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18-3819
探讨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均接受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于术后给予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两组前髋部骨密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髋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骨代谢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血清OPG、OS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密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骨代谢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疗效及再骨折风险。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20例,按照治疗药物分为唑来膦酸组(A组)56例,阿仑膦酸钠组(B组)64例。治疗疗程3年,两组均在治疗基线及治疗后每年评估1次。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腰椎及全髋骨密度,评估椎体及髋关节骨折情况。比较治疗后骨密度变化及骨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基线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及全髋骨密度均高于基线(P0.05),A组腰椎骨密度治疗次年均高于前1年,A组腰椎及全髋骨密度每年均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再骨折风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及静脉双磷酸盐均可减轻骨质疏松骨痛,提高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密度,静脉用唑来膦酸临床效果优于阿仑膦酸钠。两者均可降低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根据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且术后予以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上下相邻椎体骨密度,以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2个月,观察组相邻上位及下位椎体骨密度均较术前升高,且相邻上位椎体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BAP与β-CTx水平均较术前和对照组降低(P0.05,P0.01)。观察组术后相邻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有效增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还能降低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风险,也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成型术(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具有明确手术指征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椎体成型术(PVP)+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仅行椎体成型术。观察术后6个月、1年的骨密度(BMD)、疼痛可视量表评分(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以及术后1年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BMD、VAS、JOA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年内骨质疏松性再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使用椎体成型术联合唑来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PKP)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OVCF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对照组术后1月使用唑来膦酸。比较2组术前、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局部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检测2组骨转换生化指标(BTMS),包括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β-CTX);记录2组椎体压缩骨折再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腰椎及髋部BMD T值高于对照组, PINP、β-CTX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OVCFs患者行PKP后尽早使用唑来膦酸,可减轻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校正后凸角度,且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预防高龄骨质疏松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丢失的作用。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共34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手术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手术治疗,随访1年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值(Z值)的变化。结果术后1年两组随访的骨密度值均较术前出现减少。其中对照组ROI平均值及各ROI区较术前相比显著降低。术后1年对照组ROI 1~4区骨密度值显著低于研究组。结论唑来膦酸可有效减少高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基础钙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对比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骨密度(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及骨钙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低于对照组,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常规钙剂治疗能够增加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骨钙素水平,降低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促进骨密度增加,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庞彬  李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3):1951-1954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后股骨转子间脆性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PFNA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和对照组(仅PFNA治疗),每组50例,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半年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前,两组甲状旁腺素(PTH)、总25(OH)维生素D3(VITD-T)、N-中段骨钙素(OSTEOC)、血浆骨碱性磷酸酶(BAP)、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PTH、VITD-T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半年观察组PTH、VITD-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OSTEOC、BAP、TPINP、β-Cross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半年TPINP、β-Cross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半年观察组OSTEOC、BAP、TPINP、β-Cross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能够明显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的骨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及临床护理。方法分别观察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老年病房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的51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其骨痛的缓解情况,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双能X线BMD仪测定患者骨密度以及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骨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腰椎、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骨密度较前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显著,但药物应用后出现的流感样症状等不良反应较常见,用药期间应加强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及异常生命体征,给予得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76-277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疼痛评分、骨密度、骨标志物PINP和β-CTX的差异。干预前两组疼痛评分、骨密度、骨标志物PINP和β-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骨密度、骨标志物PINP和β-CTX改善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确切,而在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骨密度,改善骨标志物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宋淑敏 《临床医学》2021,41(2):98-10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注射液抗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9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骨密度值下降,其中腰椎骨密度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骨密度值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及颈部骨密度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骨钙素、P1NP、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钙素、P1N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在对照组略有升高,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改善骨密度、降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并得到完整随访的216例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两组。利塞膦酸钠组81例,术后1周予以利塞膦酸钠口服。其中男31例,女50例;年龄70~85岁,平均78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股骨颈骨折28例。对照组135例,术后予以碳酸钙D3片进行基础治疗。男52例,女83例;年龄68~84岁,平均7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股骨颈骨折49例。所有患者获得2年的完整随访,记录服用药物情况,有无再次骨折,骨折部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值。结果利塞膦酸钠组共发生骨折3例,发生率为3.7%,其中髋部骨折2例,腰椎骨折1例。对照组共发生骨折20例,发生率为14.8%,其中髋部骨折15例,腰椎骨折4例,肱骨近端骨折1例。两组患者总再发骨折及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密度值利塞膦酸钠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初次髋部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利塞膦酸钠可有效预防髋部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利塞磷酸钠与单纯行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采用PFNA治疗6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利塞膦酸钠组(PFNA治疗联合应用利塞膦酸钠)和对照组(单纯PFNA治疗)。