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能够诱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凋亡,其具体转录调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克隆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基因启动子,检测干扰素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7在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和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完成.①材料: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1116来自美国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pGL3 basic载体,内参照pRL-CMV载体和Dual-luciferase reporter Kit,T4 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Kpn I和XhoI均由Promega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采用PCR法扩增获得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将之定向克隆到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GL3 basic载体上,获得的报告基因质粒命名为pLUC107,瞬时转染Lovo和Sw1116细胞株,经α-干扰素刺激处理,启动子转录活性用荧光素酶相对表达活性表示.结果:①PCR扩增结果:在预期的271 bp处出现清晰DNA片段,无非特异扩增现象,证明其为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启动子的PCR扩增产物.②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测序:重组质粒pLUC107双酶切后可见约为271 bp的DNA片段,与理论值相一致.DNA测序证实含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构建成功.③干扰素对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与未经α-干扰素处理的含pLUC107的Lovo和Sw1116细胞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值比较,经α-干扰素处理后两种细胞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值均明显升高(P均 < 0.05),且升高幅度与α-干扰素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成功克隆出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基因启动子片段,并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α-干扰素可上调其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人骨碱性磷酸酶(BALP)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初步探索高水平尿酸(UA)对BALP基因启动子活性是否产生影响。方法首先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5′端侧翼上游627bp(距转录起始位点-473bp至154bp)的片段,纯化扩增产物后行双酶切,后亚克隆至pGL3-basic质粒,构建BALP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通过质粒转染到HEK293细胞内,最后借助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的方法,比较3种UA水平条件下(0.0、0.2和0.4mmol/L)对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通过双酶切电泳、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成功构建了BALP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随着UA水平的升高,HEK293细胞中启动子重组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水平UA能够抑制BALP基因启动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IMTSl基因β启动子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转录激活情况,鉴定β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功能片段区。方法 用DNA重组方法,构建MTS1基因口启动子3′端转录起始点相同,而5′端序列不同的7种pGL3重组质粒。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瞬时转染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分别转染MTSl基因双等位缺失的Jurkat细胞株,检测pGL3重组质粒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观察β启动子在Jurkat细胞中的激活情况及其基础转录活性片段区。结果 成功构建了MTSI基因β启动子7种不同片段的重组质粒,它们在Jurkat细胞中均有转录活性,其中0.38kb Sac Ⅱ-Sac Ⅰ酶切片段是MTSl基因β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基础片段。结论 IMTSlβ启动子可在Jurkat细胞中被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新抗原基因MLAA-34上游启动子序列并检测其活性、鉴定核心区域。方法:PCR扩增MLAA-34基因启动子区全长片段,将其连接至p GL3-Basic载体,克隆重组质粒;构建一系列MLAA-34基因启动子5'侧翼区截短质粒;将含MLAA-34启动子序列的重组质粒及其截短型质粒转染至U937、HEK293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各片段的启动子活性,确定启动子最小活性区域,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构建了含有MLAA-34启动子序列的重组质粒及其截短型质粒;与空载体相比,其启动子活性明显增加(P 0. 001)。