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魏姣 《大观周刊》2011,(44):167-167
本文从音乐美、形式美以及表达方式三个层面通过风骨、音韵和文化的移植方面了解中国古诗的可译性,提出中国古诗依然是可以翻译的,并希望翻译者继续努力,更好地扩大古诗的可译性,促进文化问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兼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翻译英汉习语要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就要同时处理好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矛盾.既要遵循英语习语的本意,又要译出其蕴涵的文化,同时还得考虑译出语的信息传递度.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特点的借鉴、汲取和兼容的角度,探讨英汉习语翻译文化的兼容性和可译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策略——从目的论看汉英旅游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旅游翻译的目的并对旅游资料进行文本分类,然后结合Nord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得出处理两种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的结论,即译旅游广告,可采取工具翻译;译导游词,可采取文献翻译。  相似文献   

4.
汉语人名凝聚了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应该在汉语人名的翻译中尽可能地得到保留,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汉语人名英译状态却非常混乱.造成这些混乱的原因既有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误解,也有我们在向外推广自身文化时的不自信.编辑实践中应重视汉语人名英译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梳理和探讨汉语人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甜 《大观周刊》2011,(29):34-34
1、理论综述 《译学辞典》对翻译美学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岂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析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因此,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实践和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公益广告带有一定的目的和预期功能,但由于中西方存在社会习俗和文化价值(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乡之情和迁徙之好、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功能目的论在英汉公益广告翻译中显得必要且实用.在此基础上,探讨英汉公益广告的翻译策略,以期提高公益广告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贾平凹作品德译本中有代表性的译例,探讨汉语独特文化内涵词的德译策略.研究表明,译者在进行原文释义时,应灵活运用直译、厚译、意译等翻译技巧,尽可能寻找文化意象间的对等性或关联性,当出现文化缺省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满足读者的认知和谐.  相似文献   

8.
文化译介是翻译和传播结合的过程,受传播者、译者、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渊冲提出的"创优之势"是对中国本土化文学翻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唐诗对外译介中,特别是在唐诗典故所承载的文化形象的传递和转换中,许渊冲既尊重原作的语言规范和文化特色,又兼顾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创译的手法塑造了能...  相似文献   

9.
杨柳 《中国出版》2016,(10):39-41
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构建起中国文化话语向世界推广的有效路径。基于中西翻译史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阶段、存在问题的探究、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精神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而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演进路向与学术理路的考究,实质上强化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问题导向,展现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水平的成熟,彰显了我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古籍翻译跨越时空,不仅涉及语言理解问题,亦涉及文化传承问题,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最易造成译者的表层理解从而引起误译.文章基于前人研究,结合古籍英译的特殊性,借接受理论探讨古籍英译的文本选择、意义实现和读者的接受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吴德宇 《大观周刊》2010,(48):48-4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文化交流.翻译是促进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翻译是双语言之间的交换活动.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的翻译是指在译语中使用自然而又最确切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所以这两种语言的转化不太容易.尽管关于翻译方面的书籍不少,但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拓展英语长句汉译的方法.这篇论文中的翻译法是在以意群为翻译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熊云英 《大观周刊》2013,(11):157-157
商标作为产品标识和企业形象的代表,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炼,浓缩的独特语言,然而在商标翻译过程中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意象往往失真或消失。本文将会从商标翻译的概念、功能、特点和现状出发,在”功能对等”,”目的论”等理论基础上,分析各种成功或失败的商标例子,并提出进行文化补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Conclusion Children’s books are cultural products that face unique challenges when crossing cultural boundaries. Among these challenges are the translation into a new language, the cost of the translation both in terms of money and content, and the culture of the destination market. The main consumers of translations of children's books are currently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France, Germany, and Italy.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Korea, though, are experiencing a growth in their children's book markets. Although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are becoming less defined in today's market place and although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multiculturalism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more children's books are licensed for translation in foreign markets than in the domestic American market. American publishers need to feel more secure in their ability to publish translations of children's books profitably. Only then will American children be able to have this important tool to help prepare them for a grow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With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machine-readable bilingual dictionaries, dictionary-based automatic query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viable approach to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LIR). In this approach, resolving term ambiguity is a crucial step. We propose a sense disambigu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a term-similarity measure for selecting the right translation sense of a query term. In addition, we apply a query expansion technique which is also based on the term similarit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lation queries. The results of our Indonesian to English and English to Indonesian CLIR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nse disambiguation technique. As for the query expansion technique, it is shown to be effective as long as the term ambiguity in the queries has been resolved. In the effort to solve the term ambiguity problem, we discovered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pattern of word-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render query translations from one language to the other difficult.  相似文献   

