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伴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是对偶然性(自然、历史、自我)的驯服,或者说,对偶然性的驯服是现代性进程的精神特质。反顾这一驯服偶然性的现代性进程,我们发现,它表现为一种虚无化过程:从对自然的虚无化到对历史的虚无化、再到对主体自身的虚无化。这种虚无化的现身形态就是晚期现代哲学家或后现代哲学家们所说的虚无主义。通过与前科学世界的对比和对现代世界和后现代世界中的偶然性作一种专题性的考察,我们对偶然性、现代性和虚无主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清理,展示了虚无主义进程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命运的批判性分析.通过揭示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理性"及其解放承诺的虚幻性,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最早阐明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资本虚无力量的剖析,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深层关系,将为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背景、理论性质、当代意义等重大问题,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后期的虚无主义思想源于悲观主义的虚无主义,他的虚无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与其历史观的演进是一致的.他意欲以主张"无生"、倡言虚无增进国民道德,为道德失范和价值失落的近代中国重建道德秩序、重构道德内容.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冲突中,他以扭曲的形式,即形于外的"无生"、虚无和涵于内的道德理想、理想道德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时泛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其虚无的一个重点指向,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对全党的思想统一、社会共识的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产生严重消极影响。面对“非毛化”错误思潮不断变换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思想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坚守历史底线,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击这股错误思潮的历史经验表明,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空间,需要进一步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斗争史,虚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造成了极大危害.只有坚持人民立场,阐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道德虚无主义对道德生活的破坏不仅仅表现在其本身对一切道德原则的拒斥,更重要的是其依托某些哲学观念将道德虚无化的逻辑合理化,从而使这种逻辑渗透于生活各个领域,并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道德虚无主义依托现代价值哲学的价值逻辑,将道德、人生等问题价值化,从而否定道德具有自在的普遍意义,致使道德陷入极端相对主义直至虚无。  相似文献   

7.
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指价值论和存在论上的虚无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将虚无主义的根源归结为传统形而上学.尼采从价值论视角理解虚无主义,认为虚无主义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构及其坍塌带来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斥.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批判尼采以及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对存在的遗忘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主张以权力意志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沼.同样从价值论理解虚无主义的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自然正当的形而上学作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方式.现代人精神生活面临的根本困境是价值虚无主义,随之而来的价值多元和价值相对主义表征社会价值失序境况,在以权力意志、自然正当等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和自由主义价值中立原则作为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方案失败后,回归共同体、回归言说的公共生活是重建价值秩序根基、走出价值虚无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产生着两种极端的文化后果:一种是绝望之余的狂欢与游戏;另一种是生命因无意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道德关怀、宗教救赎和审美超越构成了当代思想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三种代表性思想路向.超越当代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需要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文化越来越走向后现代,致使人们以往的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这里通过对村上春树小说所表现的后现代性的阐释,认为其小说以后现代的视角描绘出人们情感的迷惘无助、性爱分裂,以及价值崩溃后走向后现代的虚无和彷徨,进而指出村上春树运用反题材、碎片化写作手法透视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是一个所谓后现代的时代.其精神状况主要表现为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这样的境遇中,当代艺术也具有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特性.关于当代艺术本性的思考是关于它的批判.在批判中,艺术显露其本性.当代艺术的使命是为当代人的生存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的小说将凝重与冷清,浓艳与虚无,不可捉摸地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富有朦胧的诗意,其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蕴含着人生的徒然与美的终结,以及无端的哀愁。小说《雪国》诗意地表现了川端康成这种禅意化的虚无思想。从作者对《雪国》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虚无化处理着手,可挖掘并剖析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整合中西文化冲突的价值选择模式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的过程。为整合中西文化冲突 ,近代中国先后采取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中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综合创新等价值选择模式。近代文化整合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 ,在新时期文化建设问题上 ,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元、整体性与可分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坚持走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道的丰碑。道具有实有无形、超言绝象、混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它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面前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生价值,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发展进程、史料价值以及外国传教士与近代报刊、近代妇女报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植根于唯心史观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其通过歪曲、解构、还原、恶搞历史等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史,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而否定我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以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当前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思想混乱,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识不清,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虚无主义,已然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由于时代的变迁、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以及价值观念的混乱,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为全民族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在当下,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日益凸显出社会公共生活无序性的加剧。本文旨在运用发展的眼光,追根溯源,从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孔礼"的角度出发,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建立和谐社会公共生活新秩序作以实践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