MLAA-34最小活性区域位于转录起始位点-402 bp至-200 bp之间,其中包含E2F1,MZF-1,SP1,USF2和STAT3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成功构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新抗原基因MLAA-34不同缺失片段的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鉴定出核心启动子区,其中含有多个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并应用计算机分析小鼠LASS1基因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在细胞衰老过程中LAG1基因的转录调控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6-03/07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细胞衰老实验室完成。培养EC109细胞株,预测小鼠LASS1基因启动子所在区域,用PCR技术扩增启动子区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GEM-T-501、pGEM-T-181、pGEM-T-26,并转化JM109感受态菌,并分别克隆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pEGFP-1,酶切pGEM-T-501、181、26重组质粒及pGL3-Basic、pEGFP-1载体,制备插入片段和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L3-501、pGL3-181和pGL3-26及pEGFP-501、pEGFP-181和pEGFP-26,转化JM109感受态菌。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瞬时转染EC109细胞,测定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及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在预测启动子区构建了3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体系及3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体系,分别为pGL3-501(-501bp~ 106bp)、pGL3-181(-181bp~ 106bp)、pGL3-26( 26~ 106)、pEGFP-501、pEGFP-181和pEGFP-26。②pGL3-501表达载体与pGL3-181表达载体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相近,pGL3-26表达载体荧光素酶表达活性极低,与阴性对照活性相近, 26bp~ 106bp无启动子活性。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也类似,pEGFP-501和pEGFP-181有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EGFP-26和空载体pEGFP-1无表达活性。结论:-181bp~ 26bp区域含有小鼠LASS1基因转录所必需的基本启动子序列。其中2个SP1保守序列是小鼠LASS1基因启动子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克隆小鼠adam10基因启动子,构建以adam10基因启动子为启动序列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并分析其活性,为研究adam10基因转录调控提供有效工具。以BALB/c小鼠脑组织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克隆小鼠adam10基因启动子序列至pCR-Blunt载体,酶切后连接至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0启动子区域,构建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0-adam10,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与阳性对照质粒pGL4.74共转染真核细胞293FT,以离子霉素刺激为刺激组、DMSO为未加干预组,同时以不含启动子的pGL4.10与阳性对照质粒pGL4.74共转染组为阴性对照组,化学发光仪检测荧光强度及比例。结果表明,酶切及测序验证克隆的adam10启动子序列正确且无突变,构建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0-adam10与阳性对照质粒pGL4.74载体成功共转染293FT细胞,pGL4.10-adam10转染细胞后具有转录活性。离子霉素刺激组活性明显高于DMSO组,荧光比值约为DMSO组2倍(P<0.05),阴性对照组不具备转录活性。结论:成功克隆了adam10启动子并构建了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10-adam10,离子霉素可增强adam10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能够诱导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细胞发生凋亡,但抑制病毒复制的具体机制不清楚,研究通过非凋亡浓度TRAIL对4种HBV启动子调控作用的研究,探讨HBV复制的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TRAIL作用后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存活率。使用HBV的4种启动子重组质粒,4种启动子分别控制乙肝表面抗原、X抗原、核心抗原、PS1抗原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将受HBV上述4种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表达质粒(SpLUC、XpLUC、CpLUC、PS1pLUC)转染HepG2细胞,6 h后按300、30、3 ng/mL浓度梯度加入可溶性TRAIL,采用双荧光报道基因分析系统检测细胞化学发光值,计算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300 ng/mL是可溶性TRAIL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浓度阈值。采用远低于凋亡阈值浓度(30 ng/mL)的TRAIL可明显上调对HBV的Sp启动子活性(P〈0.001),另3种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在加入TRAIL后改变不大。结论 TRAIL仅对HBV的Sp启动子活性具有上调作用,其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宏霞  梁华  许婧  徐芬  袁丁  严晋华  翁建平 《新医学》2013,44(6):410-414
