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我们用面动脉为蒂的鼻唇沟岛状皮瓣在修复口腔癌术后所致软组织缺损 7例 ,手术操作简便 ,成活率高 ,整复效果满意。1 应用解剖面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后 ,于下颌骨下方咬肌前缘进入面部 ,于颊肌及表情肌之间经口角、鼻翼外侧向前上方迂曲走行于内眦 ,与内眦动脉相吻合 ,面动脉从下颌骨下缘平面至口角长度 (4 .5± 0 .3cm )(4 .1~ 5 .4cm)。面前静脉多始于内眦静脉 ,在面动脉后下方行走 ,位置相对较浅 ,经表情肌深面与颊肌、咬肌浅面走行 ,在咬肌前缘 ,于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吻合 ,最后注入颈内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由颈面干发出 1…  相似文献   

2.
颊肌肌粘膜瓣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王卫之,孟宪哲,苏秀英,高志强,侯延菊(附属医院口腔科)作者在对颊肌肌粘膜讲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1],自1993年5月以来,利用颊肌肌粘膜瓣成功的用于2例腭部粘膜缺损,1例口底粘膜缺损的修复,现总结报告如1临床资料病例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额支岛状扩张皮瓣联合邻近软组织扩张修复大面积面颊部瘢痕的疗效。方法对9例大面积面颊部瘢痕患者一期手术应用扩张器技术将颞浅动脉额支连同皮肤以及瘢痕周围健康皮肤一起扩张;二期取出扩张器形成岛状扩张皮瓣和局部邻近扩张皮瓣联合修复面颊部瘢痕,观察其效果。结果软组织扩张能很好地获得足够的组织量,面颊部瘢痕可一次切除修复,皮瓣一期愈合,无坏死。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岛状扩张皮瓣联合邻近软组织扩张是修复大面积面颊部瘢痕较好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改进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手术方法。方法 :新鲜成人上肢标本 2 0侧 ,对前臂骨间后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测量 ;临床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手背、虎口、腕屈侧创面 2 6例。结果 :研究发现在尺侧腕伸肌和小指伸肌的腱腹交界区域有恒定的骨间后动脉 L皮支存在 ,L皮支距尺骨茎突8.2 5± 1 .3 5 cm,外径 0 .75± 0 .2 5 mm;据此设计了寻找 L皮支的皮瓣游离方法 ;临床应用 2 6例全部成活 ,且对供区的功能影响很小。结论 :以寻找 L皮支为特点的皮瓣游离方法使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简便、快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总结1993年5月-1998年8月,应用胫后侧二种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多向转位修复踝部周围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利用胫后动脉肌间隙的穿动脉,腓动脉肌间隙支,腓动脉外踝支与腓肠浅动脉广泛吻合,设计胫后侧两种筋膜蒂皮瓣。  相似文献   

6.
周柯  范飞 《重庆医学》2006,35(18):1692-1693
目的介绍对全鼻缺损尤其是中隔严重缺损的一种手术方法。方法应用面动脉为蒂的血管神经蒂岛状颊肌黏膜瓣、额部扩张皮瓣及肋软骨支架Ⅰ期修复全鼻缺损。结果2000年以来共治疗6例,术后岛状颊肌黏膜瓣及额部扩张皮瓣全部存活,鼻状态功能良好,无血肿、感染、面神经损伤及开口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岛状黏膜瓣及额部扩张皮瓣血运良好,易存活,再造鼻形态功能趋于自然.供区易于缝合,感觉功能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颊肌肌粘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10例。方法 根据缺损大小和部位设计制作单侧或双侧、蒂在前或蒂在后的不规则梯形肌粘膜瓣。将其旋转修复不同部位缺损,6例修复舌、牙龈、口底、咽侧区,2例单侧瓣修复翼下颌皱襞,2例双侧瓣修复口底正中缺损。结果 本组病例肌粘膜瓣全部成活,1例近期有轻度开口受限,2周后恢复正常,口腔粘膜无明显修复痕迹及收缩现象。结论 颊肌肌粘膜瓣是口腔内软组织缺损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好发于颜面部等皮肤暴露部位的低度恶性肿瘤 ,在鼻部较为常见[1] 。如何在彻底切除病灶后 ,应用整复外科技术同时修复组织缺损 ,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自 1 996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 ,作者应用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鼻部基底细胞癌术后创面 1 2例 ,全部获得成功 ,外形美观。现报道如下。1 局部解剖面动脉绕过下颌体下缘的嚼肌前缘处 ,经笑肌与颊肌深面 ,向面部走行于深筋膜下。在口角外 1 0mm与鼻翼外侧连线中下三分之一处分出上唇动脉后 ,主干沿鼻唇沟走向鼻旁并与眶下动脉、内眦动脉吻合 (后者…  相似文献   

