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发现了一种新的对辅酶Q(Cyt.c)电子交换有促进作用的试剂卡托普利(CPT),用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对CPT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的单分子膜进行了表征.循环伏安实验表明Cyt.c在CPT修饰金电极上能发生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式量电位与文献报道一致,异相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为6.6×10-3cm/s,对CPT修饰膜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讨论了CoQ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异相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受电极表面促进剂的修饰量以及空气中氧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计算机数字模拟方法研究了电活性分子多层Z型L-B膜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计算了电极与修饰L-B膜分子第一层之间的电荷转速度常数k0,L-B膜分子层间的电荷转移速率常数K1,对峰电位差△Ep及阳极峰面积Q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各层分子的氧化态分数随扫描时间的变化。为研究和设计电活性分子修饰电极的实际体系提供了大量数据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计算机数字模拟方法研究了电活性分子多层Z型L-B膜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计算了电极与修饰L-B膜分子第一层之间的电荷转移速度常数K_o,L-B膜分子层间的电荷转移速度常数k_i;对峰电位差△E_p及阳极峰面积Q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各层分子的氧化态分数随扫描时间的变化。为研究和设计电活性分子修饰电极的实际体系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4.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金电极上电聚合一层聚中性红膜,将葡萄糖氧化酶和纳米银通过静电吸附交替固定于聚中性红修饰的铂金电极表面,最后用聚中性红包埋电极,从而制得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性红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性能稳定并对生物分子有较强的电催化作用复合膜,加入纳米银后,显著增加葡萄糖氧化酶固定量,提高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电极在葡萄糖浓度为0.5×10-8~3.5×10-6mol/L的范围内,氧化峰峰电流值与葡萄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125×10-8mol/L(S/N=3).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具有抗抗坏血酸、尿酸干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用循环伏安法在铂金电极上电聚合一层稳定的天青Ⅰ聚合物膜.研究了这层膜在0.1 mol/L磷酸缓冲溶液(pH6.5)中的电化学性质.用纳米金溶胶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构成复合固酶基质,采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于天青Ⅰ修饰的铂金电极表面,制成了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实验发现,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对葡萄糖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2×10-5~7.5×10-3mol/L,检测下限为6.0×10-6mol/L.并具有抗坏血酸、尿酸干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过氧化氢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利用循环伏安法,在金电极表面电化学沉积一层铁氰酸镍膜(NiHCF),在一定电位条件下,它能催化还原过氧化氢,其响应电流与过氧化氢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经Nafion修饰后的铁氰酸镍膜性能稳定,能排除多种物质对过氧化氢的干扰.用循环伏安法探讨了Ni、Co和Cu的三种铁氰酸盐修饰电极的性能及电化学特性,并研究了各种实验条件对过氧化氢传感器性能的影响.该传感器制作简单,使用寿命长,在实际试样的回收率测定中,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法,将人工合成的乙肝病毒单链DNA片断作为特异性探针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结合电活性指示剂Hoechst33258构成DNA电化学传感器。在乙肝特异性DNA探针的自组装固定过程中,探讨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成膜条件,总结出在探针浓度为100mg/L,自组装固定时间为12h对DNA探针的固定较为有利。考察了单链DNA修饰电极的伏安特性和单链DNA修饰电极的电子传递性能。在对标准互补DNA溶液的杂交检测过程中,探讨了杂交时间、杂交温度、指示剂的作用时间等对DNA传感器检测的影响。当杂交时间为90min,杂交温度为25℃,杂交溶液中NaCl浓度为0.3mol/L时,指示剂的伏安信号较好。  相似文献   

8.
多巴胺在聚邻氨基酚/Ni~(2+)修饰碳糊电极的伏安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循环伏安法在碳糊电极上电聚合形成聚邻氨基酚膜(P-OAP),以浸泡吸附法使膜吸入金属离子Ni2+,制成Ni2+/P-OAP/CPE电极.电极经NaOH活化后,对多巴胺的电氧化的催化特性良好.薄膜的厚度、薄膜中Ni2+的浓度、电极的活化时间以及缓冲溶液pH值均影响电极催化活性.多巴胺和抗坏血酸在膜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相差188 mV,可用于在大量抗坏血酸存在下对多巴胺的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9.
