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 [1].THR可以明显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稳定和改善关节功能,但由于存在假体设计或材料本身的原因,术后假体撞击、脱位,松动以及磨损问题仍然是影响该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目前,我们所用金属对金属人工髋关节是改进型金属人工髋关节,假体间具有独特的液体薄膜润滑作用,髋臼略大于股骨头,增加了接触面,减少了摩擦力,可降低假体关节面磨损率,而且股骨头头颈比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减少了假体间的撞击,可较好地改善术后假体长期生存率.我们对19例年龄<60岁的22个患髋应用金属对金属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全部患者进行了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臼CE角及关节作用力方向对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髋关节CT扫描图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建立一系列不同CE角的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股骨头中心施加7种不同大小及方向的关节作用力,应用有限元非线性面-面接触分析方法,研究髋臼关节软骨内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以及股骨头位移。结果当CE角减小时,髋臼软骨应力峰值平均值逐渐由1.70 MPa增大至7.89 MPa,应力分布区域面积逐渐减小,股骨头向关节外位移距离由0.04 mm增大至2.88 mm;对于CE角较小的髋关节,关节作用力方向趋向人体纵轴时,可不同程度增大髋臼软骨内应力峰值及股骨头位移距离。结论髋关节CE角以及关节作用力方向是影响髋关节生物力学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脱位的多个相关因素的危险度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 分析1 208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选择患髋既往手术史、手术入路、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各因素致脱位的危险度情况.结果 1 208例中发生脱位44例,5个相关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髋既往有手术的患者发生脱位是无手术史的10.255倍;后外侧入路发生脱位的风险是前路的16.573倍;髋臼前倾角<10°的患者发生脱位是前倾角10~20°的3.770倍,前倾角>20°发生脱位是10~20°的8.011倍;髋臼外展角>50°的患者脱位是40~50°患者的7.807倍;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30 mm的患者脱位是<30 mm患者的2.908倍.结论 患髋既往手术史、手术入路、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脱位的重要因素,术前做好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骨质的评估;在术中保持髋臼前倾角(10~20°)、髋臼外展角(40~50°)、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30 mm);尽力修复关节囊、调整好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张力和平衡,是防止术后脱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方位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测量318例(326髋)X线片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通过平均2.7年随访来确定上述3因素与术后髋脱位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最近随访时,326髋有10髋发生脱位.外展角≥55°,较<55°脱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较<30mm脱位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15°和<15°相比,脱位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与外展角没有交互作用.结论:髋臼方位不当与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明显相关;外展角<55°,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及合适的前倾角可以提供较稳定的髋关节,明显降低术后髋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对16例患者17个髋关节(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4个,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个)行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术后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X线和Harris评分分析,平均随访58.2月。结果 所有患者没有一例行翻修手术,X线显示所有表面置换假体植入位置满意,没有假体松动、移位现象出现。问卷调查显示患者对16个髋关节的术后情况表示非常满意。Harris评分平均指数从术前的44(31~52)分提高至术后的91(79~96分)。结论 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不失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年青患者为保存关节功能,改善疼痛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伍海昭  金乾坤  洪正华 《浙江医学》2021,43(24):2672-2674,2678
目的探讨骨盆矢状位不同旋转角度及不同策略安装髋臼假体前倾角对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摩擦界面应力的分布、髋臼假体对股骨头覆盖的影响。方法选择1位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进行骨盆和股骨上段CT断层扫描以获得影像学图像数据,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建立骨盆及人工髋关节的三维实体模型,模拟在骨盆矢状位后旋0毅、10毅、20毅的状态下人工髋关节髋臼假体内衬内表面和股骨头外表面的应力分布。再模拟以身体冠状位为安装髋臼前倾角的参考平面,观察髋臼假体摩擦界面的应力分布。同时观察髋臼假体对股骨头前方的覆盖情况。结果参照骨盆冠状面安装髋臼假体前倾角,骨盆矢状位后旋0毅、10毅、20毅的三维实体模型有限元分析表明:髋臼假体内衬内表面、股骨头外表面的最大应力依次增加,分别为3.40、6.18、12.23和65.20、117.52、124.94MPa,股骨头前方的裸露面积分别为570.75、589.00、603.79mm2。而参照身体冠状面安装前倾角的髋臼假体内衬和股骨头最大应力变化较小,分别为3.40、3.70、6.00和65.20、100.76、104.37MPa。股骨头前方的裸露面积均为570.75mm2。结论骨盆矢状位旋转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摩擦界面应力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髋臼假体对股骨头前后方的覆盖有一定的影响。按照身体冠状面设置的髋臼假体前倾角摩擦界面应力分布相对均匀,且最大应力变化较小,髋臼假体对股骨头前方的覆盖更接近正常骨盆状态。  相似文献   

7.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有限元研究及代偿范围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髋臼发育不良对髋关节局部受力情况的影响,进而探讨该缺损角度与人体代偿能力的相关性,选取典型的不同发育程度的髋关节作模板,予以拍摄X线片,运用Super sap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力的加载,得出所建立模型在该状态下的应力情况;进行模拟不同程度CE角缺损,寻找代偿范围。结果随着CE角减少髋臼外上缘压力明显增大,所受剪切应力逐渐增大,关节囊处出现水平轴方向的拉应力;股骨头负重区由股骨头球心正上方移至内上方,髋臼负重区也发生相应改变;模拟不同程度单足直立位CE角缺损,患者代偿范围为单足直立位CE角在-10°~20°之间。结果说明髋臼发育程度对髋臼周围受力情况具有明显影响,随着CE角的减小,髋臼局部出现应力集中,在一定范围内人体可以代偿性地适应髋臼一定程度的发育缺陷。  相似文献   

8.
季一焕  朱其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899-900,90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疗效。方法 30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采用提高旋转中心、患侧股骨头造盖及特殊髋臼钢板重建髋臼等方法重建髋关节活动中心。结果 3例失访,2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内科疾病死亡。25例随访时间1年至6年,平均3.5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1.5分,术后下肢短缩-2~2.5 cm,平均1.0 cm;术后X线检查显示髋臼容关系良好,植骨块融合。3例骨盆倾斜习惯术后未能纠正,行走时感患肢过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需根据髋臼的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科应用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至今已22年。1972年以前全采用自制牙科塑料股骨头,以后改用国产金属股骨头。近年来,人工股骨头的用途虽被人工全关节所取代,但对某些病例,如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连接、股骨头坏死(髋臼完整)及股骨颈与其基部病理性骨折等,人工股骨头半关节置换术仍然适用。因此,对金属人工股骨头使用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0.
髋关节人工关节自1960年J. Charnley氏首创以来,发展较快,疗效也比较好;在不同国家由不同医生使用、各种类型,愈来越多。临床上分析,一般不外乎两大类:一种就是全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是切除有病变的股骨头颈及髋臼,一侧按放髋臼杯,另一侧股骨上部髓腔内插入人工带茎的股骨头颈;另一类人工髋关节,就是保留股骨头颈,仅切除髋臼表面软骨及股骨头的软骨及部分骨质,髋臼用髋白杯,股骨头上戴以金属杯,用骨粘固剂固定之,此称为双杯人工髋关节或表面关节置换术(Surf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