利塞膦酸钠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7085岁,平均78岁;按AO分型,A1型10例,A2型18例;A3型4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6885岁,平均78岁;按AO分型,A1型10例,A2型18例;A3型4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6884岁,平均77.5岁;按AO分型,A1型9例,A2型16例;A3型5例。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骨折等情况。结果 60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完整随访,利塞膦酸钠组30例,对照组30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利塞膦酸钠组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为-2.58±0.41,对照组为-2.56±0.36;术后1年利塞膦酸钠组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分别为-0.66±0.37,对照组为-1.13±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利塞膦酸钠组随访期间无再发骨折,对照组1例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发生桡骨远端骨折,2例发生健侧髋部骨折。结论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服用利塞膦酸钠不影响骨折愈合,并可提高健髋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钙离子(Ca2+)与绝经期骨质疏松(OP)所致髋部骨折、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2例绝经期OP所致髋关节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67例绝经期OP但是未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N-MID、25-(OH)VitD、Ca2+、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结果骨折组患者的血清25-(OH)Vit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血清N-MID、C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血清25-(OH)VitD水平与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定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系(P0.05)。结论绝经期OP所致髋骨骨折患者骨密度降低更加显著,并且与血清25-(OH)VitD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叶亚罡 《临床医学》2021,41(5):64-6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PFNA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骨质疏松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骨密度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则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18个月骨密度比较,观察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率,平衡骨密度,促进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ZA)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血清骨钙素(BG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脱氧吡啶啉(DPD)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8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分成ZA组(研究组,n=43)和阿仑膦酸钠组(对照组,n=43)。于术前(T1)及术后1年(T2)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骨形成标志物(BGP、IGF-1)、骨吸收标志物(CTX、DPD、SHBG)、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钙(Ca)、磷(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T1、T2时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BMD)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结果 T2时,两组血清BGP、CTX、DPD、SHBG水平均较T1时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GF-1水平均较T1时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1、T2时血清C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研究组假体周围平均BMD与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假体周围平均BMD较T1时降低(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较T1时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A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THA术后骨代谢情况,缓解假体周围BMD下降,同时并未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于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立帕肽和双膦酸盐序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唑来膦酸治疗)和研究组(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序贯治疗),每组36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表评分法(VAS)评分、不同部位(腰椎、股骨颈及髋部)骨密度值、骨代谢指标[血钙、血磷、骨钙素(BGP)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不良反应及骨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腰椎、股骨颈及髋部骨密度值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不同部位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钙、血磷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钙、血磷、BGP及AL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血磷、BG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立帕肽和双膦酸盐序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安全、有效,可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值,改善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阿仑膦酸钠维D3联合钙剂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术后口服钙剂,观察组给予钙剂+阿仑膦酸钠维D3口服。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腰椎L3~L4椎体的骨密度,再次骨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腰椎L3~L4椎体的骨密度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联合钙剂可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骨密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唑来膦酸的安全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PM0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入组210例PMOP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105例)与阿仑膦酸钠组(105例).唑来膦酸组患者每年1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阿仑膦酸钠组每周服用1次阿仑膦酸钠70 mg.两组疗程均为2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进行疼痛状况的VAS评分;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唑来膦酸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腰椎、髋部骨密度分别为(-1.56±0.35)g/cm2和(-2.21±0.54)g/cm2、(-1.91 ±0.32)g/cm2和(-2.16±0.26)g/cm2,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53和3.633,5.834和3.251,P均<0.05),但唑来膦酸组的腰椎、髋部骨密度增加量均比阿仑膦酸钠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21、5.262,P均<0.05).阿仑膦酸钠组和唑来膦酸组治疗后12、24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02±0.50)分和(3.01±0.44)分、(2.95±0.36)分和(1.82±0.2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唑来膦酸组治疗后12、24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阿仑膦酸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3、3.647,P均<0.05).阿仑膦酸钠组发热发生率为2.86%(3/105),低于唑来膦酸组30.48%(3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01,P<0.01).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与阿仑膦酸钠均能有效治疗PMOP,但唑来膦酸增加骨密度效果更好,减轻骨痛程度,且依从性更好,虽然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但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N端中段骨钙素(OCN)、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 P1NP)、I型胶原羧基端肽B特殊序列(β-CTX)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关节炎老年患者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6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A组)和63例老年骨关节炎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唑来膦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及治疗后12个月时OCN、t P1NP和β-CTX等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7 d时OCN、β-CTX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治疗后7 d时OCN水平与B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β-CTX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t P1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B组治疗后t P1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2个月OCN、β-CTX、t P1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两组治疗后12个月各指标水平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A组较B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治疗后髋部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髋部骨密度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肾衰竭、休克等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作为临床重要的骨吸收抑制剂,可明显减少骨科老年患者骨代谢水平,尤其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骨吸收抑制作用较骨关节炎患者突出,同时可有效提高骨折患者腰椎骨密度,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