目的构建人PNPLA3基因不同长度的上游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裁体,在LO2细胞中比较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活性,为研究PNPLA3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PNPLA3基因5’侧翼区约1 400个碱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转录调控区域;利用PCR及酶切方法,以人外周血中全基因组DNA为模版扩增不同长度的PNPLA3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序列,分别构建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瞬时转染LO2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检测各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利用在线分析软件预测PNPLA3基因主要转录调控区的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成功构建5段不同长度的PNPLA3基因上游启动子区的报告载体;在LO2细胞内启动子活性随片段长度变化,表现为当PNPLA3启动子片段从-1015截短到-647,从-647截短至-553,从-553截短至-333时活性变化不大,而从-333截短至-8时活性显著下降(P<0.05);Match分析显示-333~-8片段具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初步判断-333~-8区是PNPLA3基因的主要转录调控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快速构建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验证其活性。方法:因EZH2启动子富含GC,故应用Gibson Assembly方法设计分两段扩增,然后将片段一步法连入pGL3-Basic质粒,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进行酶切鉴定。与p RL-TK内参照质粒共转染C4-2细胞,双荧光素酶分析法检测启动子的活性。结果:经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EZH2启动子报告载体,双荧光索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构建的报告载体具有启动子活性。结论:快速成功构建了具有启动子活性的EZH2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癌中EZH2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limp1基因突变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例DLBCL患者Blimp1基因的突变情况;用PCR扩增其Blimp1全长编码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获得野生型Blimp1的全长编码基因。分别将野生型、突变型Blimp1的全长编码基因亚克隆至含有Flag标签的Flag-CMV4真核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Flag-Blimp1-wt和Flag-Blimp1-mut;采用PCR扩增获得人CIITA启动子,并将扩增片段插入PGL3-Basic荧光报告基因载体中,所有重组质粒均通过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序列正确;将Flag-Blimp1-wt/mut分别与PGL3-CIITA-promoter共转染293T细胞,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报告基因载体的活性及Blimp1基因对其表达的调控,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融合蛋白Flag-Blimp1-wt与Flag-Blimp1-mut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成功构建野生型、突变型Flag-Blimp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及PGL3-CIITA-promoter报告基因载体;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构建的报告基因载体具有启动子活性,野生型Blimp1蛋白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与Blimp1的转染剂量呈正相关,而突变型Blimp1对其抑制功能明显减弱;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突变型Blimp1蛋白明显低于野生型。结论:该例患者中Blimp1的突变影响了其转录抑制功能,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Blimp1蛋白表达量的减少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背景:Claudin-1是一种多功能蛋白,除了组成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它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失调可能作为一种分子标志反映到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中。目的:构建重组大鼠重组Claudin-1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方法:设计和合成包含5’非转录区的约2000bp的脱氧核糖核酸链,经过限制性内切酶KpnⅠ和MluⅠ酶切后插入到pGL3-Basic载体中,并用感受态E.coliDH5α和Pmd18-T-simple载体筛选阳性样品。阳性克隆通过测序和PCR证实。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pGL3-promoter质粒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pGL3-Basic质粒),实验组(转染pGL3-Claudin-1promoter质粒)。将质粒转染293T细胞检测Claudin-1启动子活性。结果与结论:重组质粒DNA测序结果采用NCBIblast比对与GenBank(gi|62750811)中大鼠Claudin-1基因启动子序列完全匹配。重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转录活性检测与pGL3-Basic质粒相比,重组pGL3质粒转录活性明显增强(P<0.001)。经过测序和转染结果证实有效的pGL3-Claudin-1启动子质粒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腺病毒的表达时间有限,会限制目的基因的表达时间和表达量,不利于实验的持续进行,故文章选择慢病毒作为载体,与目的基因大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片段进行基因重组。 目的:探讨构建含有大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方法。 