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一层稳定的亚甲蓝聚合物膜,研究了这层膜在0.1 mol/L磷酸缓冲溶液(pH 7.0)中的电化学性质.用纳米银颗粒吸附葡萄糖氧化酶(GOD),采用乙烯醇缩丁醛(PVB)为辅助固酶基质将其固定于亚甲蓝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成了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实验发现,加入纳米银后提高了酶电极对葡萄糖的电流响应,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对葡萄糖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5×10-6~2×10-3mol/L,检测下限为1×10-6 mol/L,并具有抗坏血酸、抗尿酸干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电子舌技术的绿茶分类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坚  刘军  傅敏  李光 《传感技术学报》2006,19(4):963-965,969
提出了一种基于对铜电极的循环伏安信号的主成分分析来进行绿茶分类的方法.绿茶中含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等.实验结果显示在强碱性溶液中铜电极对这些物质具有丰富的响应.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种不同的绿茶在铜电极上的循环伏安信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图上,五种不同绿茶可以清楚地区分开.同时也进一步研究了一种带窗的时间切割法对原始的循环伏安信号的数据压缩.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3,4-二羟基苯甲酸(3,4-DHBA)作模板分子,通过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吡咯.膜(PPy)和随后的定电位过氧化制备了3,4-DHBA-OPPy/GC分子印迹电极.该电极能有效地抑制电化学氧化过程中3,4-DHBA的聚合和同分异构体2,4-二羟基苯甲酸对其测定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3,4-DHBA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10-5~1.6×10-3mol/L,检测限为5.0×10-6mol/L.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聚合方法制备三聚氰胺修饰玻碳电极(PM/GC),然后在其表面同位镀铋膜,研究Cd2+在该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并与裸玻碳电极(GC)同位镀铋膜电极上Cd2+的溶出伏安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镉在同位镀铋膜的PM/GC电极上可得到灵敏的溶出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镉的氧化峰电流与其在1.0×10~1.O×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5.0×10-8mol/L.由于每次溶出后可方便地将铋膜溶解更新,该方法重现性好.使用铋膜电极替代汞膜电极还有利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巯基化合物和纳米金自组装技术固定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提出了一种压电免疫传感器新的蛋白的固定化方法.先在压电石英晶体电极表面自组装半胱氨酸,再通过纳米金与氨基的共价键合作用,在巯基自组装膜的氨基表面形成一均匀的纳米金单层膜,实现蛋白质分子(抗IgG)在传感器表面的固定.探讨了半胱氨酸自组装及IgG抗体固定等一系列实验条件及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和IgG的浓度在0.33~98.91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5 mol/LNaCl+0.01 mol/L NaOH溶液中,蛋白质层可容易地被洗脱,使免疫传感器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14.
电流型pH传感器的研究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该实验研制了一种基于TB/Nafion膜的新型电型pH传感器。用该传感器对不同pH的磷酸缓冲溶液进行循环伏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TB/Nafion膜修的电极在不同pH的测试底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的氧化峰和还原峰电位均与pH呈线性关系,该修饰电可用于弱酸性溶液pH的测定。通过对电极修饰过程及pH测定方法的学习及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学生pH传感器和循环伏安法的掌握,为本科仪器分析实验提供了新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的研究以免疫识别与电子传递机制(如不同电子介体、直接电子传递)为核心,对于提高免疫识别信号与电化学信号的转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IC工艺(如厚膜技术)制备免疫电极的方法,生物分子固定化技术以及多层膜结构,也在近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免疫电极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有了一定的改善.在电活性物质标记的基础上,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如电流型传感器),也可以实时检测免疫反应(如电容型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具有较高灵敏度、操作简单和低成本的特点,适于环境监测(尤其是现场检测)技术要求,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在检测小分子半抗原(如杀虫剂)和病源微生物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甘氨酸修饰电极,对修饰膜的电活性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鸟嘌呤(G)和8一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在聚甘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建立了对两者进行分别检测和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聚甘氨酸修饰电极可以增强鸟嘌呤和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并且可以加快鸟嘌呤和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在电极表面的电子传输,使两种电活性物质在聚甘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信号明显增大,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并且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鸟嘌呤和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昔的分别和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7.
3 基于生物膜与仿生物膜传输机制的生物敏感膜这类敏感膜有的直接利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膜,或者人工生物膜.这种人工膜,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性质上都与天然生物膜很相似.到目前为止,人工生物膜以双层脂质膜-双分子磷脂膜(BLM)的制作与运用较成功.一个天然生物膜的例子,是嗅觉器官对外界信息传感的机制.图8示出天然嗅觉膜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并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阿魏酸乙酯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玻碳电极上阿魏酸乙酯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7.4)中的循环伏安曲线上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其峰电流随着CT-DNA的加入而下降,式电位明显负移.表明阿魏酸乙酯与CT-DNA的相互作用以静电方式为主.通过测定CT-DNA引入前后的电化学参数.推测阿魏酸乙酯与CT-DNA在该条件下结合生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其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分别为3和6.0x106.紫外吸收光谱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这些结论.  相似文献   

19.
含电子媒介体电化学传感器电子迁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种微生物检测的生物电化学方法研究》中介绍的一种电测方法,实验对比了试样中含菌量低端时加和未加低分子媒介体时的电极响应,分析讨论了低分子媒介体加速电子传递速率的机理.用氢酶如何催化代谢物上氢的氧化或质子的还原以及配合态液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电子迁移规律阐释了生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生物传感器正在向响应快、多酶化和微型化发展,要达到上述要求,酶的固定化技术是关键。常用的固定化技术有包埋法,载体结合法和交联法。我们曾用载体结合法研制了乳酸脱氢酶电极和过氧化氢酶电极,这些酶电极尽管有较高的酶活性,但响应时间较长,而且难以小型化。1986年 Foulds 和 Lowe 采用单体吡咯,利用电氧化时聚吡咯形成荷正电荷的导电聚合物,在高于酶等电点的 pH 时,荷负电荷的酶分子能掺杂到聚合物中去,达到酶的固定化。这一新的酶固定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膜厚度容易控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