9.
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临床设计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逆行移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2 0例。结果 :1足底内侧皮瓣有足背动脉内侧分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深支内侧支多个供血来源。足背动脉与足底内侧动脉经足底深支相互吻合 ;跖背动脉与跖底动脉、足背动脉弓足底弓之间有丰富的穿支相互吻合 ,且动脉与吻合支均有静脉伴行。 2临床应用 2 0例皮瓣 ,1 9例成活 ,效果满意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部软组织缺损 ,手术简便、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应用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岛状皮瓣逆行转移或结合其它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21例25指.结果:术后19指皮瓣顺利成活;4指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2指皮瓣完全坏死,改行其它皮瓣修复.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结论: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不牺牲手指知名血管且术后可带有感觉,是修复同指或邻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指骨外露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采用带血管蒂的岛状(肌桥)皮瓣交叉修复小腿以下创面13例,无坏死。应用隐动脉膝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2例,胫后动脉进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1例,修复小腿下段坏死缺损2例,腓肠肌内侧头“肌桥”轴型皮瓣修复足底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发掘修复拇指的简易方法。方法:据对手部皮肤血管解剖所见,形成拇指桡旨背动脉级逆行岛状皮瓣,指固有支脉全指背岛着皮瓣以及虎口岛状皮瓣,结果:解剖发现拇指桡侧指动脉与指固有动脉之间,有纤细交通支绕行于第一掌骨背侧及大针际肌表面;指固有动脉在行程中发出的指背支斜向远侧行走至指背与对侧分支吻合;拇主要动脉及食指桡侧固有动脉均可见纤维分以至虎口区。临床应用上述皮瓣修复拇指14例,全部成功,其感觉、外形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改进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的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3月-2013年6月我科行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患者32例,其中21例将设计皮瓣范围内骨间背侧动脉完全带入皮瓣,11例仅保留骨间背侧动脉符合要求的较粗的皮穿支以远部分,在此皮穿支近心端结扎骨间背侧动脉并切断。结果32例皮瓣完全成活,无1例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损伤。结论改进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手术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暴露时间,降低了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解剖9具尸体,其中5具新鲜尸体行动脉血管颜料灌注,研究18侧斜方—菱形肌岛状肌皮瓣的血供来源及分支分布,结果显示,该肌皮瓣为肩胛背动脉和颈横动脉降支的双重血供,二者共于起于甲状颈于者占67%,肩胛背动脉单独起于锁骨下动脉者占33%。临床应用该组织瓣6例,一期修复颅底及颅颌部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后的组织缺损,获较满意的效果。因此,斜方—菱形肌岛肌皮瓣是颅底及颅颌外科的一个可信赖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28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功能性修复的几种方法.方法: 采用九种皮瓣,根据指端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共265人、282指:用指掌侧V-Y推进瓣修复43例,指神经血管束V-Y岛状推进瓣修复27例,指掌侧带指神经血管束推进瓣修复33例,示指背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瓣修复拇指17例,指总神经血管束岛状瓣修复12例,带神经拇指尺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25例,带神经指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瓣修复85例,带指神经指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22例,带指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18例.结果: 279例皮瓣存活,3例坏死,成活率98.9%,随访3~12个月,指端外形满意,感觉良好.结论: 带神经皮瓣皮肤质地结构与患处相似,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指端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7.
卢忠存 《微创医学》2013,8(4):437-438
目的 探讨影响重建感觉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重建感觉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病例20例共26指进行分析.对指端缺损重建感觉的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瓣膜大小、神经嫁接、损伤水平、受伤类型、指位等6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重建感觉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率相关因素中,年龄、瓣膜大小、神经嫁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水平、受伤类型、指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年龄、瓣膜大小、神经嫁接为影响重建感觉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建感觉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率影响因素中,年龄、瓣膜大小、神经嫁接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面动脉-颏下岛状皮瓣修复舌组织缺损后,改良口腔护理所起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应用面动脉-颏下岛状皮瓣,对舌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舌组织缺损进行同期修复的15例T2N0M0舌癌患者,对其术后的不同时期,进行针对性的改良口腔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岛状皮瓣全部存活,改良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患者生存质量。结论面动脉-颏下岛状皮瓣修复舌癌术后应用改良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和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部皮肤严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9年7月至2007年6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和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32例.结果 32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均得到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2年,效果良好.结论 对足部皮肤缺损的治疗应根据创伤程度和血管蒂长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和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对足部皮肤缺损的治疗,手术简便、安全,成活率高,是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推广岛状皮瓣在颊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颊癌扩大切除术后,根据缺损的情况分别采用全额岛状皮瓣、胸三角皮瓣及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的方法修复.结果本组9例,皮肤缺损最大6cm×5cm,颊粘膜缺损最大,10cm×6cm.采用全额岛状瓣修复5例,全额岛状皮瓣与胸三角皮瓣瓦合修复2例,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2例,1例全额岛状皮瓣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岛状皮瓣是修复颊部缺损的较好方法,以全额岛状皮瓣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