15.
机器翻译研究用计算机实现不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自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开始,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高质量高效率的机器翻译技术。近年来,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和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这几种主要的翻译模式共同存在且相互补充,并有不断融合之势。随着中国和日本在科技、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机器翻译研究对于打破汉语和日语之间的语言壁垒进而推进中日两国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国和日本两国机器翻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汉日/日汉机器翻译的理论研究与系统研制,已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距离大规模实际应用和高标准的翻译质量的要求尚有差距。为此,中日两国机器翻译人员有必要在汉日/日汉机器翻译技术与系统研制方面展开合作,特别是在对齐平行文本、实例词典、专业术语词典以及句法分析等共同课题方面展开合作。文章介绍了中日两国机器翻译研究的进展并加以比较,对中日两国在机器翻译领域的合作做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孙文峥 《编辑之友》2018,(5):61-65,70
网络语言正日益成为当代青少年情感传达和表征的重要文化符号.文章旨在探讨当网络语言经由数字化传媒的高强辐射性嵌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后,青少年情感体验的迁移与改变.研究发现,网络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横宽纵短"的扁平化特征.以扁平化的内涵意蕴参照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情感表达时,发现其呈现出一系列矛盾特质:一方面,青少年依据全新的情感逻辑权衡情感分寸,敏锐捕捉生活中的谐趣和夸张,灵活调度丰富的情感表征储备;另一方面,对于情感的洞悉、情感虚实空间的转换和嫁接,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陌生和弱化.这一看似对立的特质相互依傍和制衡,产生出持续的张力,使得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在互联空间中呈现出"割裂的扁平化".  相似文献   

17.
张家俊  宗成庆 《情报工程》2017,3(3):021-028
近两年来,神经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模型主导了机器翻译的研究,但是统计机器翻译(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MT)在很多应用场合(尤其是专业领域)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升现有统计机器翻译的水平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由于语言模型是统计机器翻译中最核心的模块之一,本文主要从语言模型的角度入手,探索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在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应用。本文分别探讨了基于词和基于短语的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在汉语到英语和汉语到日语的翻译实验表明神经网络语言模型能够显著改善统计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8.
卢宁 《出版科学》2009,17(4):11-16,10
外向型教材的出版现在已经成为出版界一个热点,但一套教材编写是否成功,在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质量。对于外向型教材的编辑而言,编辑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问题:政治把关、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是衡量一套外向型教材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面对基于双语词典的跨语言检索查询翻译方法中固有的一对多等翻译模糊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存在对于非组合型复合词无法进行准确翻译、双语词典和其他翻译资源联合使用引入较大计算开销等弊端。为建立英汉双向跨语言检索实用性系统,在现有的一部包含若干科技词汇和短语的双语科技词典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如何引入平行语料来改进已有的双语词典问题。目标是生成一部基于句对齐平行语料的科技类双语概率词典,为跨语言检索查询翻译消歧提供实时性支持。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involving comparisons between English-speaking and non-English-speaking populations often includes a process of scale translation. The goals of translation of a psychosocial instrument from its original, source language (e.g., English) to another target language (e.g., Spanish) are to maintain denotative and connotative word meanings, and to ensure the source and target scales correctly measure the attributes of interest. This essay offers advice on som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instruments used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pecific concerns about various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addre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assessing the semantic equivalence and translation invariance of scal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