方法:根据GenBank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序列(NM 145681.1),设计出该基因的特异性引物Trail-AgeⅠ-F和Trail-AgeⅠ-R,用PCR法从大鼠cDNA文库中扩增出目的基因,AgeⅠ酶切将该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GV218中,产生目的重组质粒,用脂质体 Lipofeetamine 2000包裹构建的重组质粒和辅助包装载体,3个质粒共同转染293T细胞,产生含有表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蛋白的慢病毒颗粒,收集病毒进行滴度鉴定,收集细胞提取蛋白进行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筛选出的克隆阳性菌测序获得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全长861 bp,与GenBank中发表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包装后的病毒LV-mTrail在转染2 d后收集病毒液,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从基因和蛋白的层面均证实携带有目的基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孔稀释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滴度测定法测定结果为2×109 TU/mL。提示大肠杆菌同源重组法能有效和方便地构建出含有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的慢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3.
背景:葡萄糖调节蛋白78是存在于内质网上最多的分子伴侣蛋白,具有保护细胞对抗细胞调亡的作用。目的:构建携带并正确表达外源性人葡萄糖调节蛋白78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葡萄糖调节蛋白78基因稳定转染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系。方法:扩增人葡萄糖调节蛋白78全长编码序列,将该目的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进行定向连接,其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以PCR方法鉴定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和分析比对,获得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载体pEGFP-grp78。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重组质粒pEGFP-grp78转染入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经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细胞系。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作为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经荧光显微镜和RT-PCR方法检测,G418筛选的稳定转染细胞系中GFP大量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8mRNA的表达量是正常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4倍左右,表示脂质体介导的pEGFP-grp78质粒成功转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并高效稳定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8。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克隆ID4基因启动子及上游调控序列,并构建一系列启动子亚克隆-pGL3Basic荧光素酶报道重组子,以探讨ID4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方法与结果:以ID4基因cDNA全长作为探针,在NCBI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并下载ID4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侧翼区约2242bp及下游5′非翻译区212bp的基因组序列;利用TESS和Genomax等在线启动子分析软件进行启动子及上游调控元件的特征分析,据此设计PCR引物,采用分段扩增法,获得了2条长度分别为1 829bp和784bp的产物片段,分别插入pGEM-T载体,转化至TOP10感受态大肠杆菌,筛选阳性菌落;继之先后应用KpnI/NheI、KpnI/EcoRI对获得的2个pGEMT重组载体及pGL3Basic荧光素酶报道重组载体进行双酶切,用T4DNA连接酶连接,转化至TOP10感受态大肠杆菌,筛选阳性菌落,成功构建了人ID4基因启动子-pGL3Basic荧光素酶报道重组子;经KpnI/Nhe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获得了与GenBank相应序列一致、长度为2 459bp的目的片段;以此片段为模板,相隔400bp左右设计了5对3′端平齐、5′端不同的PCR引物,进行半巢式PCR扩增,获得5条长度分别为2 112bp、1 703bp、1 290bp、784bp和496bp片段,回收纯化后分别插入pGEM-T载体,转化至TOP10感受态大肠杆菌,筛选阳性菌落;继之用KpnI/NheI对获得的5个pGEMT重组载体及pGL3Basic荧光素酶报道载体双酶切,T4DNA连接酶连接,转化至TOP10感受态大肠杆菌,筛选阳性菌落,经KpnI/Nhe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论:成功克隆了长度为2.5kb的ID4基因启动子及上游表达调控序列,构建了一系列ID4启动子亚克隆-pGL3-Basic荧光素酶报道重组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活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Lovo中LXRα和LXRβ的mRNA表达;LXRs激动剂GW3965分别处理2种细胞后,以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AMPK、mTOR和p70S6K蛋白及相应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设定LXRαmRNA在HCT116细胞的表达水平为1,LXRβmRNA在HCT116和Lovo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LXRαmRNA在HCT116细胞表达水平的3.1倍和4.6倍。经10μmol/L和20μmol/L的GW3965处理48 h及72 h后,2种结肠癌细胞的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P<0.05);相应G1~G0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多,而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1);磷酸化AMPK蛋白(p-AMPK)的表达水平在HCT116和Lovo细胞中分别上升了2.97倍和3.48倍(P<0.05);p-mTOR和p-p70S6K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降了33.14%和38.44%,在Lovo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降了51.68%和31.52%(P<0.05)。