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及产气量越高,反应初始压力对体系产气量影响较小。自生氮气反应的生热能力随着反应物浓度、氢离子浓度和初始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体系的峰值温度也随之升高。NaNO2和NH4Cl体系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c/dt=-7.103×107c(H+1.329 1c02.094 9e(-51.28/RT);NaNO2和NH4Cl混合反应中存在H2N-NO和HN=NOH两种中间产物,NH3与N2O3经SN2亲核取代历程形成H2N-NO的反应决定了反应速率,H2N-NO转化得到的HN=NOH可自发分解生成最终产物N2和H2O。  相似文献   

13.
高H2S天然气一般被认为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的结果。在高温高压不饱和水蒸气条件下对天然气与硫酸镁TSR反应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确定了TSR反应途径,探讨了TSR可能的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然气与硫酸镁反应主要生成MgO、H2S、CO2及焦炭等产物,随着模拟温度升高,TSR转化率逐渐增大,天然气中总烃含量减少,CH4比例逐渐增大,C2H6与C3H8 含量呈递减趋势。干燥系数与CO2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干燥系数与H2S含量以及CO2与H2S含量之间正相关性低,这可能是由于TSR不同阶段主要控制因素不同导致的。地质条件下,高硫化氢天然气的形成与演变很可能受控于温度、碳链长度、金属离子、水和硫化氢含量这几种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甲醇气相羰化合成醋酸甲酯的产物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热导池为检测器,分别采用8/100间苯二甲酸+GDX-103、Porapak-Q分析甲醇气相羰化的液相产物和气相产物,确定了气相色谱分析的操作条件,测定了各组分的校正因子,并应用于甲醇绿色羰化合成醋酸甲酯的催化剂评选,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和电喷雾高分辨质谱深入分析焦化柴油及其窄馏分中氮化物分子组成,研究不同加氢脱氮条件下反应规律,揭示氮化物分布及加氢过程分子选择性,讨论脱氮反应机理。焦化柴油氮化物以吲哚类、咔唑类中性氮化物为主,其次为苯胺类、吡啶类、喹啉类碱性氮化物。随着馏分变重,总氮和碱性氮含量增加。在选定的基准加氢反应条件下,总氮、中性氮、碱性氮和总硫的脱除率均达到99%以上。通过升温、增压、降低体积空速等优化操作,可以达到更高的加氢脱氮和脱硫率。在加氢过程中,长烷基取代氮化物转化为短烷基取代氮化物,部分中性氮加氢转化为碱性氮。加氢产物中残余的氮化物主要为C2~C5烷基取代咔唑类;在加氢产物中检测到环烷胺类碱性氮化物中间体,证实了柴油加氢脱氮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6.
The ASVAHL Analytical Group has worked for four years. The main objectives were :

1) To develop straight forward methods suitable for heavy products which allow an effective conversion unit follow-up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involved in. Methods which were studied include global characterizations, elementar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 To increase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imate structure of heavy products. To do that, fundamental research have been done sometim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and by the use of a wide range of sophisticated methods (molecular distilla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lone or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1H, 13C, 33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FT/infra red, EXAFS/XANES, small angle X-ray and neutron scattering).

In the same way, the ASVAHL Analytical Group has collected a standard sample bank. It organized an internal symposium dedicate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eavy products (Lyon, France, 1984).  相似文献   

17.
普光高含硫气田特大型天然气净化厂关键技术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光气田是国内目前大规模开发的含硫量最高的高酸性气田,其天然气具有高压、高含H2S、含CO2的特点。建设处理规模120×108 m3/a的天然气净化厂,面临天然气净化难度大、硫磺储运技术和安全要求高、生产工艺及安全控制复杂等诸多技术难题。目前国内尚无百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净化以及配套硫磺成型与安全储运技术。为此,在优选评价国内外先进净化工艺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合普光气田的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工艺,并首次应用了气相固定床水解COS、中间胺液冷却、MAG-液硫脱气、特大型火炬放空、液硫湿法成型等国际先进工艺和专利技术。开发了国内首例特大型散装硫磺料仓、首例5 000 m3液硫储罐、首套硫磺流水线转运以及快速定量装车系统,实现200×104 t/a硫磺储运系统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和安全运行。配套开发先进、灵活、可靠的生产过程控制与安全控制系统,确保整个净化厂处于安全、有效的受控状态。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关键技术应用于普光气田后,装置运行平稳,产品质量合格,各项安全保障到位。为其他大型高酸性气田的天然气净化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丘里型空化管的水力空化场强化,苯与甲醇在低温下进行烷基化反应;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反应产物,考察反应条件对反应效果的影响,并根据产物分布,推测并验证了反应历程。结果表明:在水力空化条件下,苯与甲醇在低温下发生了烷基化反应,其主要反应产物为甲苯、二甲苯和乙苯。最佳反应条件为:空化管入口压力0.4 MPa,反应终温40 ℃,苯摩尔分数20%,时间40 min。该反应历程为:在水力空化场强化下,苯与甲醇解离生成·C6H5、·H、·CH3和·OH,继而·C6H5与·CH3和·H发生自由基串联反应,依次生成烷基苯和烷基环烷烃,·OH与·C6H5或·H发生自由基反应,分别生成苯酚或水。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searches Claus sulfur-made process by use of the minimum free energy method.The comparison of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ith the practical data from the equipment shows that the minimum free energy method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ore accurate equilibrium composition of combustion reaction products of acidic gas.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COS and CS2 are a bit lower and that of H2 and CO may be a bit higher, but the difference is limited, and then at the <700K low temperature section, the H2S/SO2 in tail gas calculated by the minimum free energy method is greatly deviated 2/1,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laus sulfur-made process in this section is controlled by dynamics to a large extent.  相似文献   

20.
采用季戊四醇为引发剂、BF3为催化剂催化1-癸烯齐聚反应,在BF3气体压力一定(常压,呈鼓泡状)的条件下,考察了季戊四醇与1-癸烯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1-癸烯齐聚反应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下1-癸烯齐聚的效果以及季戊四醇的可循环性。对齐聚产物进行了气相色谱表征。结果表明:1-癸烯与季戊四醇质量比为10、反应时间为2.5 h、反应温度为20 ℃时,1-癸烯齐聚反应的转化率高达97.90%,齐聚产物中三聚物与四聚物之和所占质量分数高达84.17%;该齐聚产物可用于制备高性能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季戊四醇的循环利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