结论:激活LXRs可通过干预细胞周期和AMPK-mTOR-S6K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5-氮杂胞苷处理对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和XG-7细胞中XAF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体外抗骨髓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和XG-7细胞中XAF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XAFI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0~5 μmoL/L 5-氮杂胞苷处理骨髓瘤细胞株.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5-氮杂胞苷处理对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 V/7-AAD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XG-7细胞不表达XAF1 mRNA及蛋白,RPMI 8226细胞表达XAF1 mRNA转录本1和2.XG-7和RPMI 8226细胞XAFl基因启动子CpG岛均存在过甲基化.XG-7和RPMI 8226细胞经2.5μmol/L 5-氮杂胞苷处理72 h后仅表达XAF1 mRNA转录本1并表达XAF1蛋白,并且XAF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降低.5-氮杂胞苷抗骨髓瘤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5-氮杂胞苷处理RPMI 8226和XG-7细胞48 h的IC50值分别为2.4 μmol/L和2.6 μmol/L.结论 骨髓瘤细胞中抑癌基因XAFI表达缺失或表达异常与XAF1基凶启动子CpG岛过甲基化有关.5-氮杂胞苷处理可以诱导XAF1 mRNA及蛋白表达.5-氮杂胞苷在临床上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下具有抗骨髓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人端粒酶催化亚基与c-myc在喉鳞状细胞癌中有密切的相关性。目的:构建含有c-myc启动子的人端粒酶催化亚基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人端粒酶催化亚基在细胞中表达后对细胞增长的影响。方法:按照人工合成中反向转录的方法设计基因合成引物,用复式PCR获得目的片段ashTERT(322bp)。将片段ashTERT克隆到pUC57(2.7kb)克隆载体,然后热激转化到E.coli感受态细胞中,菌检、PCR、鉴定阳性克隆后,菌液放大培养,提取质粒pUC57-ashTERT,然后对质粒进行测序。将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穿梭载体pshuttle-CMVneo上,然后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ashTERT。转入293细胞中进行病毒包装、鉴定和滴度测定。结果与结论:提取质粒pUC57-ashTERT,测序符合序列要求。质粒pUC57-ashTERT转入293细胞后,成功构建了有较强感染能力的含人端粒酶催化亚基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带有小鼠分泌型内皮抑素(ssEndostafin)的原核表达载体pFLAG-ssEndostatin。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KpnI内切酶将ssEndostatin从pcDNA3.1-Egrl—ssEndostatin质粒上切下,然后连接到pFLAG表达载体上,构建成原核表达载体pFLAG-ssEndostatin,并对其进行PCR、酶切鉴定。结果经酶切、PCR鉴定,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FLAG-ssEndostatin与预测的一致。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带有分泌信号的内皮抑素原核表达载体pFLAG-ssEndo—statin,为进一步研究Endostatin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Ad—VEGF165),并观察其感染QBI.293A靶细胞后目的基因的表达及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以含有VEGF165基因片段的pSV-K3-VEGF165质粒为模板,PCR扩增获得的VEGF165目的片段(XhoI、EcoRV)亚克隆至GFP标记的pAdTrack—CMV载体中构建重组转移质粒pAdTrack.CMV.VEGF165,行PCR、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将测序正确的pAdTrack—CMV.VEGFl65质粒经PmeI线性化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转化BJ5183细菌,获得同源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1.pAdTrack-CMV.VEGF165(pAd.VEGF165),再经PacI线性化后用脂质体转染QBI.293A包装细胞,通过多轮扩增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获得Ad.VEGFl65重组腺病毒。RT.PCR和ELISA检测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VEGFl65基因在QB|.293A细胞中的转录和表达。将孵育8d的生长状态良好的鸡胚随机分成Ad空载体腺病毒组、Ad—VEGFI65重组腺病毒组、NS组。采用鸡胚尿囊膜(CAM)法检测VEGF165重组腺病毒促进尿囊膜血管形成活性。结果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pAdTrack.CMV—VEGF165重组转移质粒,并获得了高滴度的Ad.VEGF165重组腺病毒,其病毒效价可达2×10^10pfu/mL。Ad-VEGFl65感染后,QBI.293A细胞中的VEGF165含量较QBI.293A细胞对照组和Ad空病毒感染组均明显升高(P〈0.05)。Ad-VEGF165组与Ad.空载体组和NS组比较,CAM三级分支血管生长更旺盛,毛细血管更丰富(P〈0.05)。结论成功获得了携带人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具有明显的促CAM血管形成活性,为进一步开展VEGF165基因修饰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